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的行业,其形成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垂直分离的结果。虚拟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并加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虚拟化经营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其竞争力与创新力起着重大作用。最后提出基于虚拟化经营的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互动、产业互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国家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求: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从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制造业结构形式的不断变革,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绩效,以江苏省为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提出促进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学者们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产业关联性研究成果,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服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通过回归和投入产出两种方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整体影响和差别影响。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服装制造业具有显著影响,但各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不同。物流、商务和金融等三大传统生产性服务对服装制造业的影响较大,信息与科技两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一般,而教育服务的影响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市松江区制造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对松江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松江2009—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定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松江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协调性还有提升空间;松江区应充分重视并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两者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本存量、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制造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固定资本存量和从业人员数均是制造业的格兰杰原因,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为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顺序依次为固定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生产性服务业,由此表明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动力。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计算福建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水平、产业投入结构、运行效益和产业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夯实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增强区域服务中心建设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的改进模型,从产业共生视角,运用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5—2015年的基础数据,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共生演化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描述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演化过程中,运用经过更符合实际的改进Logis- tic共生演化模型能够很好地展现其演化过程,同时发现两者之间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后者对前者的共生促进作用大于前者对后者的共生拉动作用。由于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最稳定、最有效率,并且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借助物理学的耦合度函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4个直辖市2006--2009年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以探寻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重庆这两个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家战略举措。全面、准确把握“两业”融合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存在的问题,对湖南“十四五”期间践行“三高四新”的新时代使命意义重大。文章从产业链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横向解构和重组角度,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轨迹分为单向渗透、交叉互动和均衡协同三个阶段,进一步对湖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和融合发展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业”间的融合发展不均衡,融合整体水平较低,融合机制不畅,现有的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利于两者的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湖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是:以技术创新和培育推广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提升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搭建“两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共享平台;破除“两业融合”的壁垒,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提出了一种测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方法.该方法运用E-G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从定量定性角度动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且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第三、第一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2004—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动态变化和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可累计减排7 058.07×10~6 t,占碳排放总量的43.74%.生产性服务业碳排放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路径依赖特征,迫于减排压力,省际间政府存在明显的策略性竞争.城镇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碳排放抑制作用源于集聚效应理论.以城镇化作为门槛阀值时,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发表情况、高被引文献分析、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等方面对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可明显地分为3个阶段,即1998~2003年,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等背景下的制造业发展;2004~2007年,聚焦于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及全球价值链等;2008年至今,研究热点呈现出两大特点,2011年以前主要关注产业或制造业转型升级,2011年以后转向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等经济发展新环境下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每个阶段的研究及形成原因,以期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进步》2013,(12):42-43
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11月17日主办的“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与会的经济学家们都把发言重点放在了对《决定》的解读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先进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进口替代产业将受益于三中全会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制造业与服务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江西省11个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析江西省制造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制造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于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承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承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正1、引言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城镇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同步发展;我国"立体网络型"的城镇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企业、消费者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完善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也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张家港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迅速发展以物流、现代商贸流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特色化是张家港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研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效应;并通过分析武汉东湖开发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现状,提出了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