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建立小鼠肝脏和睾丸中儿茶素EGCG的定量检测方法,分析EGCG在其中的分布特征,阐明儿茶素对代谢酶CYP3A4和芳香化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方法定量检测小鼠肝脏和睾丸中儿茶素EGCG的含量,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儿茶素对肝脏代谢酶CYP3A4和睾丸间质细胞中芳香化酶mRNA的影响,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RP-HPLC检测方法在0.5~200mg/kg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平均回收率在80%以上,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低于10.0%。儿茶素在肝脏和睾丸的分布结果显示,儿茶素在小鼠肝脏和睾丸中分布较多。儿茶素能显著诱导肝脏中代谢酶CYP3A4基因的表达,而对睾丸中芳香化酶基因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建立的RP-HPLC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儿茶素在肝脏和睾丸组织中分布的研究。儿茶素对肝脏CYP3A4和睾丸芳香化酶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迁移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PAEs从食品包装材料中向水、4%乙酸、50%乙醇与异辛烷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PAEs的迁移受食品模拟溶液、温度、时间、包装材料的影响。不同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率为:异辛烷50%乙醇4%乙酸≈水;在同一种食品模拟物中,随着迁移时间延长和温度增加PAEs迁移量增大,温度越高迁移速率越快;食品包装材料的材质不同,PAEs含量不同,PAEs含量越高的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量也越大。结论本研究可以为食品的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过程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在蒸馏水、质量浓度3%乙酸、体积分数为10%乙醇和异辛烷等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双酚A迁移量与试验的温度、时间、pH和模拟物属性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物的属性对双酚A的溶出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双酚A的溶出迁移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过氧化氢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测定方法,研究竹木筷中过氧化氢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及其迁移规律。方法: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过氧化氢,以不同食品模拟物(水基非酸性食品模拟物、水基酸性食品模拟物、酒精类食品模拟物、油基食品模拟物)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对吸光度建立标准曲线,以相关系数、准确度和精密度为考察指标进行方法学验证;以食品模拟物的种类、迁移时间、迁移次数和迁移温度为考察因素,初步探索竹木筷中过氧化氢在食物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结果:不同食品模拟物中过氧化氢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范围84%~113%,加标平行样品间相对偏差(RSD)均小于10%。相同条件下,竹木筷中过氧化氢在油基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最小;竹木筷中过氧化氢迁移存在一段快速迁移释放过程,而后转换为长时间缓慢迁移释放;过氧化氢的迁移为长时间反复迁移过程,试验至第8次仍有过氧化氢的迁移;随着温度的升高,过氧化氢迁移量会显著增加。结论:分光光度法测定竹木筷中过氧化氢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准确可靠;市场部分竹木筷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氧化氢迁移检出;其迁移规律为长时间,反复迁移的过程,增加温度可显著提高迁移速度;100 ℃煮沸处理可有效降低竹木筷中的过氧化氢的再迁移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聚丙烯腈类食品接触材料中乙腈、丙烯腈和丙腈等3种腈类化合物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优化模拟物体积、水基模拟物中盐及其用量和分流比、载气流速、升温程序、平衡温度与时间等色谱条件,实现了对3种腈类化合物迁移量的常规、快速分析,研究丁腈橡胶、聚丙烯腈-苯乙烯、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3种材质阳性产品在不同模拟物、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腈类化合物迁移量规律。结果 3种腈类化合物在0.005~0.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0,方法定量限为1.57~3.77μg/kg,低、中、高浓度的回收率84.3%~108.9%,相对标准偏差值为1.7%~9.7%。结论 丁腈橡胶在水模拟物中容昐迁移出丙烯腈,而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和聚丙烯腈-苯乙烯产品在50%乙醇模拟物中容昐迁移出丙烯腈, 3种腈类化合物均随模拟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越容昐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  相似文献   

6.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是塑料中常用的一类添加剂,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伤害。以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10%乙醇、4%乙酸、50%乙醇和异辛烷为食品模拟物研究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迁移。结果表明:DBP是最容易迁移出的一种增塑剂,在四种模拟物中DBP迁出量大小依次为异辛烷50%乙醇4%乙酸10%乙醇。PAEs迁移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和接触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AS/ABS 产品中乙腈、丙烯腈和丙腈等3种腈类化合物迁移量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方法 考察AS/ABS阳性产品在不同模拟物、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20、40、70 ℃)条件下3种腈类化合物迁移量规律研究。结果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 腈类化合物的迁移量上升速率越快; 温度在20~70 ℃时, 水中丙烯腈和丙腈Ap范围值为7.9~14.1; 丙烯腈和丙腈化合物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a分别为133.86 KJ/moL和134.07 KJ/moL。结论 AS中腈类化合物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暴露量处于低风险水平, 建立AS产品中腈类化合物迁移模型和致癌风险评估评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食品接触材料中多环芳烃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奇辉  张进  沈航 《食品科技》2012,(10):301-30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多环芳烃在水、乙酸(体积分数为3%)、乙醇(体积分数为10%)和异辛烷等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迁移量与实验的温度、时间和模拟物属性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物的属性对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迁移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9.
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迁移量的检测方法。使用4种食品模拟物:水、质量分数为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30%的乙醇溶液和脂肪类模拟物(正己烷、异辛烷和橄榄油)。结果表明,双酚A在与食品塑料包装接触过程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尤其向醇类模拟物中迁移最严重;在温度超过60℃时,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率骤增;在微波加热条件,高火700W功率时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速率最快。该方法检测限为0.3ng/mL,线性范围为0.5~100n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回收率在92.0%~10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84%(n=5)。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单一植物提取物相比,探究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协同血脂调节作用及其机制。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得到荷叶、山楂、杜仲叶以及复配提取物,对高脂饲养的Wistar 大鼠进行灌胃,并进行肝脏形态学观察和脂质代谢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表明,与单一提取物组和高脂模型组相比,复配提取物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0.05),同时显著改善大鼠血脂代谢(P<0.05)。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复配干预组肝组织中脂滴空泡显著减少,与高脂模型组和单一提取物组相比,复配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细胞形态具有更明显改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与单一提取物相比,复配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大鼠肝脏PPARα 和CYP7A1 表达水平(P<0.05),降低小肠中NPC1L1 表达水平(P<0.05)和显著升高ABCG5 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荷叶、山楂、杜仲叶复配提取物可有效调控大鼠脂质代谢水平,其调节机制通过上调PPARα/CYP7A1 基因表达,同时在小肠层面降低NPC1L1 和升高ABCG5,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与单一提取物相比,复配具有显著协同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1.
探讨富含黄酮类物质的果蔬汁对大鼠肝脏内氧化损伤相关Ⅱ相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成年大鼠5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果蔬汁干预组和高剂量果蔬汁干预组,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给予低剂量和高剂量果蔬汁灌胃。干预5周后,腹主动脉采血用于生化指标检测;取肝脏组织检测基因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肝脏中氧化损伤相关Ⅱ相代谢酶mRNA的表达情况;试剂盒法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果蔬汁饮食干预组大鼠的血清抗氧化能力增强,同时上调肝脏中药物代谢Ⅱ相酶人醌NADH脱氢酶(NQO1)和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mRNA的表达(P<0.05),但对GSTP1、GCLM、GSTM2、GSTA2Ⅱ相代谢酶基因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 富含黄酮类物质果蔬汁可以增强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同时诱导肝脏中抗氧化Ⅱ相代谢酶NQO1及GCLC基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喂饲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迷迭香提取物对机体血脂调控相关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被分为4组,分别为高脂高胆固醇膳食组(HF-HC),0.1%,0.3%,0.9%迷迭香提取物试验干预组。试验6周后,测定血脂水平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用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肝脏中调控胆固醇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血脂测定结果显示,0.3%,0.9%迷迭香提取物组仓鼠TG含量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1);肝脏中胆固醇含量随迷迭香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迷迭香提取物能极显著降低试验组肝脏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 A-R)m RNA的表达水平(P0.01),提高胆汁酸合成限速酶7α羟化酶(CYP7A1)m RNA表达水平(P0.01),然而迷迭香提取物对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肝X受体(LXRα)、胆固醇蛋白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迷迭香提取物降血脂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内源合成,增强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进而增加胆固醇排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双酚A及双酚类环氧衍生物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易从金属罐头涂层迁移到食品内容物中。本文建立了一个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检测罐头模拟物中14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在10~1000ng/mL质量浓度范围,双酚A和各双酚类环氧衍生物的响应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相关性,最低检出限在1.41~3.66ng/mL之间;在10~250ng/mL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在72.55%~102.79%之间,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之后将此方法应用于测定食品罐头中该双酚类化合物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结合荧光PCR,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的快速、灵敏的间接竞争免疫PCR检测方法。通过优化包被抗原浓度、探针DNA的量、抗体质量浓度等一系列条件,双酚A的线性质量分数范围在0.01~10 pg/g之间,检测低限为3.0 fg/g,4种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的添加回收率在82.8%~115.2%,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及其他小分子化学物的痕量迁移检测,为其迁移行为及迁移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塑料制品中酞酸酯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食品用塑料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向食品迁移的规律,研究4种不同模拟食品物条件下塑料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出量随时间、温度、振荡频率和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食品模拟物条件下酞酸酯的溶出量排序为异辛烷、15%乙醇、3%乙酸和水,而酞酸酯的溶出量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振荡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但影响不如时间、温度显著;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酞酸酯的溶出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薛文良  臧佳鑫  刘松涛  魏孟媛  刘芳 《国际纺织导报》2015,43(3):11-12,14,15,81
纺织品及玩具中使用最广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增塑剂会影响生物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针对PAEs类增塑剂迁移规律的检测问题,采用萃取法和顶空法,检测了聚氯乙烯长丝中6种PAEs类增塑剂在有机溶剂、空气及模拟人体体液(如酸汗、碱汗和唾液)中的迁移情况,研究发现:以正己烷作为迁移介质,中浓度聚氯乙烯长丝中的PAEs类增塑剂迁移能力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PAEs类增塑剂更容易挥发至空气中,6 h内的挥发量在第3小时或第4小时达到峰值;PAEs类增塑剂在与人体体液接触时,总体迁移效率随其比表面积的增大和浓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在唾液中的析出能力更大。  相似文献   

17.
柴超  葛蔚  鞠婷  史衍玺 《食品科学》2014,35(10):297-303
以鲜肉和食用油为对象,分别设置80 ℃和4 ℃(鲜肉)、25 ℃和4 ℃(食用油),研究16 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从塑料包装向肉油类食品间的迁移量,分析迁移量与温度、接触时间和塑料包装中PAEs的含量和种类的关系。结果表明:PAEs从塑料包装向肉、油类食品间存在迁移现象,80 ℃、120 min时PAEs向鲜肉中的总迁移量为3.2~5.6 mg/kg,4 ℃,6 d的总迁移量和80 ℃,120 min相当。25 ℃,25 d向食用油中的总迁移量为9.0~10.0 mg/kg,显著高于4 ℃。塑料包装材料中PAEs向肉、油类食品的迁移在接触初期较快,且迁移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塑料包装材料中PAEs的含量高,向肉、油类食品中的总迁移量也升高,在25 ℃和80 ℃时,总迁移量与包装材料中PAEs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PAEs的迁移存在差异,分子质量大的PAEs迁移速度较慢,其中美国国家环保署优先控制的6 种PAEs均会发生一定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甜菊糖苷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塑料制品如丁基橡胶、硅橡胶及聚四氟乙烯材料等进行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测定,并模拟生产过程,考察了不同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丁基橡胶中PAEs含量较高,在100~4 500 mg/kg,硅橡胶次之,在3~55 mg/kg,而聚四氟乙烯含量最少,在1~4.5 mg/kg。模拟生产过程,乙醇体积分数越高,浸泡时间越长,温度越高PAEs溶出越快,并且PAEs在橡胶内部存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的现象。该研究为甜菊糖苷加工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韩陈   《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291-299
为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AS/ABS产品在水、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和95%乙醇模拟物中,14种苯类化合物特定迁移量(乙醇模拟物为13种苯类化合物迁移量)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分流比、载气流速、程序升温速度、平衡温度和时间等色谱条件,采用DB-WAXMS(30 m×0.25μm×0.25 mm)色谱柱,实现了苯、二甲苯、三甲苯以及丙苯等苯类的有效分离,14种苯类化合物迁移量的定量限(10S/N)为0.6~2.1μg/kg,0.20 mg/kg的混合标准溶液回收率为80.2%~118.3%,RSD值为3.6%~9.7%,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0,实现了对AS/ABS中14种苯类化合物特定迁移量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试验还考察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食品接触产品AS/ABS中苯类化合物的迁移量规律,结果显示,温度越高,苯类化合物特定迁移量越大。建立了不同温度下苯类化合物迁移模型,确定了扩散系数DP值、特征参数Ap值、活化能Ea等动力学参数,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AS/ABS中苯类化合物风险评估数学模型,为AS/ABS中苯类化合物风险管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AS(丙烯腈-苯乙烯)和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腈的迁移行为。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腈在不同食品模拟物和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量,研究食品模拟物、温度和时间对丙烯腈迁移量的影响,并和丙烯腈单体残留量作对比。结果 AS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腈迁移量要高于ABS塑料;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和温度下,50%乙醇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量最大;在同种食品模拟物中,丙烯腈迁移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接触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AS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与ABS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相比,AS塑料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腈在食品模拟物中更容易析出,存在的安全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