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鄂南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富集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油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和成藏机制等,将鄂南地区中生界划分为近源成藏体系和远源成藏体系两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构造背景,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相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浮力,输导体系以通源断裂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局部构造和有利砂体,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远源断控"。近源成藏体系源储空间呈"三明治"结构,直接大面积接触,具有"近水楼台"成藏优势,生烃高峰期与关键成藏期一致,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是下一步勘探首选领域。其中,长9-长8-长7近源成藏体系Ⅰ类富集有利区是大中型油气田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是否存在油气倒灌运移成藏这一问题,从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油源对比、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烃源岩与储层对接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是车西洼陷的有效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为"上生下储"型,沙三段4700m以下有效烃源岩存在油气倒灌成藏现象。源储对接关系分析表明,曹家庄断阶带以北洼陷区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中的原油来自上部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成藏要素剖析结果表明,沙三段与沙四段上亚段"厚泥下砂"的岩性匹配关系、沙三段烃源岩超压、烃源岩与储层之间的压差以及隐蔽输导体系是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倒灌运移距离与烃源岩剩余压力具有正相关关系,烃源岩之下储层的物性条件对其含油性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主要以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性质多样,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通过对油源、古地貌、输导体系及沉积特征研究,轻质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稠油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中质油为混源所致;古地貌影响着油气运移方向;烃源岩供烃影响着成藏时间;厚砂及多期不整合面、断裂系统构成了输导体系;曲流河侧积砂坝是形成岩性油藏的关键因素。不同凹陷供烃的成藏模式不同: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先形成白垩系油藏,后期在断层调整下进入沙湾组成藏,侏罗系烃源岩通过断裂体系和厚砂体运移至沙二段成藏;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输导至西南沙一段成藏。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源新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油气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有效烃源岩,并非完全是“自生自储”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是流体异常高压,而不是毛细管压力和烃浓度差;油气运移通道除砂体和断层外,还有小断层、裂缝和微裂缝组成的隐蔽输导体系;油气成藏有断层-砂体、裂缝-裂缝、裂缝-砂体和砂体4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烃源岩发育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两个子系统。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的成藏条件、主控要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上三叠统含气系统成藏主控因素为强充注的气源、燕山期古隆起和断裂裂缝,晚侏罗—早白垩世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侏罗系含油系统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川中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断裂或裂缝、有效储集体展布四个因素控制,主要形成裂缝—岩性油藏;巴中—平昌地区主要受生烃中心和裂缝的控制,形成岩性—裂缝油藏为主;在大巴山前缘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有效储集砂体和保存条件,形成裂缝—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是目前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对其油源条件、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进行了研究。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黑帝庙次凹葡萄花油层的油气主要来自嫩一段烃源岩。通过分析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进入葡萄花油层的成藏机理,认为嫩一段油气"倒灌"运移进入葡萄花油层须同时具备2个基本条件:嫩一段烃源岩内存在超压和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连通嫩一段烃源岩与葡萄花油层的油源断层。嫩一段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油气在其内部超压作用下,通过断层向下运移至姚一段葡萄花油层。嫩江组沉积早期发育的断层的活动期与嫩一段生、排烃高峰期的良好匹配,成为来自嫩一段烃源岩的油气在黑帝庙次凹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受嫩一段烃源岩内部超压、断层输导体系及姚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形成新生古储一断层输导一岩性圈闭的成藏模式,具备形成断层一岩性及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春光油田是一个具有多油源供给、多输导体系和多油品的复杂油气聚集区。车排子凸起本地不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供烃距离长达数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属于典型的源外油藏,导致春光油田成藏条件复杂,油气圈闭识别难度大,成藏特征非常独特。从油气来源分析出发,通过断裂、板砂、不整合面三方面分析了油气输导体系,建立了重点含油井区成藏模式,总结了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光油田具有明显的"双向供烃"特征,油气主要是通过不整合面、板砂和断层面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9.
元坝气田位于超深层负向构造弱变形区,断层不发育。在分析研究区输导要素和输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输导体系模型,分析油气输导过程,并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元坝气田输导体系主要为长兴组白云岩孔隙型储集体与裂缝(层间缝、节理缝等)构成的网状复合输导体系,具有立体输导、近源聚集的优势,从而使由下伏吴家坪组烃源岩和侧向的大隆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有效实现上、下供烃和侧向供烃。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决定了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和油气藏的分布及规模;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油气富集的层位。  相似文献   

10.
沙南凹陷是渤海西部海域潜在的富生烃凹陷,但油气的发现量与生烃量差距甚远,成藏特征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文中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作用通过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来影响烃源岩的演化和分布,同时又控制和影响圈闭的形成、砂体的发育,源-圈-砂共同决定油气的聚集成藏。近源找砂,"自生自储型"砂体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勘探方向。依靠油气初次运移近源成藏,沿断层面侧向及垂向复合输导是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正向构造带勘探难度的增加,洼槽区逐渐成为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而成藏机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洼槽区勘探的深入。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洼槽生烃能力、油气成藏时期、成藏动阻力条件以及输导体系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模式。研究表明,饶阳凹陷富油洼槽区有效生烃范围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存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期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油气充注范围较小,储层物性好,成藏阻力小;而明化镇组沉积充注时期,储层物性差,成藏阻力大,但剩余压力大,油气成藏动力强。洼槽中心区的油气多沿源岩层系中的砂体、裂缝和小断层等进行短距离运移聚集形成岩性为主的油气藏;洼槽边缘区往往发育深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沿断层运移聚集形成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富油洼槽区存在"源内-两期成藏-隐蔽输导-短距离运移"与"源外-单期成藏-断裂输导-垂向运移"2种油气成藏模式,成藏动、阻力条件控制着洼槽区有效烃源岩层系内油气成藏的物性下限,而断层为主体的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着洼槽区源外油气的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展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其成藏机制方面的研究却相对 薄弱,成为制约勘探的难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油 气来源、运移、运移动力、运聚方式等问题。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原油来源于上部长7 油层组 的优质烃源岩;长7 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高压、长7 与长9 油层组过剩压力差是长7 烃类向长9 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纵向叠置、横向上连片的砂体和区域性构造活动形成的裂缝为沟通长7 优质烃源 岩和长9 油层组储层的优势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在洼陷迁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丰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文昌组沉积期和恩平组沉积期2幕裂陷活动,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为主的沉积体系。从文昌组沉积期到恩平组沉积期,随着构造和沉积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也发生迁移,陆丰凹陷南部的优质烃源岩发育在文昌组而北部的优质烃源岩发育在恩平组。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陆丰凹陷南部3个洼陷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也具有由南向北迁移和向上迁移的特征。凹陷内油藏的分布明显受烃源岩控制,不同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导致不同洼陷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组成、成藏组合、成藏时间和输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陆丰凹陷次级洼陷的成藏模式可按缓坡带、陡坡带、洼陷带和凸起带进行划分。缓坡带的油气运移以阶梯状和"S"状输导为主,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运移距离较远;陡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油气通过控洼断裂经垂向输导成藏;洼陷带的油气依赖洼陷内部的通源断层垂向输导成藏;凸起带距离烃源灶较远,油气由断裂输导至凸起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在合适的圈闭中成藏。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陆油区具有3个经油气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系统,分别是惠西、惠东、惠中北含油气系统。惠西与惠东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而惠中北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下渐新统恩平组煤系。惠陆油区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存在2种类型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与三角洲砂岩及生物礁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前者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半地堑洼陷内生烃灶充足的烃源供给、优质储盖组合及圈闭的良好配置。这种油气藏分布于半地堑洼陷之内,具有自生自储近源运聚成藏特征,由于此类油藏埋深较深,深部储层物性优劣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后者油气运聚成藏主控因素,则主要取决于富生烃洼陷及其附近的油源断裂和输导砂体及不整合面组成的复合运聚疏导体系与浅层不同类型有效圈闭的连通配置和相互衔接耦合。  相似文献   

17.
刘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40-43,48,145,146
在对榆树林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成藏模式和油水分布规律。充足的油源、良好的砂体、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和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断层和岩性组合形成的圈闭类型是本区最有利的成藏圈闭;源内垂向运移成藏和源外侧向运移成藏是本区主要的两种成藏模式。考虑了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源方向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有利油气富集区和一个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老爷庙地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爷庙构造带为一滚动背斜构造带,发育3个级别的断层:(1)EWNE走向的控凹断层;(2)NNENE走向的控油断层;(3)NW-NW-W走向的控圈闭断层。沙河街组三段4~5亚段的深湖相泥岩及沙河街组一段至东营组三段的浅湖半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生油岩,此二套生油岩已进入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及腐殖型为主,均具较高丰度,为较好好生油岩。辫状河道砂体、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集体,具高孔、高渗特征。油气藏的类型主要受控于裂陷盆地的伸展程度、同生断层及沉积相带。裂陷旋回控制含油气系统的分布,同生断层使含油面积扩大,储集体相带的配置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原油特征、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资料,对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埕海斜坡古近系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油源条件充足;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为主;纵向上发育3个优质孔隙带,压差排烃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