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实时状态数据的可靠采集和传输,设计了以光纤为介质,LVDS为通讯传输标准的数据实时监测系统.系统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重点阐明LVDS传输和数据采集中的关键问题:通过驱动器-均衡器的搭配增强信号驱动能力,分析阻抗匹配,延长数据传输距离,增加无效数和标志位的发送,确保上电后LVDS不间断高速通讯;减...  相似文献   

2.
LVDS技术及其在多信道高速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LVDS技术及其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应用LVDS技术解决雷达系统中多信道、高速数据的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高速多通道CCD应用时数据传输路数多、数据率高的问题,研制了高速多光谱TDICCD的图像数据传输系统,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阐述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和FPGA实现方案,并对FPGA功能划分、时分复用存储及LVDS接口等设计要点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系统实现了5片TDICCD共60通道并行图像数据转7路串行图...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种接口技术的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传输速度和存储速度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航天航空领域.针对各种需求,本文提出了应用LVDS接口技术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采用PCM数据混合编帧的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优化数据的存储方式.综合各种要求,存储器件选用了三星公司容量为4 GB的NAND型FLASH—K9WBG08U1M,其中编程方式采用交错式双平面编程,提高了存储速度.将LVDS和交错式双平面编程相结合,满足高速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LVDS技术的传输接口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LVDS接口的原理和优点,接口机的硬件组成以及在设计LVDS接口时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LVDS串行器、解串器、多端口中继器、交叉点开关以及电平转换器在数据、时钟分配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与3G基站设计相关的LVDS电路、架构、规格。  相似文献   

7.
基于图像传输的巡线机器人远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图像传输,从提高图像传输的实时性和连贯性着手,完成了巡线机器人远程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图像传输采用并行的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分析了影响图像传输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增强图像传输品质和连贯性的方法,实现了在监控端根据图像方便地对机器人实施控制的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图像传输的实时性和远程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考虑了无线传输中基于含外部攻击和未知输入随机系统含有外部攻击和未知输入情况下的随机系统的事件驱动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事件驱动传输机制,旨在决定何时发送数据的传感器数据传输方案.通过随机均方有界性稳定性理论推导了事件触发下驱动的控制器增益,此外利用近似二次性能指标的最小化设计了相应的事件驱动传输策略,以使保证控制效果、通信速率和节点的电池寿命得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在仿真中给出了一个数值实例来验证理论结果的潜在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估计器和事件驱动传输策略能很好地平衡估计精度和传输次数,对传感器的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速串行差分信号的PCB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设计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更高速率信号的互连。在传统并行同步数字信号的数位和速率将要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开始转向从高速串行信号寻找出路。HyperTansport(by AMD),Infiniband(by Intel),PCI-Express(by Intel)等第三代I/O总线标准(3GI/O)不约而同地将低压差分信号(LVDS)作为下一代高速信号电平标准。本文将从LVDS信号仿真、设计,等多方面探讨合适的LVDS信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云辉 《硅谷》2012,(4):119-119
GSMR直放站系统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运用逐渐普及,但系统自身功能缺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受到用户的高度重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GSMR系统在联合直放站传输信号时,其频率常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减弱,影响数据传输的质量。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控方案,及时发现信号频率传输的异常问题,对用户信息安全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一点,主要分析GSM-R直放站系统监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嵌入式高分辨率图像处理系统以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件,根据系统的要求在片外设计了LVDS接口的高分辨率相机图像采集电路、LVDS接口的平板液晶驱动电路。基于SDRAM和SRAM两种片外存储器设计了系统的图像缓存部分,缓存框架采用乒乓缓存的形式,两组缓存交替存储图像。此外还设计了触摸屏、SD卡、相机控制等接口。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3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GB 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这个被业界称为DMB—TH的标准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国内已经使用欧洲方案(DVB—T)、清华方案(DMB—T)和上海交大方案(ADTB—T)的地区必须在一年内转换成新的DMB-TH标准,长达5年之久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之争由此告一段落。所以,DMB—TH是从国标的众多调制模式和应用功能中优选出来的技术实现体系,是一套可以独立运行的可扩展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航空航天领域,工程特殊性要求数据传输具备极高的可靠性。为实现测量数据的高速远距离可靠传输,该文针对通用的两种双绞线缆,分别采用BT0、KPN和KM3 3种不同线缆参数模型进行建模,利用最小二乘法完成相应的参数估计,分析3种模型在频率高达几百兆赫兹的范围内信号的衰减特性和模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3种模型表征的衰减特性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KM3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度,可为进一步分析LVDS信号实现高速远距离传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跳频组网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碰撞跳频码已知的同频干扰消除方案。在分析跳频组网同频干扰对跳频通信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在碰撞跳频码调制空码元的方式,避免频点碰撞,消除同频干扰,并对该方案应用于快跳系统时,进行优化以降低信息传输时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消除跳频码碰撞引起的同频干扰,降低信息误码率,并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较好地平衡快跳系统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从3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为4G移动通信系统,而对4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课题。本文将分析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设计,说明目前的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之后再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并说明其上行通信信道编码是如何执行的,对上、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编码设计的方案进行阐述,从而使得4G移动通信系统信道编码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并使其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得到有效加强。  相似文献   

16.
空间调制是一种高数据速率、低复杂度的多输入多输出无线传输技术,因其发射天线被信息序列随机激活,若被激活的信道状态不佳将导致系统误码性能下降.于是,提出一种结合天线选择和索引组合映射调制的传输方案.该方案将传统空间调制的激活天线索引比特和星座符号索引比特组合映射为一个新的调制符号,结合天线选择算法确定最佳发射天线子集,将新的调制符号通过最佳信道进行传输.在算法实现过程中采用了奇异值分解和硬限制检测等方法降低计算复杂度.实验分别仿真了两种天线选择算法下的系统性能.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比传统的空间调制系统具有更好的误比特率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船舶内部物流转运系统输送路径复杂,物料分拆的环节多,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全面的描述或者对物流系统中运动的货物进行实时的跟踪,本文采用系统仿真技术验证船舶内部转运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系统仿真确定系统的瓶颈和转运能力.基于仿真分析结果,优化局部转运传输策略,改进了船舶内部转运系统的配置方案,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转运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国铁安达站增设道岔转换设备综合监测系统的方案,从工程设计角度,举例分析该监测系统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系统结构、室内外设备电气原理、信号中继系统传输通道方案、与微机监测预科接口等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复杂巷道和大型用电设备电磁干扰环境下,其数据传输存在着实时性、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满足新的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光纤传输介质的工业以太环网技术的新型煤矿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的方案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案必将成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间隙耦合理想的全双工混沌保密通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邵惠鹤 《高技术通讯》2002,12(2):26-29,39
讨论了有关混沌通信中的保密性问题及解决方案。该方案由3个结构相同的混沌系统构成,采用分段耦合的思想,利用参数调制策略进行了信息传输,使用非线性滤波器进行信息解调,实现了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全双工混沌通信方案,并给出了保证安全性能和信息解调精度的条件。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