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通过分析沥青的老化机理,分析了影响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因素,总结了目前研究沥青老化的方法以及评价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方法。薄膜烘箱(TFOT)、旋转薄膜烘箱(RTFOT)以及压力老化容器试验(PAV)常用来模拟沥青的老化,并用沥青老化前后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评价沥青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沥青是一种组成与结构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可以从纳米尺度观测沥青的微观结构与力学特性,成为研究沥青微观组成结构及解释宏观物理化学性能的有力工具。该研究简要介绍了AFM的技术原理及测试方法,总结了AFM在沥青微观结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重点分析了沥青微观相态结构,尤其是"蜂状结构"相的形成机理与化学组成,并探讨了老化、水损坏等对沥青微观结构的影响。目前AFM主要应用于沥青微观结构分析,未来可尝试采用AFM研究沥青微观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分级方法对道路沥青路用性能的对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军  傅丽  宁爱民 《石油沥青》2003,17(Z1):89-94
分别按针入度分级及Superpave性能分级规定的指标要求,对国内茂名、齐鲁、中海SZ36-1、欢喜岭及两种进口重交通道路沥青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各沥青按性能分级在PG64-28到PG58-22之间,质量都能满足我国重交通道路沥青标准的要求,不同厂家生产的沥青在高温车辙、低温开裂、疲劳开裂和抗老化性等路用性能指标上各有优劣,总体来看各沥青的质量相差不大.传统评价方法与性能分级体系相比,沥青高温性能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而低温性能指标的结果相差较大,传统评价方法对沥青的抗疲劳开裂性能无法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原子力显微镜(AFM)可以从纳米尺度观测沥青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沥青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十分复杂,利用AFM观察沥青的微观结构并测定其微观力学性能,有助于更好地从宏观角度解释其物理化学性能的变化。主要综述近10 a来国内外基于AFM在沥青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沥青性能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沥青的纳米微观形貌和流变性变化,探讨了SBS改性剂对沥青老化性能影响的微观机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SBS改性前后2种沥青的3种老化状态[原状、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RTFOT+压力容器老化(PAV)]的微观形貌变化。同时,利用旋转黏度计(RV)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定了2种沥青在上述3种不同老化阶段的135℃旋转黏度、抗车辙因子和疲劳开裂因子。结果表明,加入SBS改性剂,在原状和RTFOT+PAV老化阶段,比相应的基质沥青增加了"蜂状结构"的"崎岖"程度,但在RTFOT老化阶段,"崎岖"程度则减轻;因老化而引起的"蜂状结构"数量的减少,与沥青黏度增加和抗车辙因子指标增大的趋势正相关;表征"蜂状结构"AFM因子中的面积差因子与沥青老化进程中旋转黏度和抗车辙因子指标呈现显著线性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沥青光氧老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沥青的光氧老化机理,着重评述了现有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光氧老化试验和老化后性能表征方法,阐述了改善沥青耐老化性能的途径。通过研究沥青光氧老化评价的方法,探索提高沥青抗光氧老化能力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沥青老化过程中组分与微观形貌的演变趋势,以5种不同油源的基质沥青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薄膜烘箱老化试验和压力老化试验。随后对各沥青样品进行组分分离试验,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老化过程中轻质组分向重质组分迁移,胶体指数呈下降趋势,且重质组分含量多的沥青组分变化较小;沥青表面微观形貌中的"蜂状结构"变得模糊,且表面粗糙度以及凸起部位最大高度下降。此外,胶体指数的下降也使得沥青更趋于凝胶结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表明了沥青老化过程中组分的变化率与微观形貌的演变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组分指数变化率越大,微观形貌参数变化率也相应越大。  相似文献   

8.
沥青老化是引发沥青路面开裂、松散等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宏观上表现为沥青变硬变脆,而微观上表现为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布的改变。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可测定沥青老化过程中的分子量分布、各组分含量等参数变化,为研究沥青老化机理、表达沥青老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论文综述了凝胶渗透色谱用于沥青老化研究的测试技术,重点总结了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在基质沥青、温拌沥青和改性沥青等沥青老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组分分析方法,对塔河AH-90系列沥青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了合理的四组分搭配对优质石油沥青生产的重要性和不同组分对沥青性能各个指标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控制沥青质的生成对防止沥青老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种道路石油沥青老化前后试样进行元素分析、四组分分析、热重(TG)分析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沥青的热稳定性能主要体现在老化前后沥青中主要元素含量、组分组成及特征基团含量的变化,说明沥青的热稳定性能不仅与油源的资源属性密切相关,而且可通过干预沥青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化学组分的分布及特征基团的含量等生产出符合沥青宏观技术性能指标需求的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线老化试验,选取相同标号、不同油源生产的三种基质沥青,对沥青的组成、常规指标、流变性能及混合料等性能指标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线老化对90号沥青及混合料性能均有影响,对沥青的组成和流变性能影响明显;经相同条件的紫外线老化试验后,90号沥青抗紫外线老化性能优劣顺序:1号沥青3号沥青2号沥青。  相似文献   

12.
国产重交通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7种有代表性的国产重交通道路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中,仅用TFOT老化前后某一温度点的某一性质变化的程度是不能全面评价和预测沥青铺路后的长期老化性能的。采用SHRP规范对原样沥青、TFOT残余沥青、TFOT—PAV残余沥青进行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和抗疲劳开裂性能的测试,能较真实的表征它们的抗老化性能,且从结果得知国产重交通道路沥青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高黏度改性沥青在老化前后的基本性能指标的变化,以90号基质沥青为原材,选用TPS和SINOTPS两种高黏度改性剂,制备了高黏度改性沥青,分析了老化前后高黏度沥青的基本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两种高黏改性沥青老化前后基本性能均发生变化,TPS高黏改性沥青老化后针入度和软化点变大,延度降低,SINOTPS高黏改性沥青老化后针入度变化较小,软化点增大,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辽河油田生产的稠油为基质沥青自制的两种沥青老化后软化点的变化,以软化点为参数建立了沥青一级老化动力学模型。并用该动力学模型对这两种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求得了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沥青老化后软化点均升高,AH-70沥青抗老化性能优于AH-90沥青,以软化点为参数建立的沥青老化动力学模型较好地表征了沥青老化过程,为研究沥青老化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多相催化剂的性能是与组成、结构、形貌和分散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一个复杂问题。在表面分析技术和表面状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已经揭露出多相催化剂的许多新特征,引导出许多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观点。例如:现在已清楚,多相催化剂的性能,主要不是决定于总包组成、体相结构、宏观形貌和宏观分散度等,而是决定于表面组成、表面结构、微观形貌和微观分散度等。因此,许多按总包组成、体相结构、宏  相似文献   

16.
沥青粘附性能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性能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沥青的化学组成和集料的表面性质的复杂性,因此沥青在集料上的吸附机理各不相同。系统的介绍了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松散混合料粘附性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催化裂化油浆的高温稳定性差,直接作为软组分与脱油沥青调合时会造成调合沥青的针入度比低、抗老化性能差,而采用交联缩合技术能改善油浆的抗老化性能,但存在反应后油浆调入量增大、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凝胶色谱等对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催化裂化油浆老化前后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小分子醛类化合物对油浆进行改性反应。结果表明:油浆组成以饱和烃及含短侧链结构的芳烃为主;油浆老化过程中,芳烃脱氢缩合所导致的结构重质化是油浆抗老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油浆经过改性后黏度小幅上升且在老化后保持稳定。改性反应能有效降低油浆中芳香组分的反应活性,使油浆抗老化性显著提高,同时又确保了其轻质组分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乳化型温拌剂对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选取二种温拌剂分别对SBS改性沥青和70号、90号基质沥青进行了三大指标试验、老化后性能试验以及黏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乳化型温拌剂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黏度影响较小,可有效改善沥青的老化。  相似文献   

19.
水泥-沥青复合材料(Asphalt-Cement Composite Material,ACCM)是由水泥与沥青复合制成的一种具有强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的新型复合材料,其在长期荷载与高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具有绿色、环保及经济效益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与铁路工程。前期大量研究表明: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泥-沥青界面过渡区是复合材料损伤、断裂最先发生的区域。研究对水泥与沥青复合材料界面调控与宏观力学性能提升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总结了水泥基材料与沥青基材料ITZ形成机制与理论,对比探讨了ITZ微结构特征表征方法及评价指标,探究了ITZ宏-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思路、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以期为水泥-沥青ITZ微结构特征、宏-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一般的方法(针入度、粘度及延度)将沥青分类,已对其作为沥青性能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过研究。虽然这些参数已经用来控制沥青的质量,控制拌和及铺路性质,但是,仍然需要新的方法来更好地预测沥青的性能。一种新的所谓测力延度能够和沥青的性能关联,此种由标准延度改进的方法系测量试样在拉伸时的力。它的理论基础是用于铺面的沥青,当受到温度下降而收缩和交通负荷而产生应力时应能进行“松弛”。具有较低拉力的沥青其路用性能甚佳。也找到了一些可表征沥青性能的试验,如温度感受性,剪切感受性、不同温度下的延度和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