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改性植物单宁絮凝剂(TGCC-A)对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出水进行絮凝处理,探究TGCC-A对污水中胞内抗生素抗性基因(iARGs)、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eARGs)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后续污水储存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9 mg/L TGCC-A和7 mg/L聚合氯化铝对原水中8种胞内目标基因的平均对数去除量分别为103.82 copies/mL、103.92 copies/mL,胞外目标基因的平均对数去除量分别为102.27 copies/mL、102.89 copies/mL;两种絮凝剂絮凝处理后的水样中同种ARGs在胞外的丰度都大于其在胞内的丰度,且在后续5 d的储存过程中8种目标基因丰度基本保持在絮凝后的即时丰度;TGCC-A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ARGs具有良好的去除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絮凝试验和高岭土表面Zeta电位测定,初步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G5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絮凝剂G5对高岭土的絮凝作用主要是吸附架桥;对絮凝剂G5进行热处理及紫外光谱扫描实验,得出其活性成分为多糖,絮凝剂G5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室分离、筛选和优化培养的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茵菌株G15,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和所形成絮体的微观形态结构,分析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随茵株生长量的增加而提高;该絮凝剂在碱性条件下有较强的絮凝活性,当pH=10时最佳投加量为2.5 mL;絮凝剂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加入茵株G15的发酵液后,高岭土悬浊液的ζ电位从-36.27 mV显著上升至-12.97 mV;并且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絮体颗粒大且结构密实,形态上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4.
信息市场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单因子絮凝投药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高浊度水处理困难,目前国内、外通常是先用高分子絮凝剂作预处理,然而如何准确控制絮凝剂投量这一难题,国内、外水处理领域均未解决.以往人们对数学模型控制法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高浊度水的水质参数(例如:含沙量、颗粒比表面积)在线连续测量本身就是一项有待突破的技术,故该方法始终没有在高浊度水投药控制中实用.透光脉动技术,目前国外正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本研究对该技术作了进一步开发,研制出了一套絮凝检测装置,成功地实现了在线连续检测高浊度水絮凝颗粒粒径,并开发了以检测絮凝体平均粒径为基础的高浊度水投药自控系统,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检测絮凝颗粒粒径一个参数就  相似文献   

5.
补加葡萄糖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琴  马放  孟路  杨基先  王爱杰 《给水排水》2004,30(10):52-54
研究了在纤维素发酵液中补加葡萄糖溶液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葡萄糖是诱导絮凝剂产生菌的一个重要信号,补加葡萄糖溶液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非补加的葡萄糖量越多越好。葡萄糖溶液(75g/L)的补加量为1g/L时比较适宜。在补加的葡萄糖量适宜的条件下,总氮的水平也相应提高。通过补加葡萄糖将发酵液的C/N比调整为 4.5~5.5时,生产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转好。  相似文献   

6.
絮凝剂比例以及淤泥浓度对淤泥脱水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着重研究淤泥在絮凝剂作用下的絮凝沉降效果和脱水速率,探讨絮凝淤泥体脱水的影响因素.以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絮凝剂FAS,进行了淤泥絮凝体含水率实验和淤泥的脱水速率实验,在不同龄期下,通过对不同絮凝剂比例和不同淤泥浓度情况比较,研究絮凝淤泥体脱水速率以及含水率变化规律,探讨淤泥浓度和FAS絮凝剂剂量对淤泥脱水速率的统计数值关系.结果表明,当絮凝剂比例在1.5‰~3.5‰、淤泥浓度约在18%~22%之间时,淤泥脱水效果和速率最佳.在最佳情况下,前48 h内淤泥脱水速率较快,400 h后淤泥脱水速率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7.
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河口区往往存在最大浑浊带,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研究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AlCl3,MgCl2,CaCl2和腐殖酸四种絮凝剂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的影响,从絮凝率、絮团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四种絮凝剂对泥沙絮凝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逐渐增大,粒径增大,而电位绝对值变小;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降低,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2)各絮凝剂单独存在时的絮凝机理与多组分复合絮凝作用机理有明显不同,C-P-OM复合絮凝模式能够较好地揭示长江口高浊度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运用石灰中和沉淀法处理贵州某酸性煤矿废水的处理效果,使用多糖生物絮凝剂代替了传统的无机(聚氯化铝,PAC)和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在pH为9,以1∶10的气水比曝气10min,沉降时间为1min的条件下,单位废水石灰添加量为3kg/m3,多糖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30g/m3,絮凝沉淀后的上清液中铁、锰含量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标准,可直接排放。  相似文献   

9.
化学絮凝法处理海产品加工中高浓度含磷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海产品加工中高浓度含磷废水(1 000 mg/L)会恶化生物除磷的问题,通过化学絮凝法对高磷废水进行处理,分析了几种单一与混合絮凝剂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与海泡石以质量比m_(聚合氯化铝)∶m_(海泡石)=10∶3制作的混合絮凝剂,在投加量为26 g/L,快速搅拌(160 r/min) 60 min,慢速搅拌(80 r/min) 30 min后,磷去除率最高,达到99. 68%。混合絮凝剂絮凝沉淀物的XRD分析表明,沉淀的主要成分为CaAl_3(PO_3OH)SiO_3,说明海泡石中含有的CaO和SiO_2成分对磷的去除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颗粒泥沙广泛分布于河流、水库、河口及海岸水体中,其絮凝沉降及输移规律是泥沙运动力学中一个重要课题。采用自制沉降实验装置,实验观测了不同絮凝剂浓度、不同浓度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过程,分析研究了黏性细沙絮凝沉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剂比较稳定,PAC溶液浓度对不同泥沙浓度絮团沉速的影响均较小,最佳投放浓度可统一采用0.08 g/L。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剂对泥沙浓度的反应最为敏感,絮凝剂最佳投放浓度随着泥沙浓度的变化分为3个稳定段和2个敏感段,稳定段CPAM最佳投放浓度分别为0.08、0.10和0.12 g/L,敏感段CPAM最佳投放浓度可采用区间插值方法选取。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絮凝剂最佳投放浓度随着泥沙浓度的变化分为2个稳定段和1个敏感段,稳定段APAM最佳投放浓度不随泥沙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分别为0.08和0.10 g/L,敏感段APAM最佳投放浓度可采用区间插值方法选取。絮凝剂APAM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剂CPAM的絮凝效果次之,絮凝剂PAC的絮凝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