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小月  魏冰 《广州化工》2015,(6):23-24,32
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石油采油、造纸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对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稳定性、聚合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阐述了反相微乳液的性质、特点、聚合反应机理,介绍了微乳液聚合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作者目前的研究工作,并对微乳液聚合的发展及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微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概述了微乳液的性质,并对国内外正相微乳液聚合、反相微乳液聚合、双连续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建立及体系组成、乳化剂选择、聚合过程及聚合物的表征、聚合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以及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特点及应用。指出,提高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固含量将是今后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建立及体系组成、乳化剂选择、聚合过程及聚合物的表征、聚合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以及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特点及应用。指出,提高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固含量将是今后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6.
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迎华  谢龙  王志忠 《日用化学工业》2003,33(5):309-312,320
反相微乳液聚合是一种新的聚合方法,其动力学和机理是许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比各方面研究者得出的动力学表达式及研究结论,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单体、引发剂、乳化剂、油相等因素对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评述了各种对于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及聚合机理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发展状况;并对今后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荣荣  刘祥 《化工进展》2015,34(8):3065-3074
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固含量高、聚合速率快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微乳液的基本理论及其特征,对稳定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讨论;着重归纳了丙烯酰胺类的反相微乳液聚合,详述了聚合体系各组分的选择,同时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认为应研究新型表面活性剂以实现高单体浓度的聚合;介绍了聚合物微球在油田应用中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其在深部调剖堵水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离子液体代替传统聚合体系组分制备集智能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综合性能于一体的聚合物微球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外80年代以来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普通乳液聚合、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核壳乳液聚合及反相乳液聚合等。  相似文献   

9.
超浓乳液聚合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国内外在超浓乳液聚合研究方面的近况 ,包括新的聚合体系及聚合产物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展示了其在新的聚合物材料开发和应用中的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卫英  李晓 《宁波化工》1997,(3):10-15,10
本文综述了微乳液的性质、结构、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正相、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概况2。  相似文献   

11.
李永红  张普玉 《河北化工》2009,32(9):34-35,41
概述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反相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对该聚合体系的表征方法进行介绍,评述了聚合过程的动力学及接枝共聚机理,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聚合与应用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反相乳液聚合、双水相聚合、紫外光引发聚合以及模板聚合等聚合方法,介绍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工业水处理、城市污废水处理、污泥脱水以及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并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乳液聚合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单介绍乳液聚合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几十年来乳液聚合中发展的新技术,如核/壳乳液聚合、互穿网络聚合、微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以及其它的一些新型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乳液法合成了液体石蜡/span80-Tween80/水/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阳离子反相乳液,通过主体实验分别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反应的最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5.
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领域。介绍了目前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领域的3种常用的方法及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包括: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氮氧调节自由基聚合(NM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玉洪 《当代化工》2005,34(1):56-59
概述了自由基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工艺发展过程,介绍了反相乳液成核机理、反相乳液聚合动力学、反相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单体乳液稳定性、胶粒大小和形态、聚合物的组成及其分子量的测定方法。讨论了乳化剂、连续相、引发剂种类等以及合成工艺对聚丙烯酰胺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指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微乳液聚合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程雪坚 《化工进展》2003,22(2):195-198
对微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机理及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指出了今后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符星琴  张跃军 《精细化工》2020,37(4):657-664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聚合物是一类带有季铵盐基团的高分子聚电解质,具有带正电荷、水溶性好、特征黏度易于控制、高效无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造纸、纺织、废水和污泥处理等行业中。首先,概述了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在提高产物特征黏度方面的合成研究进展,指出了PDMC在分子结构上的最新研究方向;然后,介绍了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P(DMC-AM)〕的合成进展,重点探讨了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和其他聚合法对聚合物序列结构和特征黏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接着,对比不同性质的污泥处理实例,阐述了污泥性质对共聚物P(DMC-AM)絮凝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归纳了P(DMC-AM)在合成和应用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张莉  陈桐  尹松 《化学与粘合》2008,30(3):50-53
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聚合方法。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如何提高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角度,详尽地探讨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并且针对其聚合效果进行了性能比较,此外还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无皂乳液聚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 or suspension containing lithium salt of poly(acrylic acid) were synthesized directly by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ffects of the amounts of crosslinking agent and the stabilizer and neutralization degree used in the polymerization, as well as water content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on the ER ac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ER suspension exhibited maximum yield stress at optimum amounts of stabilizer and crosslinking agent used in the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s well as at optimum water content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Glycerol was tried to be used as an activator instead of water and was shown to have a favorable effect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ER suspension. Core–shell-type polymer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ith supplemental addition of a second monomer. The ER suspension containing particles with poly(lithium acrylate) as core and polyacrylamide as shell showed better ER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out the polyacrylamide shell. © 1998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68: 2169–2174,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