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风景园林》2022,29(6):96-102
在城市公园中,对游客进行游憩心理画像有助于从人本视角精准识别游客景观偏好与游憩需求,针对性地指导公园空间、景观的更新实践。借鉴刑侦学、环境行为学的心理画像理论,基于对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生成内容(UGC)影像数据的主题聚类分析,构建了以数据转译、偏好表征、心理画像为操作步骤,以5种景观类型(园林空间、自然花木、人工园景、历史遗存、游憩活动)和6组影像特征因子(整体—局部、画面—信息、恒定—变化、标志—日常、活力—沉郁、丰富—纯粹)为画像要素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公园中不同性别、地区、年龄的游客进行了群体心理画像分析。研究发现:1)男性游客更关注空间认知与人文体验,女性游客更关注景观细节与审美体验;2)本地游客注重休闲体验与日常景观,外地游客注重观光体验与特色景观;3)青年游客具有“新词强愁”心理,中年游客具有“离俗审美”心理,老年游客具有“活力摄补”心理。此外,基于对样本量前20和前4位序游客的个体心理画像分析,从游憩空间优化、游憩线路导览2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园人本更新的指导措施,可为相关城市公园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陶峥  丁家辉  王玲  陈丹 《中国园林》2023,39(12):108-113
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10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OLS与GTWR回归模型,建立了游憩活力与公园内部空间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的联系,探索了游憩活力的影响因素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活力在时间层面上存在差异性,而在空间层面上存在聚集性,城市公园特征对游憩活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2)游憩设施密度、草坪覆盖率等指标呈现出稳健的正向影响,但水体覆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的影响情况随着时空变化而改变;3)道路条数与居住商业用地比对公园活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铁线路条数与公交站数量的影响并不稳健,随空间变化而产生较大差异。结论为高密度城市公园的有机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分布特征判定公园游憩使用情况;在可达性方面,大数据用于精细化分析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促进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在服务范围方面,大数据可用于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识别、基于流动进行衰退研究,提高公园游憩规划的公平性;在规划应对方面,可通过研究游憩使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规划。同时对大数据在游憩使用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期为大数据在公园游憩规划中得以更好的应用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活力营造是公园规划设计中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美国史蒂芬湖公园规划设计的分析,得到营造城市公园活力的有益启示。我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应在空间功能设置、尺度推敲、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游憩场所。  相似文献   

7.
方家  刘颂  王德  张月朋 《风景园林》2017,24(11):35-40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通过对在户外游憩活跃期到访过上海大型城市公园的游客进行空间位置的追踪,尝试寻找游客来源地,直观描述公园的空间服务范围,即"实达性"。将32个大型城市公园"实达性"范围内的游客样本数据与上海街道空间单元进行连接,结合相应单元中可识别出的信令数据样本,计算各街道的公园出游率,比对街道单元中居民的公园使用需求。结合公园空间位置,将上海被大型城市公园服务的区域分为高需低供、高需高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4类,对每类区域的公园服务特征进行了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中区级与社区级公园的供给情况,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的区域公园布局,对新建大型公园的选址与建设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面临着游憩环境恶化、活动与游憩空间供给脱节、游憩体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游憩机会谱理论作为发展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有助于探究环境资源、游憩活动与公园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游客游憩体验质量、建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园游憩环境和游客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绿博园游憩环境指标因子体系,划分游憩机会类型并制定量化标准,构建游憩机会评分模型,构建了绿博园游憩机会谱。最后,根据游憩机会的评分结果对绿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第一,依据游客的居住地位置,评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第二,依据游客游园当日在公园周边活动特征,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状况;第三,依据游客在公园内部停留位置特征,评估公园内部功能游线设计。研究发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更多受到公园本身定位和特色的影响;郊野公园和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的情况,与公园周边的服务设施类型、公园与郊区新城和镇区的距离相关;游客的游线主要围绕该公园特色功能区活动。最后,依据时空大数据在3个方面反映的游客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移动性和自由度大增,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辐射效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揭示城市居民与公园绿地之间真实的时空交互关系,是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关键性议题。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核密度空间分析以及曲线回归模型模拟等方法,从居民闲暇时间、到达公园时刻和游憩时长3个维度探讨了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的空间辐射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粒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分别在非工作日、上午时段和1~2h游憩时长的时间粒度上具有较高的空间辐射能力,且其服务人数和服务频率均呈现出随出行距离增加而指数衰减的特征。研究结果既可为其他相似条件地区综合公园游憩服务辐射效应的评估提供参考,也可辅助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游憩服务效率和绿地使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江  杨玲  黄丽坤 《风景园林》2019,26(5):89-93
生态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游憩空间,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满意程度。以福州金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型城市公园中声景感知与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态型城市公园中人们更偏爱自然声,尤其是鸟叫声;交通声是主要影响公园景观美景度的声源类型;儿童嬉闹声及音乐声是影响声景安静度的显著因素,交通声、音乐声以及脚步声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是社会、人口及行为学因素中影响典型声源感知最显著的3个因素,而不同游览动机的人群对声景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景观及声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已有风环境研究多从单一条件对城市空间风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忽略了人群有效活动空间的影响,以简化体块代替公园物理环境部分要素,一定程度影响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占北京市风力资源70%的延庆区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从公园人群游憩活力视角,结合场景建模技术、通讯探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确定公园游客活动范围,以此作为公园风环境评价的研究区域;利用不同季节风速、风压和涡旋分布等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公园风环境质量,并以公园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表征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以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方式相关性评价来表征公园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的难易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百泉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最差,且评分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和不规律性;集贤城市森林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逐渐减小,且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难度最小。[结论]研究建立了全面的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延庆区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具有应用价值,为华北地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在21世纪初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其建设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还对平原地区游憩体系实现补充。选取北京40个典型的郊野公园,运用腾讯出行大数据结合现场调研,使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公园的使用差异,理清不同因素对郊野公园使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郊野公园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所有郊野公园周末的人流量都大于工作日人流量。2)使用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单核聚集向双核聚集扩散。3)影响郊野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3个外部因素中,按影响强弱排序为商业设施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度。4)公园内部因素中,公园游憩设施、服务设施质量及道路总长度对其使用影响显著,但各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公园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将会为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建议:1)构建郊野公园绿色综合体。2)着力推动部分郊野公园的城市公园化建设提升。3)构建以提升游憩服务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分类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公园中的游人分布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相关研究能为城市公园设计、游憩活动与设施布局及游人量管理提供依据与直接指导。但现有研究多在局部层面与定性层面讨论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缺少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的思考。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凸边形地图与轴线地图分析方法,文章探索了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的分析方法。并以上海黄兴公园为例,计算了其整合度与连接度数值。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主体;2)散步通行、文化娱乐、静态休闲和体育锻炼类活动成为公园内主要活动类型;3)在冬季,每天9:00为公园使用高峰;4)在高使用密度的场地中,以有林广场和滨水广场为主,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为其主导性活动 建议:1)研究和建设以中老年人为使用主体的城市公园绿地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解决的课题;2)基于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公园建设的要点,公园内各类广场的建设成为必要;3)公园内各类设施的数量和分布应与公园使用者分布密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适应居民的游憩需求及其行为特点是提高公园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GPS所具有的行为连续跟踪、可定点定时等技术优点,结合问卷信息采集,以共青森林公园为例开展游憩行为差异性实证研究,发现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年龄群体差异性。游人空间分布具有群体集聚性、等级性特征;影响群体游客空间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级节点主要受与主要出入口距离的影响,2级节点主要受大中型设施的影响,3级节点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3类群体游客对公园的使用也各自形成3级节点体系,且与公园整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群体在公园游憩的行为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空间组织极大地影响游憩活动开展与游憩体验,是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在局部层面与定性层面讨论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缺少全局层面与定量层面的思考。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凸边形分析方法,提出定量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的方法,并根据实例分析,探讨了相应的设计与管理建议。首先,针对城市公园空间组织关系,明确相关指标的意义与应用。第二,基于凸边形分析地图,抽象公园的空间组成,提出测量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的方法。第三,根据上述方法,测算2座公园的空间组织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游憩是绿色开放空间的基本功能,是公众休闲生活的基本需求,但目前有关游憩者满意度的评价还未兼顾整个区域的城市公园,因而进行相关研究尤为必要。该文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找出影响游憩者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针对基于满意度评价的城市公园品质提升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永川区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总体满意度为基本满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环境卫生、健身器材、休憩设施、卫生设施、管理服务、可达性、景观装置等是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采用IPA分析法,根据公园现存优劣势提出重点发展、保持发展和后续发展策略。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促进城市公园品质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