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稀土对低碳硅锰钢组织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冶炼10SiMn、10SiMnCe、10SiMnNb、10SiMnNbRE等低硫钢,测定10SiMnCe中固溶铈为0.09%,10SiMnNbRE中固溶0.035%RE。试验表明,稀土元素不改变过冷奥氏体转变CCT曲线的形状,但使其向右下方移动,即推迟了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阻碍了珠光体的分解,也推迟了贝氏体转变。同时将Ac_1,Ar_1,Ac_3,Ar_3,M_s,M_f等临界点降低5~62℃。在同样冷却速度下,先共析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量增加且细化,粒状贝氏体量增加,转变产物的硬度升高。这表明固溶稀土增加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和钢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引言 近年来,对非平衡组织奥氏体化的研究表明,如果慢速加热、高速加热或在Ac_1~-~Ac_3~-点之间低温侧保温再加热到Ac_3~-稍上的温度,都会发生“组织遗传”。即使在较低的奥氏体化温度下,也会“复原”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只有在适宜的中速加热条件下才可避免组织遗传,鉴于工业生产中很难满足避免组织遗传要求的加热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的重要零件——击针、击锤、拉壳钩等多采用25Cr2Ni4WA钢制造。该钢的Ac_3=750℃,Ac_1=685℃,M_s=310℃,在枪械生产中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淬火温度850~870℃,回火温度160~220℃,金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少量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过冷奥氏体的三种转变产物(珠光体、贝茵体和马氏体)形成的上限温度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议。珠光体形成的理论上限温度是Ac_1点,实际上限温度是Ar_1点,这已为人所共知。马氏体形成的理论上限温度为M_o(T_o)点而实际上限温度是M_s点,已大量见诸文献。但是,对于贝茵体形成的理论上限温度B_o点和实际上限温度B_s点,却研究很少。 研究B_o点及B_s点,不仅对确定贝茵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建立正确的贝茵体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控轧钢的显微组织、形貌,认为控轧钢理想的组织是:晶粒细小的铁素体加珠光体;珠光体的含量不要过高,微小的碳氮化物起沉淀硬化作用。Nb、V微合金化钢的沉淀析出相是Nb(CN)和(Nb,V)(CN),晶格常数在 4.19A~4.28A之间。一般在—60℃~60℃之间出现的断口“分离”现象,可能是在低于 Ar_3~-两相温度区间进行控扎,使铁素体(001)//[011]结晶织构沿控轧面平行发育,削弱了铁素体晶粒强度,形成了分离的削弱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炮钢的强韧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超高温加热淬火后再在Ac_1以上10~20℃加热淬火、回火的新工艺。这种工艺与原来的调质工艺比较,可以全面地提高切口韧性和断裂韧性。从而启示我们可以遵循结构→强韧化→工艺→性能的思路去寻求新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 亚温淬火利用韧性相铁素体的存在而获得复合细化组织从而发挥其强韧性的威力。对结构钢进行高温亚温淬火(加热温度接近于Ac_3)可以获得在马氏体基体上保留少量弥散分布的细小铁素体组织,从而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提高钢在室温和低温下的冲击韧性,因而扩大材料的使用范围;2.降低钢的冷脆转折温度,与常规淬火相比,使材料可在更低的温度下处于韧性状态,3.抑制钢的可逆回火脆性,因而可降低调质  相似文献   

8.
<正> 金属铸锻件中的成分偏析,常常给材料性能带来严重损害。消除偏析的方法很多,扩散退火就是消除枝晶偏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前工厂使用的扩散退火工艺为,将钢加热至Ac_3或Acm以上温度,经保温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保温阶段钢呈奥氏体状态(即γ-Fe),碳、氮及合金元素在γ-Fe中扩散。  相似文献   

9.
<正> 本工作所用材料为45CrNi钢,σ_(0.2)=80~90kgf/mm~2,K_(1C)~-=428kgf/mm~(3/2)。三点弯曲试样尺寸为10×40×160(mm),试验在室温、空气环境下进行,高、中、低三个速率区的应力比R均为0.1,用放大3×10倍的读数显微镜直接测量两表面裂纹长度。  相似文献   

10.
<正> 钢制枪弹药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铜资源短缺而被迫采用的。在其成份上,长期以来有两种方案,即:英、美等国采用含 C0.3%以上,以获得高强度、高韧性。而西德则一直采用含C0.2%以下,其强度、硬度指标是通过工艺手段来得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钢弹壳生产中曾大量出现开裂、折皱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回火温度不当(780℃左右),正好在Ar_1-Ar_3回火脆性区之间。因此现回火温度均要求在  相似文献   

11.
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变增韧氧化锆陶瓷以其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以及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钢铁及铁基合金等优良性能而引起广泛研究,特别是四方晶氧化锆多晶体的出现,其室温强度已达1~2.5GPa,断裂韧性为10~15MPa√m。本文将从结构件的要求出发,对Y-TZP、Y-TZP-Al_2O_3~-、Ce-TZP,及Ce-TZP-Al_3O_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吸热式气氛是迄今应用于可控气氛热处理中最广泛的一类。绝大部分资料皆是介绍应用于淬火、渗碳等工艺方面,对于Ac_3以下加热应用却很少。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应用天然气作裂化气源,制备吸热式气氛在50AZ钢球化退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PCrNi3MoVE钢制炮用受损零部件的高性能修复需求,研究用30CrNi2MoVA钢粉末激光修复PCrNi3MoVE钢的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激光修复PCrNi3MoVE钢沉积态的显微组织从基材区到修复区,顶部存在显著变化,组织明显不均匀。修复试样的抗拉强度达(1 085±9)MPa,冲击韧性为(56±10)J/cm3,均高于PCrNi3MoVE钢基材锻件标准,伸长率为7.5%±1.5%,略低于锻件。修复试样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冲击断裂方式为准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14.
回火马氏体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 回火马氏体脆(TME)是在高强度钢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淬火钢在200~400℃范围内(钢的具体成份对这个温度范围有一定影响)回火时,尽管强度连续降低,室温夏比冲击试验断裂能却出现一个最低值,即在断裂能-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一个“谷”,同时发生韧-脆转折温度的升高。“谷”的深度反映脆化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试验(K_(1C)~-)也反映了这个脆化(但有例外,主  相似文献   

15.
高强度炮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PCrNi3MoVA、 32Cr2Mo1VA和 2 5Cr3Mo3NiNb等三种高强度炮钢淬火高温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发现 ,2 5Cr3Mo3NiNb钢组织中碳化物总量高、并且含有大量的M2 C碳化物 ,表现强烈的回火二次硬化效果。 2 5Cr3Mo3NiNb钢高温强度和硬度下降率低于PCrNi3MoVA钢 ,与 32Cr2Mo1VA钢相当 ,而其断裂韧性高于 32Cr2Mo1VA钢。 2 5Cr3Mo3NiNb钢具有高的韧性和高温强度及硬度 ,可用于长寿命炮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低合金高强钢化学成分(P_(cm),C_(eq))及冷却时间t_3Z5~-对焊接热影响区(HAZ)最大硬度HV_(max)的影响。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建立了高强钢焊接硬化因子及其HAZ硬度计算公式。本文还提出了焊接区有效扩散氢[H_e] 及氢扩散因子D_F的计算公式,并建立了计算程序。经实测验证,上述计算公式是可信的。上述两项对研究焊接冷裂纹机理及工程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40Cr钢淬火后200℃和550℃回火的两类试样,进行了多种规范喷丸和后处理,测定5×10~6次循环基数的疲劳极限,并进行了断口分析。根据疲劳源位置和疲劳极限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两种类型喷丸强化曲线,该曲线的横座标采用了新的喷丸强度度量参数——残余压应力区宽度Z_0~-。最后给出了喷丸后磨光和不磨光两种状态下的优化喷丸准则。  相似文献   

18.
<正> 美国Sohio工程材料公司纤维部新研制一种Al_2~-O_3/SiO_2~-陶瓷纤维(Fiberfrax),这种高熔点纤维可降低热膨胀性能,提高基体材料的耐磨、耐氧化、抗蠕变和疲劳性能。Fiberfrax加入到铝中可使铝在一定高温下的强度达到钢的强度水平。若加入到其它金属基体中,则亦因显著提高强度而降低部件的重量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D6AC钢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HPB实验技术 ,通过测定不同初始温度 ( 2 5~ 30 0℃ )和不同应变率 ( 10 2 ~ 10 3 /s)条件下D6AC钢的应力 -应变关系 ,确定了D6AC钢的本构关系。还利用 10 0mm轻气炮加载技术 ,对D6AC钢的层裂强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SiC纤维和金属Cu复相增韧Al_2~-O_3~-基陶瓷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加入SiC纤维和金属铜后、Al_2O_3~-基体的晶粒细小均匀,由于纤维拔出、裂纹偏转分枝、金属塑变吸能等作用,在Al_2O_3~-中加入8~12vol%SiC纤维和8~12wt%Cu时,其K_(ic)值提高了28.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