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阮昕 《建筑师》2014,(6):6-12
人渴望定居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同时,人总还是向往、甚至追求游牧生活般的自由。建筑作为令人安居的根本手段应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从本质而言建筑应是一门"保守"艺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完全没有幻想"浮生"的空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其实一直被用来摆平安居与浮生的矛盾。本文将建筑中"水平"与"垂直"的几何秩序与这对矛盾并联,以便借助合院、房间矩阵与走廊房间几种模式对中西住宅的文化史作一番审视。  相似文献   

2.
学校建筑和校园空间,是一种相互间围合与被围合的关系,正是由于建筑的分割和围合,才有了可戏耍的广场;反之,校园建筑也在各校园空间的围合之中,这也是一种互为图面与图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褚冬竹 《新建筑》2011,(3):39-44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交通问题"。针对"交通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可借鉴"针灸"的原理,从关键地段、关键建筑入手。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建筑师需建立"建筑、交通一体化"观念,将"城市交通"作为内在要素纳入建筑设计范畴综合考虑,实现在"车行主导"背景下高质量地"步行融入"——这既是对城市本质目标最切实的回应,也是当下的一种建筑师策略与意识。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冯纪忠先生的花港茶室设计与其"反常合道"的建筑设计思想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反常合道的设计观、花港茶室设计的"反常合道"、花港茶室建筑与原作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5.
刘汉卿 《建筑》2011,(14):24-26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这一主题,实施"建筑强市"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制约滨州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末,滨州市将实现"建筑强市"的目标。一、转变职能,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一)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6.
朱文一  王辉 《建筑创作》2009,(9):159-161
《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12期刊登的"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一文,是本文作者"中国建筑教育60年"一文的摘录,该文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本文为"中国建筑教育60年"一文的其余部分,着重介绍了建国初期中国建筑教育的起步与探索阶段。希望读者通过这两篇文章能对新中国的建筑教育60年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作用与启示──“建筑之乡”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李家骥1990年和199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批命名了泰兴等11个县级"建筑之乡",这是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创举,是对封闭建筑经济的重大突破。"建筑之乡"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全省建筑经济的腾飞,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形成、机制和现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诧的。"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发达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该文主要谈到"外来"与"本土",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建筑文化的大量"入侵",这就急需更新的地域建筑,新地域性建筑设计从内容上来说无非是本土与外来的建筑文化以及形态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这一关系的思辨也与当前的建筑观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近日举办的一个高层次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记者看到背景板强烈的LED屏照射的论坛主题是"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环保",但在下午的几个分论坛里,却分别以生态建筑、环保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健康建筑为主题,工作人员表示,这几种"建筑业态"实际上都是"绿色建筑"。如果说市场上对"绿色建筑"的模糊概念还有情可原,那么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论坛,却把生态、节能、环保、低碳、健康几个概念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上杭县现存之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厅"、"井"有机结合的合院平面布局形式,客家人常称之为"九厅十八井"。本文首先从整体平面布局、细部做法与装饰两方面对此类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简要介绍;而后以笔者测绘之"藻亭别墅"一例为典型,对上杭县"九厅十八井"传统民居建筑做以具体分析,试图辨明其特色,认知其所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维仁 《世界建筑》2011,(2):122-127
"他(王维仁)将他对合院作为一种普世空间理念的思考,体现到他一路的建筑实践中,将合院空间赋予了适当的地域特征,成功地结合了南中国的海洋性气候。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可再生的角度,他赋予‘合院’这种模数化的变换排列单元以新的生命,成功地通过多个向度反复地将这些组件排列组合、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基地与设计内容。这一系列建筑思想的演进充分展现在他10余年以来的校园建筑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傅文裕 《四川建筑》2012,(1):67-68,72
建筑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的建筑美学理论在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初期,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古建筑中,各种不同的建筑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别的美学理论。在众多的建筑类别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园林、宫殿、民居和佛塔,而其中园林和宫殿最为熟知。园林的"曲线美"和宫殿中的"天人合一"这两种建筑美学理论也是中国建筑美学理论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文章就园林的"曲线美"和宫殿的"天人合一",阐述了对于这两种建筑美学理论的看法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褚冬竹 《新建筑》2013,(5):16-22
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可通过一个坐标系作为起点来解读,即由"需求一条件"和"技术一文化"两条轴线构成的坐标系这四个要素从基础层面界定了建筑与建筑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中,"从技术到文化"作为建筑学发展的必由路径须得到更深入的剖析。技术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有其明确的功能指向,即提升建筑满足需求的能力..建筑并不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实现绝对的自由,可持续发展观念便是对建筑的合理限制:面对不同的背景条件,必须从基础实情出发,切实运用恰当的技术.解决符合建筑时空坐标的诸多问题,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楚天舒 《建筑》2008,(16):77-78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在中国,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的地上四合院以外,在陕西境内的张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地下的四合院形式—地坑院。  相似文献   

15.
幕墙使得现代化的城市展现多姿风彩,它将一幢幢钢铁水泥铸造的大厦变成了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而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过份相似,高度雷同,这使得幕墙装饰企业在中国也有了高速发展,而苏州市鑫泰建筑装璜有限公司便是一家集门窗、幕墙安装与设计的装璜公司。苏州市鑫泰建筑装璜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是一家具有"建筑幕墙专业承包一级"、"建筑门窗专业承包一级"、"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三  相似文献   

16.
张彧  张嵩  杨靖 《新建筑》2011,(4):53-57
2007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新一轮教改开始,这一轮教改建立在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设计模式"基础上,确立了"空间与形式"在现代建筑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对构成空间的形式要素——杆件、板片、盒子三者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新一轮教改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指出"空间与形式"教学并非建筑教育的全部内容,环境和功能对建筑设计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7.
展览作品     
《新建筑》2013,(6):100-101
岩排溪村: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Yanpaixi Village:2011 Shenzhen&Hong Kong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岩排溪村位于湖南古丈县,村落依山而上,周边梯田环绕。梯田、渠道、浅丘层层叠叠,宛若天成。村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一派桃源景象。受此启迪,本次装置试图探索一种共生原型,能将一种"轻"的模式植入城乡。"轻":岩排溪村紧凑节地的聚落形态及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生存状态是一种传统自给自足的可持续方式,是真正的"轻",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适宜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理解的"超轻村"的"轻"的本质内涵。"共生":设计以围合聚落形态自由组合,尽可能少地占用土地,将田园生活导入现代空间,畅想一种"可耕作"的城市空间,立体化集约空间将居住、生产、休憩、娱乐纳入一种绿色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完成度"与"整体建筑"观的基本含意体现了社会进步后全社会对建筑行业更高层次的要求。"高完成度"建筑的终极目标是"整体建筑",而"整体建筑"观的建立就会从根本上促进建筑所有相关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化与整合,最终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方位宏观论证及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阐述了树立"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观"的现实意义,精炼出了在工作中具体贯彻这一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20.
周鸣浩 《建筑师》2014,(3):51-63
本文回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转型过程中核心概念"环境"一词在建筑话语中兴起的背景,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兴起背后所隐含的建筑学本体观念的转变,并通过"风景旅游建筑"、"环境心理一行为"、"环境艺术"、"文脉意识"等四个方面来揭示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与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探索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