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京西古堡村落历史文化深厚,上苏庄古村落被评为历史文化明村,具有古堡村落的典型特征,从村落历史发展进程、村落整体规划布局、民居建筑、寺庙等方面对上苏庄古村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4)
传统村落形态研究一直是古村落保护规划中的重点内容,近年来空间句法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村落形态量化研究方面。以赣闽浙三省交界边贸型古村官溪传统村落为例,梳理其历史文化脉络及价值;在此基础上,采用轴线分析、视域分析、凸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官溪古村的全局形态、传统街巷、院落空间内部等三个尺度进行量化分析,对其功能特征、形态特征、社会特征作进一步剖析与验证,有利于揭示官溪古村的形成机制,为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量化体系研究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朝鲜族的三大聚居地之一。作为辽宁省传统村落中最具有特色的朝鲜族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日渐式微。本文在村落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背景下,宏观考量辽宁省朝鲜族村落的分布情况,基于Aster GDEM空间高程数据和ArcGIS,Global mapper等量化分析工具,多角度对朝鲜族村落的分布情况和空间特质进行量化研究,总结出朝鲜族村落的肌理独特性和空间特殊性,在村落保护中探索村落空间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据近日召开的北京人大会议,北京将启动对京西古道的改造,以丰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景观。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山一带,具有历史遗迹、人文古迹的,以妙峰山为中心形成的古驿道、古村落、古庙宇等的总称。这次启动改造主要是对道路、村落、庙宇、河道进行排险、加固、拓宽等工程。  相似文献   

6.
对京西古道的形成以及京西传统村落选址圈定对比京西门头沟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环境进行分析,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贯穿了错综复杂的京西古道,这便是京西文化的起源地,从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记载,长久以来,人类在这片地区创造出来原始的聚落文化,而如今京西古村落文化即是原聚落文化的延续,从而京西村落文化得以发展与振兴,从地形选址、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建筑布局等多方位多角度对古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论述与思考,并分析村落保护传承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江南地区的天台县城分布着大量的村落,其中一些乡村聚落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在此以天台县山头郑村为例,经过实地调研与测绘,研究了山头郑村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转变和其中的供销所、明清四合院、民国洋楼等特色建筑,阐述了村落空间形态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演变机理,并提出了今后对古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欧阳文  周轲婧 《华中建筑》2011,29(8):151-158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的西部屏障,历史悠久,"京西古驿道"从该区穿过,依托古驿道形成了很多极具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古村落。琉璃渠村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研究北京琉璃渠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及公共空间形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来发掘古村落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探索人的行为活动与村落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研究对象是江苏省镇江市东乡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通过实地调研测绘以及相关文献查阅等方法,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特点及村落历史建筑等方面深入的分析,以葛村的保护为案例,展现东乡地区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村落形态和乡土文化,分析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以期延续东乡地区古村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陈蕾  肖哲  刘凌云 《华中建筑》2020,38(8):122-12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落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当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山涧型历史村落作为我国分布较广并具有典型空间特征的村落,在历史村落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田野调查和卫星遥感等方法,从古村落格局、街巷院落、单体建筑三个尺度,对甬南山涧型村落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类历史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最后,以宁波上周村空间修复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了空间修复相对应的方法手段,为甬南山涧型历史村落空间修复工作提供一条可持续探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国伟   《中国园林》2021,37(7):83
新村空间设计语汇模块化是村落景观设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地域特征弱化和空间不契合空间行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村落宅间元素是村民日常生活与村落环境在相互影响下长期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宅间元素模式研究可促进丰富新村空间设计语汇。以徽州地区古村落为例,从宅间元素的分类、图示、与空间行为的关联3个方面论述了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研究方法论。通过徽州茆田新村景观设计阐述了宅间元素模式的应用,论述了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有益于形成并推广地方空间设计语汇,避免过度依赖和使用既有的、来自城市的广场、草坪、树池等元素造成的全国村落的无差别设计。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1)
该文从浙西传统村落的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内发性发展思维对于古村落发展的适用性,进行批判性探讨,并以衢州市开化县古村落高田坑村为例,首先细化与量化古村落之美,同时侧重于用户对村落的感知与体验,从层次感、动静感与虚实感分析美的感知与意识;其次分析古村落设计美感的营造与实践;最后展望乡村设计的未来,以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乡村。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质量与村落文明的延续具有密切的联系,对村落公共空间形成、发展及变迁机制的研究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实地考察分析公共空间的演变机制,提出外部经济资源的介入与组织形式的改变致使村民行为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稳定性的相继打破成为村落公共空间发展变迁的主因所在,也加剧了历史文化村落中公共交流的萎缩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使村落公共空间的留存与社会经济发展得以契合,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京西古道是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见证,其沿线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该本文以京西古道沿线的村落——模式口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口述史及空间句法分析的方法研究模式口村整体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及街巷空间的形成特征和典型宅院空间结构的形成特征,对其进行总结并针对性提出:强化功能结构,延续历史...  相似文献   

15.
张杰  庞骏 《建筑学报》2012,(4):103-108
以福全古村落空间演变为例.通过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大整合,构筑系统协同的研究方法,以此解读福全古村落的历史空间、文化空间、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等子系统的演变历程,探寻整个村落的发展轨迹与规律,为进一步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同时,在解读过程中,揭示了国家制度与大事件是引发古村落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徽州传统村落水环境营建贯穿村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我国村落发展的依据与灵魂,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布局进行量化研究,以宏村、屏山、唐模三个典型徽州传统村落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村落水环境布局特征并归纳出水环境空间的分布特点及不同水环境的空间属性,其与自然共生和系统化、功能化的水环境布局智慧为现代水景营造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水适应性是生态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京西山地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分析其村落选址、路网排水系统、调蓄池塘、复合农业生产模式等经验做法,以及朴素的水环境管理理念,并提出学习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不仅对目前的古村落走出发展困境、寻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与自然相协调”、“多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徽建筑》2022,(1):31-32
以京西两个村落的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技术对不同的街巷的绿视率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京西村落中绿视率不足的问题,并且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村落的比较,得出新兴村落的绿视率有可能低于传统村落的绿视率的结论。提供了京西村落的关于绿视率的一些数据,同时也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居民与游客的舒适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哲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20,38(8):62-65
传统村落的外在表现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同时人文与自然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传统古村落的村落空间形态。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Depthmap软件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江西省金溪县竹桥村为例,从理性的角度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进行观察与解读,同时探寻村民活动与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苏平 《华中建筑》2012,30(6):116-119
文章从公共空间的视角,提出以“场所重建”为特征的岭南古村落有机更新策略,探讨在现实环境背景下岭南古村落的可持续自我修复模式和规划引导方法。以南湾古村保护规划为例对更新策略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在分析南湾古村的水乡自然要素、村落形态要素、民俗活动要素等珠三角历史村落关键场所特色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滨水环境的重塑、村落形态的完善、社区空间的复兴等角度总结保护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