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连二亚硫酸钠,俗名保险粉,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在镀液中能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以减小铬杂质对镀层的影响.电镀厂家经常在氰化铜预镀槽中添加保险粉用以去除其中的六价铬,或是在处理镀镍液时加入保险粉以除掉铬杂质.  相似文献   

2.
过去,镀铬及金属表面的处理使用六价铬,由于六价铬对人体有害,废镀液处理费用高,目前使用三价铬代替六价铬。使用氯化铬、硫酸铬等三价铬化合物配制镀铬液时,铬逐渐被消耗,但阴离子即氯离子或硫酸根残存于镀液中,并随着新液的补充不断积累,最终使镀液组成无法保持稳定,需  相似文献   

3.
镀铬溶液中六价铬和三价铬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磷酸介质中,六价铬和三价铬都具有稳定的吸光度,用光度法测定镀铬溶液中的六价铬,镀液中的其它组分对测定无影响。用光度法测定三价铬,镀液中六价铬对测定的影响,可从六价铬含量对应的吸光度扣除,在磷酸介质中,三价铁不显色,对测定无影响,镀液中铜和镍杂质对测定三价铬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本方法简单、快速而准确,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六价铬镀铬存在污染的问题,研发了一种硫酸铬为主盐、草酸盐为络合剂的三价铬装饰镀液。对60 L的镀液进行了工艺稳定性试验,对三价铬装饰镀层的性能和镀液性能进行了测试,讨论了三价铬装饰镀液的维护与补充的实践应用经验。结果表明,该镀液的覆盖能力,沉积速率,镀层的结合力和耐腐蚀性能等方面均可以达到六价铬镀铬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铬镀层是于1854年从三价铬镀液中沉积出来的,但由于在这种溶液中电镀,不溶性阳极上因氧化作用生成的六价铬离子会阻碍铬的进一步沉积,因而针对六价铬镀液进行了集中的研究,终于1856年首创了六价铬镀铬工艺。  相似文献   

6.
三价铬电镀硬铬工艺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200 L氯化物体系三价铬镀液中进行,镀件为Φ50 min×100 mm的钢管或铜管.在不同的温度和pH值下施镀来确定最佳工艺范围.利用称重法测量镀层的厚度,并计算镀速和电流效率.在200 mL镀液中进行加速试验,以研究镀液的分析调整方法,并测试镀液的寿命.通过维氏显微硬度仪测试镀层的硬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并在扫描电予显微镜下观察镀层的形貌.在SRV摩擦试验机上对比三价铬镀层和六价铬镀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六价铬电镀工艺相比,三价铬电镀工艺具有低毒性、常温施镀、电流效率高、生产效率高、镀层性能好等优点,但其调整维护相对频繁、复杂.  相似文献   

7.
三价铬镀液中的络合-缔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856年Geuter首次用K_2Cr_2O_7和H_2SO_4沉积出金属铬层以来,尽管配方有些改变,但都是采用六价铬进行电镀生产,由于六价铬镀液毒性大、污染环境、影响工人健康,而三价铬镀液毒性小,电流密度范围宽,深镀能力和分散能力均比六价铬镀液好,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三价铬镀液。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未能得到理想的三价铬镀液,其主要原因是Cr(H_2O)_6~(3+)的自由能与其他价态  相似文献   

8.
镀铬溶液中三价铬分析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镀铬溶液中三价铬的分析方法,在弱酸性条件下,不加硝酸银作催化剂,用过硫酸铵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用亚铁滴定法测定六价铬的总量,减去原来镀液中六价铬的量,得到三价铬的质量浓度。实验表明,在强酸性条件下,不加硝酸银作催化剂,过硫酸铵不能将三价铬完全氧化成六价铬,而在弱酸性条件下,这个反应则能够完全进行。测定三价铬的结果与原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9.
三价铬电镀工艺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铬层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而常用的六价铬镀液中的Cr(Ⅵ)有毒且严重污染环境,研究环保型的三价铬电镀工艺以取代六价铬电镀工艺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阐述了三价铬镀铬的特点,分析了当前三价铬镀铬体系存在的镀液稳定性差和在镀硬铬时镀层难以增厚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办法,展望了三价铬镀铬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电镀黑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器的热稳定性及耐蚀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铬作为最具吸引力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材料之一,已得到实验证实并用于太阳能收集器.本文评价了黑铬太阳能选择性吸收器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采用三价铬镀液,在铜基体上电沉积了黑铬镀层.另外,采用六价铬镀液制备了六价铬黑铬镀层作为对比.根据ISO/CD 12592.2标准,评价了热处理循环前后镀层的太阳能吸收,发射性能和热稳定性.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镀层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镀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结果表明,镀液中的配位剂对镀层的热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与六价铬镀层相比,三价铬镀层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固液比、时间、温度、pH等因素对含铬污染土样中六价铬及总铬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大,六价铬的浸出率也相应增加,但固液比不宜超过1∶20;延长时间有利于六价铬的浸出,但浸出时间不宜超过13 h;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六价铬的浸出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温度不宜超过 60 ℃;在强酸性及强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六价铬的浸出,与强碱性条件相比,强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六价铬的浸出,浸出率可以达到87%;总铬的浸出效果随这些因素的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取代重污染六价铬电镀的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了六价铬电镀及取代六价铬电镀特别是三价铬电镀的研究现状和有关的技术及政策。分析了六价铬电镀的危害及三价铬电镀的优点,以及三价铬电镀取代六价铬电镀带来的效益三价铬电镀不仅可明显减少电镀对环境的污染,节省大量的污染治理费用,而且还可提高电镀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三价铬彩钝膜中含六价铬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三价铬彩钝的配方、温度及镀锌工艺等方面,分析了三价铬彩色钝化膜中六价铬产生的原因。对如何避免三价铬彩色钝化膜中六价铬的产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三价铬钝化层中检出六价铬的原因,评述了几种RoHS认证通常采用的六价铬检测标准,包括点滴法和水煮法.讨论了RoHS认证中三价铬钝化层中六价铬检测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避免三价铬钝化层中检出六价铬的建议,如:采用沸水提取法而不是碱液提取法,以降低六价铬检出几率;控制检测条件;调整钝化液配方和钝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三价铬钝化膜为什么会产生六价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氧化还原性质,指出在碱性介质中三价铬可以被氧气氧化成六价铬,认为三价铬钝化膜中三价铬的存在形式(某种三价铬的碱式盐)是其在空气中放置时三价铬被氧化为六价铬的内在原因.提出了采用无铬钝化工艺,钝化后封闭及加强三价铬钝化工艺管理和钝化产品的存放管理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谢东丽  叶红齐 《应用化工》2012,41(4):656-658,663
用钡盐法处理含铬废水,考察了废水初始pH、重铬酸钾的浓度、反应温度及计量比(氯化钡与六价铬物质的量比)对六价铬回收效果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六价铬浓度。结果表明,废水初始pH为8~9时,六价铬的回收率达95%以上;重铬酸钾的浓度对六价铬的回收率几乎没有影响,但处理后废水中六价铬的浓度随其浓度的增加而上升;10℃以上时,反应温度对六价铬的回收率没有很大影响,当温度降至10℃时,六价铬的回收率随反应温度的下降而急剧下降;计量比为1.1∶1时,六价铬的回收率为99.22%,处理后废水中六价铬的浓度为0.276 7 mg/L,达到了国家关于含铬污水排放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三价铬镀铬工艺要求比六价铬镀铬严格许多?选用BH-88硫酸盐三价铬镀铬工艺。介绍了其镀液中三价铬、硼酸及辅助剂含量的分析方法,为维护该工艺的稳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六价铬电镀的危害。综述了目前研究和应用广泛的代铬电镀技术,如三价铬电镀技术,锡基、镍基合金电镀技术,以及复合电镀技术,阐述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指出了目前代铬电镀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铬盐生产中存在的六价铬污染问题,介绍了“铬铁-三价铬冶金化工联合法”新型无污染的铬盐生产工艺。新工艺以铬铁合金为原料,用硫酸作为浸出剂,将合金中的铬和铁浸出,浸出后的硫酸铬溶液经过硫化除杂、草酸沉铁和萃取深度除杂、沉淀氢氧化铬及煅烧,制备出氧化铬。整个工艺过程中的铬都是以三价形态存在,彻底解决了传统铬盐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六价铬污染问题。对于铬铁合金中伴生的大量铁,通过除杂可以生产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的原料——草酸亚铁,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并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铬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9%,生产的氧化铬纯度可以达到99%以上,而且粒度分布很好,可以用于颜料行业及冶金行业,生产流程简单,易于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几种RoHs常用的六价铬检测标准,考察了萃取时间和萃取剂对钢板涂镀层中六价铬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阐述了各种六价铬萃取方法的适用性.实验表明,沸水萃取法适用于可溶性六价铬的萃取,弱碱萃取法可用于两性金属涂镀层.分析了目前钢板涂镀层表面六价铬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六价铬限制法规的符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