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南水北调某穿河倒虹吸工程,采用动床河工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各级设计洪水条件下,倒虹吸附近不同部位冲刷深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河道内修建倒虹吸后,河道由双支过流改为单支过流,在相同流量条件下,河道内水位普遍升高。在300 a一遇洪水时,水流顶冲下游防护堤,防护堤冲刷较深。根据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防护堤布置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河道范围内新建桥梁、码头的桥墩附近常会出现影响堤防安全的淘刷,动床模型试验是研究工程实施后河槽、桥址及堤脚处泥沙冲淤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4组特征水文条件,进行骝岗涌特大桥工程建设前后的清水定床试验研究,分析桥址附近水动力特征的变化;开展动床冲刷试验,研究极端流速下桥址及堤脚处的河槽冲淤特性;对推荐的抛石护底防护措施的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沙河流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能量守衡原理和水动力学的方法 ,探讨了多沙河流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原理、原则和方法 ,并给出了黄河下游河道河工动床模型的设计实例。通过设计率定试验表明 ,所提出的河工动床模型人工转折设计方法 ,能够保证模型河道转折前后的水流水力规律及河床冲淤变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利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游的狭窄河道斜交挑流消能问题,对连续坎、窄缝坎和异型坎等不同类型鼻坎进行对比研究,推荐挑流水舌落点优、冲坑深度小的折线型贴角斜鼻坎为设计方案。为确保工程安全,对设计方案下游河道的水流流态和动床冲刷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下游河道左岸岸坡附近流速较大,坝下0+260.00下游100m范围内冲刷严重,应对两岸和基础进行防护。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挑流消能鼻坎的选型和防冲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军庄-三家店河段的水流、泥沙运动,研究河床演变规律。定床试验给出了分汉河道的分流比及分流点,不同频率洪水的水位、流速、流态、流势。动床试验分析遭遇20年、50年洪水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为该河段的河道整治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长江汉口边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长江武汉段洲滩冲淤影响汛期分流、汉口边滩密集的建筑物阻碍行洪、排放的污染物破坏水环境的现状 ,根据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以防洪、环境景观为主的方针 ,进行了工程实施后长江武汉段的水位、流速、流态和天兴洲左、右汊分流比变化的定床试验 ,以及在不同典型水文年条件下 ,长江武汉段河势、河道冲淤变化和疏浚区的回淤问题的动床试验 ,比选 8种治理方案 ,认为整治长度 7.0km ,工程段内疏浚的方案 3综合效益较好 ,作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动床和定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设计方案尾水渠出流不能与下游河道水流平顺衔接、电站尾水渠下游段的导流墙较高影响了尾水的扩散、电站导墙及电站尾水渠导流墙外侧冲坑较深威胁了电站厂房和尾水渠导流墙的安全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工程修改方案,修改方案提高了电站的发电效益和有效保护电站厂房和尾水渠导流墙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珠江河口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主要特点.通过清水定床、局部动床及悬沙淤积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伶仃洋滩地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修建后对河道的行洪、排涝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伶仃洋海区涨落潮主流没有明显改变.工程后主流区附近桥址断面局部河床将出现明显的冲刷调整.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伶仃洋各主要浅滩10 a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大,但量值较小;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工程实施后,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延河人工湖工程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渠化河流弯道段修建充水式橡胶坝工程后,橡胶坝底座引起河道水流流态和横向流速分布,河床演变和河道洪水位等水沙运动规律的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在橡胶坝工程修建后,橡胶坝底座对坝址上下游一定范围内 道横断面横向流速分布,河床冲淤2变化及河道沿程洪水位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及范围随着河道洪峰流量的增大而加大,在河道凹岸支流有洪峰入汇的情况下,由于支流的顶  相似文献   

11.
硬梁包水电站采用明渠导流,工程分三期施工的导流方案。为节约工程投资,同时减小明渠出口下游冲刷,将导流明渠底宽确定为60 m。导流明渠出口流速大,最大流速达11.65 m/s,而明渠基础及下游河道为深厚覆盖层,抗冲能力弱,动床模型试验表明:明渠出口冲坑最深达20.4 m,研究采用框格式地连墙的防护方案,解决明渠出口及下游防冲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拟建的杨家湾特大桥位于黄河兰州段.为研究修建桥梁前后工程河段在通过不同流量时,桥址附近水流流向、流速分布、水面比降、壅水及河床地形变化的规律,以及建桥后对兰州城市防洪的影响,利用模型相似原理,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对桥址附近河道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杨家湾特大桥桥梁工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数据合理,满足防洪要求.同时建议对6#~11#桥墩附近河道进行开挖疏浚和加强建桥后河岸附近河堤及建筑物的防护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采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不同时期荆江重点险工段调关弯道的冲淤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河势调整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该段河道的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万泉河下游河道历史地形资料,结合物理模型试验成果,系统分析了万泉河下游有植被复式河槽水流特性及近期河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两岸边滩及江心洲由于茂密植物的阻水作用流速较小,属滞洪区,而河道主河槽水流归槽,流速大,是主要的行洪通道。历史上万泉河下游河道呈缓慢淤积之势,河道节点对河势的控制作用较强;近十年来,万泉河下游河道主槽普遍大幅下切,植被茂密河岸岸线总体变化不大,部分裸露边滩、沙洲侵蚀后退现象明显。高强度河道采砂、岸线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及洪水造床作用是近年来万泉河下游河床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消能防冲是枢纽的安危所系,由于清远水利枢纽工程所处的北江下游河道受人为采砂的影响,河道水位连年下切,枢纽的消能防冲设计受到高度重视。对此利用宽水槽断面模型,在定床模型试验研究中对消能工体型进行多方案优化并确定了推荐方案,在下游局部动床试验中对推荐方案在各种工况下的闸下冲刷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消能防冲设计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试验研究解决了该平原河道大型水闸枢纽消能防冲的关键技术难题,试验推荐方案为工程设计所采纳。研究成果可供平原河流大型水闸枢纽消能防冲设计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天然河道中修建丁坝后,丁坝附近的流速场会出现新的变化。流速变大的区域,局部冲刷加剧,危及丁坝自身的安全;流速减小的区域,泥沙在坝后沉积,形成淤积区,可起到保护下游河岸的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动床试验,利用Sufer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就丁坝设计参数的变化对河床的冲淤量影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冲淤量均随坝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坝后淤积量增加幅度大于冲刷量增加幅度;相比正交丁坝,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挑角的减小,非正交丁坝的冲刷量和淤积量都有减小的趋势,且冲刷量的减小趋势远大于淤积量的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水利学报》2012,43(2):127-135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配合滞洪水库初步设计,开展6项数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如滞洪水库整体动床模型试验、退水闸及下游河道动床模型试验,大宁--稻田水库入库闸水工模型试验、退水闸水工模型试验、老京周公路桥基础冲刷及防护工程试验、小清河分洪闸过流能力试验等,为滞洪水库初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大量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9.
绥满高速公路齐甘段,主线嫩江大桥桥址所处河段,多为三汊、四汊河道,属汊网型河道。为了对桥孔布置、新疏浚河道位置进行方案比选,判断在修建大桥后桥址处的河道稳定性及河势变化,需开展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进行模拟。通过动床试验研究,将方案2作为推荐桥位方案,在该桥位处,建桥后桥址区的河道基本保持稳定,在新疏浚河道河底及两岸均需要进行防护,以保证汊道不发育,确保主槽的稳定。另外,为防止新疏浚河道水流顶冲明月岛的右侧岛头,该处需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20.
介绍CCS水电站工程修建运行对其上下游河段河势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修建对上游河段影响甚微;下游河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淤积,但是淤积不会呈现累积性发展;床沙粒径呈现分选,距枢纽越近,粒径越粗。需增加对河床断面的观测,通过分析河道的冲淤变化来研究影响,进而更好的指导工程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