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粘弹阻尼结构频响函数计算的高精度模态展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昕 《工程力学》2000,17(5):74-78,120
本文建立了粘弹阻尼结构频响函数计算的高精度模态展开法。文中表明,用模态展开法计算粘弹阻尼结构的频响函数,只取少数低阶振动模态时,计算误差较大。本文用低阶振动模态和系统矩阵,表达高阶振动模态和蠕变模态对粘弹阻尼结构频响函数的贡献,修正计算误差。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计算精度,对计算量的增加不大。文中给出算例,表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一种粘性阻尼系统频域响应灵敏度分析的双模态展开方法,引入与响应相对应的虚拟载荷,由两次模态展开得出频域响应灵敏度公式,为了减少模态截断误差,本文基于幂级数展开原理,又导出了一种双模态加速方法。数值示例表明,双模态加速法可大大提高模态截断时频域响应灵敏度分析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军  刘大山 《振动与冲击》2014,33(14):72-76
以由结构输入输出数据计算所得实测频响函数与理论频响函数差值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通过对理论频响函数中所含结构模态参数搜索取值使目标函数最小,即将结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对此过程优化计算,获得结构模态参数。用数值模拟六层框架结构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量子粒子群可有效识别结构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4.
实际结构系统由于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阻尼其动态特性很复杂,振型导数的计算也比较困难。采用模态加速和移频的思想发展了一种基于模态叠加的复振型导数计算方法。首先对控制方程进行移频处理,利用广义幂级数展开式获得模态迭代公式,并利用迭代结果与各阶振型表示复振型导数;然后把系统的广义动柔度矩阵表示为已知的低阶模态与截断的高阶模态之和,高阶模态部分采用多个矩阵多项式与一个广义幂级数的乘积表示,并利用系统的低阶模态和系统矩阵进行计算;各阶移频值表示为相应的移频系数与复特征值的乘积,它们仅与最低阶模态移频值的模和本阶模态的单位复特征值有关,而最低阶模态的移频系数通过精度分析获得。给出了合适的模态加速迭代次数。该方法仅需进行一次系统矩阵的分解就可获得高精度的多个复振型导数。算例表明方法正确、高效。  相似文献   

5.
任军  毕树生 《振动与冲击》2014,33(14):108-112
针对激振器激励方式在模态测试中因力传感器附加质量影响会使测量频响函数不准确、附加质量大小难以准确获知等问题,提出基于测量的频响函数辨识力传感器附加质量方法,为消除该附加质量影响提供依据。分析附加质量对结构频响函数的修改,并推导用测量频响函数表达附加质量的通用公式;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方法的可行性;采用激振器+激光测振仪方案对简支梁进行模态实验,用简支梁两点的驱动点及跨点频响函数(共四组数据)辨识力传感器附加质量大小。该方法辨识精度取决于频响函数测量精度,而实验中因噪声影响常使测量的频响函数在某些频段质量较低。因该方法计算不依赖全频段数据,故实践中可针对性选取四组频响函数中均具有较高质量的公共频段数据参与计算,以提高辨识精度。  相似文献   

6.
肖斌  高超  李勇 《振动与冲击》2014,33(5):64-69
针对柴油机隔振非线性系统,提出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曲线拟合方法,研究系统非线性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并在模态试验基础上获得线性结构动力特征。基于Hammerstein模型建立广义频响函数,考虑基频谐振广义频响函数对基频响应的作用,提取系统(1阶广义)频响函数。曲线拟合技术对(1阶广义)频响函数进行频域估计,识别出线性结构动力特征。模态参数辨识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于柴油机隔振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模态参数估计是合理、有效的。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曲线拟合,能够消除系统非线性对振动特性影响,并能够获得系统的线性结构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连续系统动柔度的混合展开表达式,它的前面几项是模态展开,其余各项是幂级数展开。相对于模态展开而言,它有较好的收敛性,计算也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8.
夏茂龙  黎胜 《振动与冲击》2017,(22):232-238
通过建立辐射声压与激振力之间的声压频响函数矩阵,提出了一个基于测量声压识别振动结构模态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非接触测量声压来识别结构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比与模态振型,避免了附加质量对结构的影响。声压频响函数矩阵是基于边界元和Rayleigh积分方法结合有限元结构动力学方程建立的,适用于任意结构且与结构模态参数有明确的关系;对于测量声压时多激励单输出与单激励多输出响应的不同试验模式,该方法都能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以一平板结构为例,数值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左矩阵分式模型的短记录数据模态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测量数据有限情况下,由于难以获得频响函数(FRF)的准确估计,使用FRF 作为原始数据的传统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将不再适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频响函数左矩阵分式模型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直接使用输入输出数据FFT 谱(IO 谱)作为原始数据,避免了频响函数估计。通过最小二乘估计在Z 域内求解模态参数,改善了矩阵的求解性态。针对左矩阵分式模型的特点,给出了一种通过主分量分析(PCA)建立稳定图的方法。最后采用GARTEUR 飞机模型建立仿真算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单目视觉方法进行模态测试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可估计分区视场大小及分区数的分区模态测试方法.考虑到低分辨率图像和运动模糊对振动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测量视场参数与测量精度的关系,通过求解最优的测量视场参数,估计出分区视场大小及分区数量;将整体结构的全局视场进行分区,展开振动模态测试,通过合并分区视场的频响函数获得整体...  相似文献   

11.
一种水电厂房振动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电厂房的振动是机械力、电磁力、水力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动荷载很难测得,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难度不言自明。为解决以上困难,提高厂房结构振动模态参数识别的精度,在厂房结构各种荷载未知的情况下,将突然停机工况下动荷载释放后的振动信号,利用随机减量法提取自由衰减信号成分,以基于ARMA模型参数识别法实现了对某大型水电站厂房低阶模态参数的识别。识别结果表明,随机减量法和ARMA联合分析方法是解决大型复杂厂房结构动态参数识别的有效方法,识别结果可用于结构物的健康监测和振动控制中,同时该方法在大型水电站厂房振动模态参数的在线识别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互功率谱密度的频域模态识别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各测点响应的互功率谱密度函数进行了详细推导,提出了一种基于互功率谱密度的频域多参点辨识法,这意味着许多利用频响函数的传统频域识别法可以很容易地用于工作状态下的模态识别,大大开阔了未知激励下模态识别的视野。然后采用一飞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参数可通过结构固有频率相互导出,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模态质量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在于试验测试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梁结构,表明基于频率变化率的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误差可控制在20%左右,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大跨屋盖风致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的模态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模态应变能的概念,定义了背景响应模态耦合系数和共振响应模态耦合系数,依据该系数可以方便地判别背景响应、共振响应不同模态之间耦合效应的强弱,为识别耦合主导模态(强耦合模态)确定了准则.在此基础上,结构总的背景响应、共振响应可以分别采用各自主导模态的简单SRSS组合再叠加强模态耦合项得到.最后,对北京2008奥运网球中心屋盖结构风致动力响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卢瑜  林淡  杨军  赵威  胡鑫 《计测技术》2016,36(4):26-32
为了解决模态测试设备面向模态参数的校准问题,研究了模态分析与模态叠加理论,根据该理论得到一个闭环模态信号控制算法,由该闭环控制算法构建一个由5台激振器构成的闭环系统,该组激振器模拟模态测试过程中的一组信号,此组信号包含了标准模态参数的信号,最后用该组信号来校准模态测试设备。根据该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该校准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可以脱离具体的模态结构,不同模态信号的模拟也可灵活实现。  相似文献   

16.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es often leads to high calculation costs. Indeed, the structure has to be frequently reanalysed in order to update the optimization criteria. We propose a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effective modal parameters. These parameters are close to the modal matrices used for the modal analysis of a structure. Thus, once the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sed, it becomes very easy to calculate optimization criteria. First, we will explain the modal analysis that we will use in this paper. A modal model will be used to analyse the hollow parts of the structure. The mod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will be performed using substructuring and ‘double modal synthesis’ proposed by Jezequel. Secondly, we will explain how to obtain effective modal parameters and their use for optimization. Finally, we will show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parameter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a complex structure, using two types of optimization method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号匹配追踪的模态参数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的设备模态参数提取多是建立在频谱计算的基础上,提取精度受采样频率和时域截断产生的能量泄漏的影响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匹配追踪的模态参数提取方法,该方法将Laplace小波作为信号匹配追踪的基元函数;同时引入粒子群算法来实现Laplace小波的参数寻优,克服了传统算法计算复杂的缺点。仿真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提取设备的模态参数;且比传统的半功率带宽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Modal synthe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fficient dynamic analyses of large structural assemblies. However, the numerical accuracy and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which existing modal synthesis methods have achieved to date are not quite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generalized receptance‐based modal synthesis method which is numerically very accurate and computationally very efficient. The method employs receptance data computed at just few frequency values to formulate a derived equivalent eigensys tem from which required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interest can be solved. It provides mathematical generalization for existing mode‐based modal synthesis methods since modal data are essentially those receptance data at resonant frequencies. A normalization procedure is also presented which can be used to mass normalize computed mode shapes which are often required in practice. Compensation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uncomputed modes to receptance data at lower frequency of interest is made to improve analysis accuracy by using lower calculated modes and known system matrices.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