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已然成为现阶段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和创新的基本共识,初步形成了"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整体格局。本文综述了当前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诸多障碍,既有风险评估过程的"排他性"、风险交流流于形式、信息公开不全和滞后等政府制度规制问题,还有公众参与意愿不强和参与能力不足等自身问题。提出了应当从健全公众参与风险治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司法救济、优化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等多举措并举,提高公众参与风险治理的能力和积极性,旨在保障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有效实现,为深化社会共治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公众参与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渐形成.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公众的有效参与仍面临着诸多亟待化解的困境.本文通过对社会价值、存在价值和制度功能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价值,比较了...  相似文献   

3.
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强调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作用,认为公众和政府、企业等都是食品安全共治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界定并不明确,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实践效果。因此,在食品安全法律中明确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及界定标准,有助于社会公众实质性参与的实现,并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安全的内涵以及行政法规制的概念,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规制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从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洪峰 《食品与机械》2016,32(9):49-51,83
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是食品安全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参与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实践中公众参与仍然面临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互动性不足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相关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境,推动公众参与是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参与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可能性和治理效果。公众个人视角下的参与能力包括个人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参与技能、合作能力以及信息获取6个能力要素;6种能力构成了公众参与的能力结构模型,且各层次间存在相互依赖和促进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查和调查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不作为与过度作为。前者表现为行政机关怠于履行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和销售的风险食品的检查和检验职责,典型制度形态是"食品质量免检制度";后者则是指行政机关过于频繁、过于严厉地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和销售的风险食品作检查和检验,典型制度形态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驻厂监督制度"。显然,从行政法上而言,行政机关对食品安全风险调查的不作为或过度作为,都是不具有合法性的行政活动。因为前者有可能导致广大消费者食用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体系,揭示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层级结构。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法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体系,采用DEMATEL-ISM方法研究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层级结构。结果在12个二级指标中有4个指标为重要因素;原因因素包含4个指标,结果因素包含8个指标;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可划分为3个层级,其中直接层包含参与意识等6个指标,中间层包含法律知识等4个指标,基础层包含食品安全知识等2个指标。结论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能力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和典型的层级结构,在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政府成为食品监管中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多元主体参与才是打破现有食品安全管理困境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公众、媒体、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不同功能,分析公众与媒体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现存障碍,构建公众与媒体食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加大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企业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出“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对食品安全领域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监督力度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如何?食品安全风险存在哪些特点?有哪些治理思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情况如何?如何加强风险监控?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情况又是怎样?……针对以上问题,在11月5~6日召  相似文献   

11.
在概述公众食品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难以形成的主要困境,并指出构建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的主体范围和基本原则,通过培育基于司法建设的社会环境、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方式、加强食品企业的行业自律建设和提升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力度实现公众食品安全信任机制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2.
魏艳 《食品与机械》2015,31(6):261-263
单纯依赖行政机关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传统模式已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实行以政府机关为核心,全面整合社会管理力量的公共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舆论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行政管理部门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很多食品经营者无视法律监管等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食品安全行政上的多头管理、地方保护主义、缺乏法定的协调渠道、行业自律性差等,因此必须从公共管理理念的数量、法律的完善、食品行业自律能力的加强,以及消费者组织的加强等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整合和协调包括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食品行业自身以及消费者在内的监督管理的社会力量,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赵文秀  赵勇  丛键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7):196-201,211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逐渐提出获得知情权和参与风险决策权的要求,这使得风险交流的意义更加凸显。风险交流作为一种事前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政府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有力保证。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四个阶段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开展的现状,提出每个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侧重点及交流目标,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有效的风险交流,提升公众风险信息理解能力和重建信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食品传播范围增大,食品安全在生产加工、储存、分销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着公众的信任,也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对消费者风险认知的测量,逐渐由双因素风险认知理论模型转变为多因素模型。影响人们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口特征属性,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受教育程度等;接收食品信息的渠道,例如媒体、政府和企业;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和概念的了解程度等。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概述,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未来食品安全工作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且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绝标志着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导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破产。民事责任的经济性决定了其在调动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让食品违法经营者承担足够高的民事赔偿责任不但可以使受害者得到足够多的补偿,还可以使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并消除其违法经营的动机,进而从根本上扭转食品安全频发的问题。要使民事赔偿责任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导责任,就要完善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先行赔付制度,解决虚假广告代言人的合理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同时还需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在食品安全赔偿诉讼中推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以解决消费者举证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伍建海 《食品与机械》2015,31(6):264-266
中国的旅游食品安全管理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并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旅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然而,由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旅游食品安全管理自身的特点,中国的旅游食品安全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普通食品安全管理和旅游食品安全管理两方面解决这些问题,达成完善旅游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娜 《食品与机械》2015,31(4):277-279
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必须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以保证所有同食品安全相关的主体具有与其主体身份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形成的损害。显然,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教育达不到这一要求,其不仅缺乏进行全面组织和协调的行政机关,而且在涉及到食品安全的食品企业、行政管理机关、媒体和消费者四方的教育中,都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只有通过设立食品安全教育办公室,全面负责食品安全教育,并加强对大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的教育,加强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尽可能将学历教育、岗位教育及宣传教育3种食品安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等策略,才能真正构建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