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探讨了碱法提取大麦糟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了包括NaOH质量分数,提取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的4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大麦糟SDF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NaOH质量分数为1.10%,提取温度为72℃,反应时间为75 min,液固比为20∶1,在此条件下大麦糟SDF提取率达19.28%(原料中SDF含量为21.21%)。  相似文献   

2.
苹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了酸性及碱性提取法从苹果渣中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酸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1.0、温度90℃、液料比15∶1(mL/g)、反应时间60min提取率为17.49%;碱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90℃、碱液浓度2.0%、反应时间60min、液料比2∶1(mL/g),提取率可达16.93%。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生物炼制产业发展,提高玉米秸秆酶解糖化效率,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预处理工艺,研究硫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固液比四个因素对半纤维素水解率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玉米秸秆微观形貌、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预处理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100℃、硫酸质量分数1.2%、反应时间120 min、固液比1∶9(g∶mL),在此条件下半纤维素水解率为84.93%,木质素脱除率为46.15%,预处理水解液还原糖质量浓度为2.04 g/100mL,木糖产率为74.22%,87.89%纤维素保留在固体部分,经72 h酶解反应酶解率达到85.79%,未处理玉米秸秆酶解率仅为32.25%。  相似文献   

4.
以鸡腿菇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法提取鸡腿菇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碱液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为影响因素,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鸡腿菇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碱液浓度2.4 g/100mL,液料比25∶1(mL∶g),超声时间68min,超声温度50℃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到15.15%的鸡腿菇可溶性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野山杏为原料,采用酸法、碱法和酸碱共处理法三种化学方法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酸法、碱法、酸碱共处理法三种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比较其性能特性,获得了三种化学方法提取野山杏果肉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参数,酸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酸液浓度3%,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8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25.4%,持水力为12.0g/g,溶胀性为6.5mL/g;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碱液浓度10%,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24.7%,持水力为13.36g/g,溶胀性为7mL/g;酸碱共处理法最佳工艺参数为:碱处理料液比1∶10,碱处理时间30min,碱浓度10%,酸处理料液比1∶10,酸处理时间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16.5%,持水力为33.2g/g,溶胀性为10.4mL/g。  相似文献   

6.
以鱼鳞残钙质量分数为试验指标,在磁力搅拌下进行柠檬酸水溶液浸脱鳙鱼鱼鳞钙的研究。考察液固比、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柠檬酸浓度对鱼鳞残钙质量分数的影响,确定它们的最适宜值分别为20∶1(V∶m)、60min、900r/min和12.5%,该条件下,鱼鳞中总钙质量分数由10.5%降至0.77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上述4个考察因素对残钙质量分数的影响精度均为不显著,但对残钙质量分数影响程度相对大小的顺序为反应时间、液固比、搅拌速度和柠檬酸浓度。  相似文献   

7.
以北川干制羊肚菌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化学法提取羊肚菌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料液比、碱液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羊肚菌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g/mL)、提取液浓度0.75%、提取温度63℃、提取时间6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羊肚菌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33.06%。  相似文献   

8.
大豆膳食纤维的制备与性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渣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湿豆渣经烘干、粉碎、碱液浸泡、酶解、漂白、沉淀、干燥后制得膳食纤维。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提取膳食纤维的工艺参数:碱液浸泡时NaOH浓度为4%,浸泡温度80℃,浸泡时间80 min;在胰蛋白酶酶解时,最佳工艺条件为稀释比1∶40,加酶反应时间30min;在漂白工艺中,漂白温度50℃,漂白时间60 min,H2O2浓度3%。所得膳食纤维的持水性10.08 g水/g样品,溶胀性为18.66 mL/g。  相似文献   

9.
以加工红参膏后的废弃物红参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碱液浓度等4个因素对红参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红参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62℃,提取时间80 min,液固比24︰1 mL/g,碱液浓度1.1%。在此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可达57.39%,表明该工艺可用于红参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大麦苗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液固比、乙醇体积分数及提取时间为因素,以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对大麦苗总黄酮进行浸渍提取,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其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液固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优化所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9 mL∶1g、乙醇体积分数90%、提取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946.63μg/g,与预测值950.36μg/g较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分别对稻秸秆在“一煮法”和“二煮法”工艺下进行处理,以纤维残胶率、细度和强度为指标,对这两种方法处理得到的纤维性能进行比较。并分析处理时碱量、温度和时间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两种方法各自的最佳工艺,通过比较发现,“二煮法”工艺处理后纤维的性能要比“一煮法”工艺好很多。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木聚糖酶和果胶酶对稻秸秆进行脱胶预处理,分析了生物酶作为前处理工艺对稻秸秆纤维性能的影响.以纤维残胶率、细度、强度及可挠度为指标,得出了这两种酶处理工艺的相对最优工艺参数.其中木聚糖酶前处理优化工艺为:木聚糖用量10%(owf),温度50℃,时间10 h,pH值为9,浴比1∶30;果胶酶前处理优化工艺为:果胶酶用...  相似文献   

13.
以菠萝果渣为原料,分别采用酸法和碱法制备水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初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酸法制备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条件为温度90℃、pH1.0、时间90min、料液比1:10,其得率为8.1%(以干渣计),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条件为温度60℃、pH2.0、时间60min,得率为24.4%(以干渣计),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膨胀力高达9.25mL/g,持水力为5.85g/g,持油力为1.35g/g、阳离子交换能力为0.21mmol/g;碱法制备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条件为碱液质量分数1%、料液比1:15、时间40min、温度50℃,其得率为62.80%,持水力为3.82g/g、膨胀力为10.66mL/g、持油力为1.75g/g、阳离子交换能力为0.27mmol/g。故碱法制备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更高,性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氢氧化钠与甘油催化棕榈液油和棕榈硬脂进行酯交换反应,考察反应温度、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时间、氢氧化钠与甘油比例、搅拌速度对反应产物固体脂肪含量、甘油三酯碳数、酸值、皂化值、熔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30 min,氢氧化钠浓度0.5%、氢氧化钠与甘油的比例1︰1、搅拌速度150 r/min的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甘油混合物的催化效果接近于甲醇钠。  相似文献   

15.
在CO2超临界状态下,采用Pd/C做催化剂,对三级米糠油进行氢化反应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0.07%,反应时间40 min,温度75℃,总压力7.5 MPa,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米糠油的碘值为53.2 g/100 g,产品颜色为乳白色,免去了油脂脱色步骤,保留了原有的营养物质,成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使其成为优质的人造奶油基料。  相似文献   

16.
刘玉森  陈莉  王驰 《纺织学报》2016,37(6):13-17
为研究稻秸秆纤维对Cu2+的吸附性能,测试了Cu2+初始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固液比和pH值等因素对稻秸秆纤维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前后的稻秸秆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稻秸秆纤维对铜离子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也存在少量化学吸附;稻秸秆纤维对Cu2+具有快速、良好的吸附性能,尤其对低质量浓度的Cu2+溶液吸附效果较好;溶液的初始pH值对稻秸秆纤维吸附作用影响较大,环境温度对稻秸秆纤维吸附作用影响较小;当固液比值为7.5mg/L、溶液初始pH值为5时,稻秸秆对Cu2+的吸附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麦草碱木素磺化反应过程的吸光度变化来优化磺化反应的工艺。以傅里叶红外光谱确定在实验条件下发生了磺化反应,并生成了木素磺酸盐产物。在实验涉及的反应温度范围内,碱木素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很小,用280nm处的紫外吸光度来检测木素的溶出,发现未磺化木素的吸光值基本不变,而随着木素的磺化反应进行,溶液的吸光值增加,证实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磺化过程表征具有可行性。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表征手段,主要考察了碱木素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磺化剂浓度和pH。实验结果表明,碱木素直接磺化的较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25℃、保温时间3h、Na2SO3为30%(相对于碱木素绝干质量的百分比)、pH4.0。  相似文献   

18.
以稻草纤维和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稻草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处理方法,纤维尺寸、淀粉基体与稻草纤维比例、热压温度和甘油含量对其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运用正交试验法对试验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与仅经单一偶联剂处理的试样相比,NaOH复合处理试样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纤维尺寸为60目,淀粉基体与稻草纤维比例(质量比)为1:1.5,甘油含量为40%,热压温度为150 ℃时,试样拉伸强度最大为1.93 MPa;淀粉基体与稻草纤维比例为1:2,纤维尺寸为60目,甘油含量为40%,热压温度为160 ℃时,试样弯曲强度最大为2.91 MPa;纤维尺寸为40目,淀粉基体与稻草纤维比例为1:2,热压温度为150 ℃,甘油含量为30%时,试样耐水性最好为112%。  相似文献   

19.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using vegetable fibers as reinforcement (fillers) attract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ver conventional composites. Natural fibers are purely green features that can easily decompose in a normal way to water and CO2 when encountered with moisture during their disposal. In this research,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and properties of ramie fibers reinforced polylactic acid (PLA) composite were studied. Before the composite preparation, ramie fibers were soaked in a solution of alkali (sodium hydroxide) and silane coupling agent to provide better compatibility between ramie fibers and PLA interface. Additionally, a design containing nine sample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fiber volume ratio, molding pressure and time on composite fabrication. From the results, optimum processing parameter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tensile, bending and impact strengths improvement from various tested sampl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ramie fibers reinforced PLA composites by underground burial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20.
王会然  李宗军 《食品科学》2013,34(8):113-117
研究挤压米生产工艺的优化,为碎米的综合利用、经济价值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模头温度、水分、螺杆转速三个因素,以质构和吸水率综合考虑的综合评分为考察目标进行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挤压米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模头温度90℃,水分25%,螺杆转速180r/min,此条件下生产的挤压米产品的综合评分为76.67。响应面法优化的挤压米生产工艺参数准确可靠,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