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甘薯中可溶性糖的HPLC法测定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0%乙醇溶液提取甘薯中的可溶性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组成.结果显示:生甘薯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经过烘烤、蒸、微波处理、煮、高压蒸煮处理的甘薯中主要含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所有加工方法都能使淀粉大量转化为还原糖,但在此过程中非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从传统酵子中分离鉴定的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 Y13)和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 Y22)两株非酿酒酵母为材料,考察了两种酵母菌单独与混合接种条件下发酵小麦粉馒头面团的特性。结果表明:Y22在面团发酵的起始1 h内具有最快的发酵速度,1.5 h后与混合酵母菌群发酵的面团高度无显著差异,整个过程中Y13的发酵力都最低;Y22发酵面团中的还原糖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增加,Y13与混合酵母发酵面团中还原糖含量在面团发酵的前8 h略有增大,而后则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糖含量不是发酵力的限制因素而与酵母本身特性相关;在面团发酵的前12 h,Y22发酵面团的pH显著低于Y13,说明其产酸水平高于Y13;混合酵母菌发酵小麦粉面团24 h后,Y13的细胞数量与其单独发酵时无显著差异,但Y22的细胞增长数量显著小于单独发酵面团的,说明混合酵母菌发酵体系下Y22的生长受到Y13的部分抑制。利用Y22与混合酵母菌群制作馒头的比容显著大于国标要求,具有应用于馒头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初始总糖浓度对木薯全渣乙醇发酵过程中糖消耗、酵母细胞生长以及乙醇积累的影响,采取分批发酵方式,间隔6 h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初始总糖浓度253.75 g/L时,发酵效率最高(88.93%),乙醇生成速率、糖消耗速率、酵母数在初总糖浓度183.75 g/L时最大,分别为7.10 g/(L·h),13.88 g/(L·h),4.94×108个/mL;提高初始总糖浓度,糖消耗的终点时间、酵母生长到达最大值的时间、乙醇发酵时间延长,糖消耗速率、糖利用、酵母数、乙醇生成速率下降,乙醇发酵效率先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4.
对从土壤中筛选到的酵母菌Y-9601株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该菌株以多边芽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子囊孢子。在无维生素培养基上生长。同化和发酵葡萄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1/3棉子糖,不同化乳糖及硝酸钾。同化淀粉、纤维二糖及D-木糖能力强,对淀粉具有较强的酒精发酵能力,鉴定为酵母属糖化酵母种,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4℃,最适生长pH值为5.0~6.0,在麦芽汁中液体培养倍增时间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长双歧杆菌在分别以葡萄糖、菊糖和菊糖酶解所得低聚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在这些培养基中,长双歧杆菌最高菌体质量浓度分别是0.30、0.37、0.41,g/L,在以菊糖和低聚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要好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长双歧杆菌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在分别以菊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其形态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凝集型酵母X的酒精发酵和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二株凝集性好,酒精发酵力强的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该菌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稍具光泽·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中有较薄的菌环,细胞圆形,卵形及椭圆形,多边芽殖,营养细胞为(8~8)×(5~16)um·在玉米琼脂培养基上不形成典型假菌丝,可直接形成子囊,内生子囊孢子2~4个,圆形光面·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密二糖、半乳糖及全部棉子糖,并能同化上述糖·不利用硝酸盐·需要多种维生素,不形成类淀粉物质,不液化明胶,不含脂肪酶,含尿酶,产酸,产酯,可形成类胡罗卜,生长最适pH3.0~4.5,该酵母为酵母属菌株。  相似文献   

7.
微波处理豆浆对馒头面团发酵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处理豆浆,研究了豆浆中蛋白质变性、还原糖含量以及豆浆馒头面团发酵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豆浆中蛋白质的表面游离巯基含量先迅速升高后降低,还原糖含量先略上升而后下降,发酵面团产气量先迅速增加后减小,膨胀高度和pH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麦芽糖的生产存在葡萄糖、麦芽三糖、四糖等低聚糖以及多糖等副产物,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筛选了一株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生产菌,该酶具有将麦芽低聚糖降解并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能力。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以麦芽低聚糖作为碳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 g/L,以酵母浸粉作为氮源,氮源的质量浓度为2.0 g/L,发酵时间为24 h,温度为37℃,培养基初始pH为6.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酿酒酵母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的生长条件及对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酿酒酵母YT-1最适生长温度为16~28℃,最适生长pH为4.5~7.5;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T-2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最适生长pH为3.5~7.5;两种酵母对面团pH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与酿酒酵母YT-1相比,YT-2发酵面团产气缓慢,但较为持久,且发酵面团中存在较多的还原糖。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秸秆为廉价基质,可以有效降低生物絮凝剂合成成本.用1.7%的稀硫酸水解玉米秸秆,获得含有戊糖木糖、己糖葡萄糖的水解液,戊糖很难被微生物代谢.获得能同步代谢戊糖、己糖的产絮菌,是玉米秸秆高效转化为生物絮凝剂的关键.本研究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基质选育出产絮菌W4,探讨该菌株同步代谢戊糖、己糖的能力.结果显示,菌株W4经16S r DNA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s subtilis,其代谢葡萄糖速率(0.27 g·L-1·h-1)大于代谢木糖速率(0.14 g·L-1·h-1),表明菌株W4能够同步代谢木糖、葡萄糖.菌株W4在木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合成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分别为96%和97%.经红外光谱分析W4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四种碳源及每种碳源七种不同浓度,同时选取六种氮源每种氮源七种不同浓度,进行对比试验从中选出适合平菇(PH06)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及氮源.实验证明,固体培养基中平菇(PH06)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浓度为1.5%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是浓度为0.7%蛋白胨和浓度为0.7%酵母粉,最佳碳氮源组合是浓度为0.5%的麦芽糖与浓度为0.7%的酵母粉.  相似文献   

12.
针对麦芽糖的生产存在葡萄糖、麦芽三糖、四糖等低聚糖以及多糖等副产物,高浓度麦芽糖生产效率低的工业难题,筛选了一株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生产菌,该酶具有将麦芽低聚糖降解并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能力.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以麦芽低聚糖作为碳源,碳源的质量浓度为50 g/L,以酵母浸粉作为氮源,氮源的质量浓度为2.0 g/L,发酵...  相似文献   

13.
对低糖甘薯脯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解决了低糖果脯生产中常见的糖度低导致产品饱满度不够,渗透压降低以致产品的保质期缩短等问题。实验表明:用CMC- Na 可增加产品的饱满度,糖煮时控制糖液中葡萄糖、砂糖、饴糖的适当比例,既可增加产品的渗透压、延长保质期,又可防止葡萄糖过多引起的返砂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蜂蜜以及食用胶等为原料制备新型蜂蜜咀嚼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制备新型蜂蜜咀嚼糖的最佳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将蜂蜜65%、明胶30%、变性淀粉4%、柠檬酸0.2%、单甘脂0.35%、卵磷脂0.15%和蔗糖酯0.3%,搅拌混匀并于50℃条件下干燥7h,水分含量控制在18%以内所制得的咀嚼糖,咀嚼性好、甜度适宜、具有蜂蜜香味,外观透明均匀、无气泡,可以直接食用,无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使糖厂滤泥资源化利用,通过初筛和复筛从糖厂滤泥中筛选出两株净化滤泥能力较强的菌株,记为fv1和fv2。经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两株菌分别为根毛霉属菌和曲霉属菌。为提高菌株对滤泥的净化效果,对目的菌株的净化条件进行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种的最适作用体积比例为2∶3、最适作用pH 8、最适作用温度为28℃,在该条件下,复合菌种可在4d内将滤泥中总糖去除,去除率达到7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法尔凯耐高温活性酒用干酵母,进行了玉米粉边糖化边浓醪酒精发酵.考察了发酵剂、pH值、营养盐对发酵结果的影响.当调浆料水比为1∶2.11,经过50.5 h发酵,成熟醪中酒份达到16.12%,残还原糖0.22%,残总糖1.26%,淀粉实际产酒率52.29%,淀粉利用率92.08%.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钢渣澄清甘蔗汁过程中对蔗糖的吸附,减少蔗糖损失,研究了钢渣对蔗糖、葡萄糖、果糖的吸附动力学曲线以及钢渣对蔗糖的吸附等温线方程,结果表明钢渣对甘蔗汁浓度范围内的蔗糖的吸附量较小,不会在钢渣澄清甘蔗汁过程中造成蔗糖的大量损失,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利用盐酸、中温α【一淀粉酶共同液化进行麦芽糖的制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实验法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酸一酶联用液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浆料液比(3:10),5%盐酸添加量12mL,酸化时间12min,温度100℃,浓度为0.0143g/100mL的中温仅一淀粉酶加酶量8ml,酶液化时间30min,pH值5.4,温度64℃,所得液化液DE值为8.12%。通过无机酸与酶法共同液化小麦淀粉得到的液化液DE值控制在具体数值范围内,为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备麦芽糖浆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对小麦淀粉在板框过滤时出现的困难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