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盐酸小檗碱活性化合物证明其对抗特异性皮炎的机制。方法: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对应目标的基因,由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标网络,筛选出药物-疾病的共同基因靶点作为研究靶点,将共同基因靶点导入STRING网络平台,获得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盐酸小檗碱的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基因功能分析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生物富集分析。最后,采用Autodock、Pymol软件对筛选出来起到关键作用的靶点与盐酸小檗碱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主要包含99个对应靶点。GO生物富集分析得到1512个生物学过程、138个细胞组成、174个分子功能,KEGG中有5个主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与ICAM1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盐酸小檗碱中的可能通过与ICAM1抗体等多种靶点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可能对特异性皮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3-硫醚-4-胺基-1,2,4-三唑作为槟榔碱酯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合成5个新型槟榔碱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确证.采用离体血管条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体外舒张血管活性.结果表明在1.01×10-5 mol/L浓度下化合物3a~3e的血管舒张率与槟榔碱相当.  相似文献   

3.
以吴茱萸次碱为原料,通过硫代反应以54.5%~87.6%的收率合成了硫代吴茱萸次碱及其5种N-取代衍生物(Ⅱ、Ⅳa~e),采用HRMS、FTIR、1HNMR和13CNM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了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样品对9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6种化合物(Ⅱ、Ⅳa~e)对植物病原真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化合物Ⅳa、Ⅳb及Ⅳd对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N-苄基硫代吴茱萸次碱(Ⅳb)和N-(4-甲基苄基)-硫代吴茱萸次碱(Ⅳd)的抑制率分别为81.84%和59.95%。通过细胞毒活性实验发现合成的化合物(Ⅱ、Ⅳa~e)对人体正常细胞(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几乎没有毒性(IC5080μmol/L)。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青藤碱与蛋白P50活性腔周边对接情况,以盐酸青藤碱为起始化合物,先发生Wohl-Ziegler反应,再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对其进行修饰,得到12个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9)FNMR、LC-MS等表征;采用报告基因法研究青藤碱衍生物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12个青藤碱衍生物对NF-κB的转录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抗炎活性优于青藤碱对照品。对青藤碱A环1位进行修饰可以提高抗炎活性,证明该作用靶点可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20个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对5种细菌的抑菌活性;选取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了其与葡糖胺-6-磷酸合成酶(G-6-P合酶)的相互作用模式;运用密度泛函(DFT)方法对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的分子静电势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以链霉素为阳性对照,有11个衍生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3个衍生物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高抑菌活性衍生物与G-6-P合酶均能较好地结合;分子静电势分析表明,羰基和亚砜基团区域是该类衍生物的活性位点,可以与受体G-6-P合酶发生相互作用。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广谱抑菌,其可能的抑菌机制是抑制G-6-P合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谢巍  杨妮 《天津化工》2024,(1):36-39+4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延胡索-赤芍治疗盆腔炎的潜在性靶点及数据信号通路。方法:依靠TCMSP平台查找延胡索-赤芍口服OB≥30%和DL≥0.18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根据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检索盆腔炎有关病症靶点,获得延胡索-赤芍中相关成分的靶点和盆腔炎靶基因。选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数据可视化的“药品-活性成份-靶点-疾病”关联网络结构图,然后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通路分析,进一步对筛选得到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挑选获得70种潜在的药效成分,219个化学物质靶点,3954个盆腔炎有关靶基因。二者取交集后得到疾病和药物活性成份100个相同靶点。GO作用富集分析获得74个GO内容;KEGG通路富集分析挑选出140条数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β-谷甾醇、豆固醇、狮足草碱和PTGS2、PTGS1、RXRA等靶点有较强亲和能力。结论:延胡索-赤芍可能是通过PTGS2、PTGS1、RXRA、OPRM等关键靶点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盆腔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胜杰  李胜辉 《广州化工》2012,40(24):47-48
设计合成了七个吡唑类化合物,通过1H NMR和质谱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染色法测试了它们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KB(口腔表皮样癌细胞)、HL-60(白血病细胞)和BGC-823(胃腺癌细胞)四类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4f对Bel-7402和BGC-823细胞株有较高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由感染乙肝病毒(HBV)引起,是中国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在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乙肝病毒聚合酶、核衣壳蛋白和HBx蛋白有重要作用。以这三个蛋白为靶点,以肟类和苯丙素衍生物为配体,通过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自由能,并同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以HBx蛋白为靶点的对接值同HBsAg的实验值能够较好吻合,二者变化趋势一致,且对接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均方差最小。这表明肟类和苯丙素衍生物可能是通过抑制HBx蛋白起到抗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mTOR是有效的抗肿瘤药物靶点。苯并噻唑衍生物对mTOR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运用分子对接方法探索苯并噻唑衍生物抑制mTOR的可能作用机制。从mTOR的晶体结构出发,采用SYBYL-X2.1软件中Surflex-Dock模块对不同活性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同受体蛋白作用的精确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打分评价。通过分析化合物与蛋白口袋的结合及氢键相互作用发现,苯并噻唑衍生物与mTOR蛋白的结合强弱影响其对mTOR的抑制活性。苯并噻唑环上的氨基、稠杂环之间的连接链长度以及化合物与VAL2240间的氢键作用是影响苯并噻唑衍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手段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化合物活性不同的原因,为苯并噻唑类mTOR抑制剂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红曲色素中合成了3个衍生物,对不同的人癌细胞(SH-SY5Y、HepG2、HT-29、BGC-823、AGS和MKN45)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红斑素衍生物O1在受试化合物中显示出最大的抗癌作用。与紫杉醇相比,红斑素衍生物O1对人胃癌细胞SH-SY5Y、BGC-823、AGS和MKN45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强,同时,其对正常人胃上皮细胞GES-1的细胞毒性小于紫杉醇。在新的天然抗癌试剂的开发中,红斑素衍生物O1可以作为前体化合物提供。  相似文献   

11.
李婷婷  张宇琪 《广州化工》2012,40(13):79-81
以L-苯丙氨酸或L-色氨酸为基本骨架,甲酯化后与4-取代苯乙酸酰胺化,经水解与2-(1H-咪唑-1-基)乙胺反应得到六个新型2-(4-取代苯乙酰胺基)丙酰胺衍生物5a~5f。化合物结构通过IR、1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通过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活性。初步抗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5e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虚拟筛选分子对接技术,利用sc-PDB数据库得到蛋白靶点的5类共晶结构。采用vina程序,基于建立的小分子数据库,分别对5类共晶结构进行对接计算。通过重对接过程,计算rmsd(均方根偏差值)来评估利用vina程序是否适用于该体系,通过构建诱饵化合物以及小分子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程度。最终,利用该模型分别对5个靶点进行虚拟筛选,得到了效果较为理想的7个动剂分子,分析了分子和靶点蛋白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几个效果良好的和厚朴酚衍生物,在肝癌细胞(HepG2)上,应用MTT分析、细胞形态学分析、DNA碎片分析和细胞流式分析等方法,进行抗增殖和促凋亡活性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3a在HepG2细胞上展现了非常显著的抗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21.58微摩)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MTT法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了不同浓度的吴茱萸碱对S180肉瘤细胞、H22肝癌细胞、人源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情况,探讨了吴茱萸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在一定浓度下对S180肉瘤细胞、H22肝癌细胞、人源HepG2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大,与正常组比较作用极其显著。吴茱萸碱作用24h时,对H22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好,IC50值最小(17.49μg·mL-1);作用48h时,对S180肉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好,IC50值最小(17.54μg·mL-1);作用72h时,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IC50值最小(13.26μg·mL-1)。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和厚朴酚衍生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在合成了6个和厚朴酚衍生物的同时,并应用MTT分析和细胞流式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活性较好的厚朴酚3#H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的改变,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亚二倍体峰等方法检测该药物对细胞凋亡影响,结果表明和厚朴酚3#H可明显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基于TCMSP数据库筛选葛根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肿瘤靶点,将葛根活性成分与肿瘤靶点映射;采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关系图;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排名前5的靶点蛋白,与葛根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运用Bioconductor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筛选得到16个葛根活性成分及104个相关靶点、8 352个肿瘤靶点,通过韦恩映射得到97个交集基因;靶点蛋白为EGFR、ESR1、IL6、NCOA1、VEGFA;通过前列腺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p53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初步揭示了葛根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形式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型鬼臼毒素拼接抗肿瘤活性分子衍生物的抗肺癌活性及其机制。以鬼臼毒素为原料,丁二酰基为linker,分别与奎宁、喜树碱、1-Boc-3-羟甲基-2-甲基吲哚反应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评价其对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抗增殖活性;不同浓度的新型鬼臼毒素拼接抗肿瘤活性分子衍生物2a作用于A549/DDP细胞后,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核状态,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对A549细胞、A549/DDP细胞具有非常好的细胞毒性,均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顺铂),其中化合物2a对A549/DDP细胞的细胞毒性是依托泊苷的80多倍,具有很好的抗耐药作用,显著的阻滞A549/DDP细胞周期的G0/G1期,诱导其发生凋亡,抑制迁移能力,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咪唑并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乳腺癌活性。以裸鼠作为实验对象,对咪唑并杂环化合物进行设计与合成实验,同时对其抗乳腺癌活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其进行活性筛选之后发现,2a、4a、4b、4c的活性相对较好,其中2a具有最强活性,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合成12个咪唑并杂环化合物,其中存在3个结构比较新颖的化合物,从中找到4个抗癌活性较好化合物。2a能够促进癌细胞凋亡,其在体内具有较高安全性,具备抗乳腺癌活性。  相似文献   

19.
蔡可而  王严飞  陆豫* 《化学试剂》2014,(4):313-314,377
以天然大黄素甲醚为母体,经过化学修饰得到两种大黄素甲醚的衍生物。通过1H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结构。选择血管内皮癌(Ks),口腔底癌(KBv)和乳腺癌(MCF-7/s)3种人癌细胞株,采用标准MTT法测定了大黄素甲醚及其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6-甲基-1,8-二[[2-(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3-甲氧基-9,10-蒽醌对Ks和KBv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是传统中药之一,具有抗抑郁的药理作用,但具体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2.5中的Ligandfit模块,以55个已知的银杏叶有效成分作为配体分别与治疗抑郁症相关的药物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对对接结果打分,做一致性评价。对接结果结果显示:55个银杏叶化学成分中(+)-catechin,Sesamin和Dibutyl phthalate与抗抑郁相关靶点MAO-A和histamine H1 receptor结合的活性较高。虚拟筛选结果可以为银杏叶抗抑郁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