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刘毅  杨毅秋 《山西建筑》2010,36(7):294-296
以石家庄隧道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选择合适的基坑围护方案,最终确定了三道预应力锚索+两道钢支撑放坡开挖方案,指出该方案在工程进度、施工方案和结构安全等方面均满足工程要求,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牛富生 《工程勘察》2023,(6):1-6+47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浅埋隧道基坑围护段的特点,分析了其开挖机理,梳理出施工中面临的两种不利工况。详细介绍了浅埋隧道基坑围护段下部岩石纯爆破开挖施工工艺和精细化施工工艺两种施工方案,并将两种施工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浅埋隧道基坑围护段下部岩石精细化施工工艺是一种对周围围护桩影响较小、相对安全的施工技术。通过工程应用案例,总结出详细的精细化施工工序,同时验算了不利工况下的基坑稳定性指标,用于动态指导施工,可供供类似地下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轨道交通线路周围进行工程活动而又要确保已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针对在运营地铁邻近的基坑施工工程,介绍了工程的设计中基坑围护方案、地铁的保护措施和基坑分块挖土方案,详细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引起地铁隧道最终变形的规律和施工各阶段地铁隧道变形的规律。该工程采取的控制地铁隧道变形措施是有效的,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裘志坚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0):119-120
针对软弱富水地层,为了确保旁侧基坑的施工不会影响周边既有隧道的正常运营及使用寿命,提出一套软弱富水地层邻近既有隧道的深基坑围护设计方案.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深基坑围护实际方案保证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处于控制标准内,验证了本围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王幸林 《山西建筑》2014,(18):83-85
结合江苏银行苏州分行园区办公大楼基坑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对基坑的开挖、围护引起临近的地铁隧道的变形性状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从隧道的垂直沉降、水平方向变形等角度探讨了基坑开挖、围护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方法和所得结论可为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姜兆华  张永兴  蔡宇  商克俭 《工业建筑》2012,42(7):95-99,90
以重庆某开挖深度近30 m、周围存在邻近隧道的岩质深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支护桩加锚索、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两种围护体系及基坑监测方案,并结合数值模拟对主要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作为邻近隧道岩质基坑围护体系非常有效,桩身变形主要集中于土层部分,对坡顶部位进行加固,可有效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邻近隧道会改变周围地表最大沉降点位置,其位置与隧道拱顶相对应;由于受连续介质及隧道几何形态的影响,围岩会改变位移场传递的方向,隧道主要表现为横向变形。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步伐的加快,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这些基坑工程将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基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基坑开挖时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程度,合理的选择基坑开挖方式及围护支护形式。文章结合上海地区一个实际基坑工程,该基坑影响到地铁二号线和七号线隧道,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隧道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形影响进行分析,以对现有的基坑开挖支护设计方案进行复核。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设计方案下,基坑对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符合相应的地铁保护技术标准,能够确保地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越江隧道工程岸边段一般采用明挖法施工,但在复杂的城区环境下,一般会遇到新建结构与既有箱涵、地铁隧道等的交叉问题。详细阐述了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的1个老箱涵改造实例,针对围护方案,介绍了挡土止水系统、支撑体系、地基加固等措施,并通过合理的工区划分和施工程序,规避了对地铁7号线区间隧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连成 《山西建筑》2010,36(10):333-334
对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盖挖逆做法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围护、降水、支撑等工序的具体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曾见 《广东建材》2022,38(1):63-66
某城际铁路联络线工程隧道施工均采用明挖法,基坑采用φ1000mm钻孔灌注桩支护加直径φ809mm钢支撑的支护型式.针对工程中出现的部分围护桩侵限至隧道主体结构的问题,分析明挖隧道基坑围护桩侵限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出侵限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针对拟建基坑与既有地铁隧道间的安全距离进行深入分析。在常规基坑变形控制条件下,建议隧道结构与围护墙间距≥20m,以便于保护隧道结构的安全。在加强基坑支护刚度的条件下,随着围护墙与隧道结构间距的减小,基坑支护刚度加强所需代价将逐渐增大。当围护墙与隧道结构间距≤12m时,即便花费极大的基坑支护代价提高基坑支护刚度,仍较难以满足隧道结构的安全要求。当围护墙与隧道结构间距15m时,基坑支护代价逐渐减小,隧道结构的安全更易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2.
林作雷 《福建建筑》2009,(3):134-136
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大陆众多越江跨海工程广泛采用了隧道建设方案。在未来宏伟浩大的跨海峡大通道工程中,随着我国水底隧道建设技术的创新发展,认为海底隧道建设方案可作为海峡大通道的主要选择。本文对将来兴建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主要讨论了我国隧道建设的技术发展、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优点、海底隧道的施工技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种盾构地面始发到达新工法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导向工作坑是新工法实施的前提。本文对该新型盾构法隧道的导坑设计进行了探讨,设计方案在南京至高淳城际轨道交通秣陵路~将军路站区间示范工程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分析,导坑围护应尽量采用无内支撑围护体系,保证盾构始发接收操作空间。盾构始发接收端口宜设置成坡面形式,且宜采用无洞圈始发接收方案,通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中心城区的深基坑工程经常紧邻正在运营的地铁区间隧道,深基坑开挖需满足邻近地铁区间隧道严格的变形保护要求。本文以苏州某深基坑联合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软件对深基坑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了围护结构变形、周边管线以及轨道交通隧道变形的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坑内留土、分坑开挖并采用围护桩与支撑组合结构能有效地控制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对邻近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也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对苏州地区类似基坑的围护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借签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软基浅埋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通过介绍岑梧高速公路牛岭界隧道在通过软基、浅埋隧道方案选择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该施工方案的技术特点、工艺原理等,对类似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日升  万秀金  何乃铖 《山西建筑》2010,36(34):323-325
介绍了大秦线隧道漏水病害整治方案研究,通过利用天窗点对隧道漏水进行整治,从隧道漏水病害的介绍、堵漏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标准及措施出发,总结了一套适合大秦线重载运输下隧道漏水病害整治方案,对同类隧道病害治理工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软流塑淤泥层条件下明挖隧道超近距离上跨既有电力隧道施工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二号线工程某出入场线为背景,分析软流塑淤泥层条件下明挖隧道基坑开挖引起下卧既有电力隧道变形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并成功实践。通过实例总结了软流塑淤泥层条件下顺利上跨既有电力隧道的施工方法,首先采用三维模拟分析来指导后续施工,严格控制地基加固、围护体系施工工序,基坑开挖采用"限时、分小段、分层、对称"快开挖早封闭及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反馈来增加电力隧道重力荷载方法来控制下卧电力隧道变形,可为国内外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某地铁项目为背景,提出了基坑围护桩基施工对下卧地铁矿山法隧道的锚杆和围岩的扰动;上部明挖基坑的开挖,导致下卧地铁隧道的隆降。为了研究基坑施工期间对下卧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通过计算和数值分析,评估施工存在的风险,并采取了控制围护桩桩长和施工工艺、明挖基坑"分段、分层、先撑后挖"的原则控制地铁隧道变形,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为以后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苏州星港街隧道从上部近距离穿越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对SMW工法桩围护加固过程中下卧盾构隧道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基坑围护加固过程中下卧地铁盾构隧道结构的纵横向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变形与SMW工法桩桩施工扰动、施工机械荷载有关,SMW工法桩施工期间下卧盾构隧道逐渐下沉,尤其是隧道两侧工法桩施工阶段下沉速率较大,隧道正上方施工期间隧道变形很小,围护加固结束后隧道变形稍有回弹;加固区内盾构隧道受影响比加固区外大,盾构隧道在横断面上呈竖向压缩、水平方向伸长状态,隧道变形轮廓为长轴近水平方向的椭圆。  相似文献   

20.
魏炜 《山西建筑》2010,36(15):310-311
依托周家山隧道工程,阐述了新奥法施工中变形监测方案、量测数据分析以及对施工的指导作用,指出通过变形监测数据,可有效的指导隧道衬砌、预报地质险情、调整施工进度、选择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