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9,(29):132-133
我国古代文人对玉兰的喜爱由来已久,历代文人雅士以玉兰为主题的诗词文赋或丹青画作等艺术创作数不胜数。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分析,文人这种审美情感源于玉兰某些特质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特质有着对应关系,从而产生了情感共鸣。将古代文人的玉兰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首饰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重要群体。中国传统空间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探讨宇宙本原、阴阳方位、虚实相生和以柔克刚,将自然、建筑和人有机组合,以一种开放的、模糊的姿态彰显出自然流动中的诗意性。中国文人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人所推崇的设计观体现在,在设计的同时关注情感因素,而不是一味地复制既有建筑,真正做到回归传统,本土建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因其多灾多难的命运,古往今来,百不存一,遂常成为中国文人托物感怀的道具与场景.中国文人在对名园难守的感慨里,既有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本能伤感,更有着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料的深刻体验.名园盛衰转瞬、福兮祸伏的命运,激起的是人们强烈的时间感受和忱患意识.由此在中国文人的跟里,人造的园林与真山真水之间,其最大的心理不同是园林的短暂与真山真水的永恒.而园林命运的多舛,又与文人个体的境遇相仿佛,因此,人们在凭吊园林时,有时是在凭吊自己,抒发的是由园及人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9)
中国画所具有的民族传统精神是中国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中国历代文人精神的在另一层面的深刻体现。"传神"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标准,尤其是在写意画发展成熟之后,文人画家们更加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往往在作品中释放情感与个性,表现出来的是对"不似而似"的意向追求。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及笔墨来分析中国人物画的意向表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通过汉乐府与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的对比可见,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呈现出四个特点,分别表现在语言、内容、情感表达和文学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67-68
菊花作为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被文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近代著名诗人姚华如何通过多姿多彩的菊花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情感色彩,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诗人的意象表达和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103-109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8)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是文人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姣姣  林振德 《山西建筑》2005,31(1):205-206
针对目前国内水景设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明清园林着手,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对水的一种独特情感,并研究这一情感的实现方式和所起的作用,以从中得到关于目前水景设计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笔者首先对建筑时间属性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论述,即以时间条件为转移并承载其自身所带来的文化、情感、历史等要素的特性。而后在明确建筑造型与时间属性关系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建筑为例,分别从建筑的材料、造型形式和文化精神3个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现代建筑如何在建筑造型设计过程中表达建筑的时间属性,旨在探索出基于时间属性的 “模仿与更新”在建筑造型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和新方法,解答“模仿”什么和如何“更新”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时间属性是建筑不可忽略的本质属性。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需要充分表现建筑的时间属性,吸收各种各样的建筑造型设计手法进行创造,发挥时间为建筑造型带来的特别效果,迎合人们对于历史的特殊情感,从而为建筑打下时间的烙印,体现出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建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19世纪中叶。所谓"建构"就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建造逻辑的表现,也是将人的情感倾注于建造过程的诗意的建造。在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奇观社会,人们对建筑形式的追求走向了极端,可以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等词来形容现在的建筑形式。现在建构被认为是使人重新获得真实建筑体验的重要方式。"建构"理论成为中国建筑师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建构"文化的传统、"建构"理论引进国内的背景以及"建构"理论研究的现状,通过三个实例指出现在业内对"建构"理解的一些误区,探讨了"建构"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在中国建筑道路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建筑思潮突破现代主义理性束缚后所呈现出的活力与情感思维在建筑创作中所占比重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创作是情与理的结合.其中的“情”从广义思维角度可以称之为情感思维。情感思维是在建筑创作思维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建筑创作因情而生、传情而终,随情而动、因情取舍。情感思维中的创作主体往往处于一种超常状态中,这种超常状态具有一种互渗性,能够将隐藏在主体潜意识中的内容充分调动起来。情感思维还具有非线性、超逻辑性和潜意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情感匮乏的今天,人们渴望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塑造情感空间的景观设计以集体潜意识为理论基础,透过表面化的外部形态,从景观设计中寻找震撼欣赏者内心的原型。以浮山"第一情山"景观设计为例,通过甄选动人情节的历史故事并将其赋予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根据故事的主干线索,以景观的表达手法,创造新颖的情感体验产品,探索景观设计与情感空间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具体的设计方法,试图将人们潜意识情感"明朗化",让疲惫的身心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园林"立意"中部分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研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及审美心理学,对园林立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达意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园林创作中"立意"实指"创立审美‘意象’",所立之"意象"包含"意"(情感、思想)与"象"(形象、景象)两部分,二者在审美中是高度融合、不可分离解析的整体。园林"立意"主要由山水等园林语汇"象征性"表达,又辅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语汇外化。在园林审美中达到"意会"的理解层次即算"达意"。  相似文献   

16.
从积极———消极维度和显性———隐性维度对高校德育中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积极———消极维度的探讨中,指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效应可以起到强化或抑制师生认知活动的发展方向,继而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在分析显性———隐性维度时,强调隐性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如何发挥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积极———消极维度和显性———隐性维度对高校德育中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积极———消极维度的探讨中,指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效应可以起到强化或抑制师生认知活动的发展方向,继而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在分析显性———隐性维度时,强调隐性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如何发挥师生情感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罗松 《福建建筑》2012,(1):19-21
建发房产琴亭湖住宅项目从环境情感、场地情感、建筑情感三个方面深入诠释了在人居项目设计中,情感在建筑创作中潜移默化的贯穿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同样要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论文介绍了运用人类工程学原理、环境心理学理论,对工业建筑情感的缺失,进行一定的情感补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情感的诠释——大理古城“玖和院”规划设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斌  翟辉 《新建筑》2011,(6):144-147
介绍"玖和院"的规划理念、总体布局,并从建筑形式、空间、色彩与材料、景观设计四个方面对云南民居进行分析,展示了大理民居千百年来形成的特色,强调文化和情感在设计中的运用,解决营造传统空间与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力图设计出有文化、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建筑。  相似文献   

20.
鲍艳 《山西建筑》2009,35(12):52-53
对自然光在建筑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从宗教建筑借助光来实现建筑的情感气氛方面着重进行了论述,以此来提倡使用环保的自然光塑造室内空间氛围的理念,从而为宗教建筑塑造其应有的情感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