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针对新一代棘轮型超紧凑燃烧室壁面的高温问题,对全覆盖气膜冷却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在对KJ-66微型涡喷发动机实验与模拟的基础上,将原燃烧室替换为缩放优化后的棘轮型超紧凑燃烧室。在实际燃烧工况下,对突扩段斜坡和二次补燃区内环上的高温壁面进行全覆盖冷却研究,比较了不同排布方式、孔倾角和扩张型气膜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突扩段斜坡上圆柱型气膜孔的气膜覆盖性不理想,综合气膜冷却效果欠佳,并且不同排布方式与孔倾角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不大;扩张型气膜孔对斜坡的气膜贴壁性和冷却效果都有很大的改善,在45°孔倾角,出口直径0.6 mm的扩张孔模型中,由吹离高温火焰面与气膜叠加覆盖产生的综合冷却效果达到最优;在主流高离心力场的影响下,吹风比较大时二次补燃区下游也能获得较好的气膜贴壁效果;排布方式对二次补燃区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比孔倾角更明显。在实际燃烧工况下全覆盖气膜冷却对棘轮型超紧凑燃烧室壁面有很好的冷却作用,扩张型气膜孔能有效改善气膜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延长微型涡喷发动机燃烧室的使用寿命,针对燃烧室壁面高温区进行全覆盖气膜冷却研究. 在KJ-66微型涡喷发动机试车实验的基础上,比较实际燃烧工况下,排布方式和燃烧室外环的扩张孔对气膜冷却效果及燃烧室整体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实际微型涡喷发动机模型中,顺排的平均综合冷却效率低于叉排,但对壁面的综合降温效果优于叉排. 随着扩张孔出口直径的增大,气膜冷却效果逐渐改善,但会影响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由于燃烧室后排冷却孔的影响,二次流射入主流会发生偏转,提升了气膜的冷却效果. 整体而言,全覆盖气膜冷却在实际燃烧工况下对燃烧室壁面有着很好的冷却作用,扩张型气膜孔能够有效改善燃烧室外环的气膜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孔型平板气膜冷却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射流孔型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基于SIMPLEC算法,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对射流倾斜角为35°的圆柱孔、扩散孔和横向扩散孔的平板气膜冷却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吹风比M下的3种孔型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曲线、速度矢量图和壁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横向扩散孔的气膜冷却效果优于圆柱孔和扩散孔,其产生的反向涡旋对的尺度最小,孔间的气膜冷却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4.
平板气膜冷却孔中心线上绝热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化冷却孔射流角度和射流参数为主要实验目的,将平板气膜冷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红外热像仪作为温度监测手段,研究不同角度的简单和带有复合角的复杂圆形孔射流对平板中心线上气膜冷却绝热效率的影响。在吹风比分别为M=0.5、1.0、1.5时,实验研究了简单圆形孔射流角度α=35、60、90°和带复合角β=15、60、90°圆形孔的不同排列下平板中心线上气膜冷却的绝热效率。结果表明:在简单孔情况下,射流角α=35°时绝热效率较好,带复合角情况下,β=90°时较高。双排布置时绝热效率比单排的要高很多,其中插排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燃烧室火焰筒的冷却性能,提出一种具有更高冷却性能的双耳孔型气膜冷却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吹风比在0.67~2.01时,传统圆柱孔、扩散孔、收敛孔、双耳孔的流动传热和冷却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孔型相比,冷却壁面长径比在0~40时,双耳孔出口冷却气流在高温主流作用下形成的肾形涡对尺寸较小,强度较弱,对涡中心的间距较大,且冷却气流横向分布更广,壁面换热系数比更低,提高了气膜冷却性能。在吹风比为2.01时,与圆柱孔相比,扩散孔的流量系数提高了13.7%,展向换热系数比降低了1.5%;收敛孔的流量系数没有变化,展向换热系数比降低了2.7%;但双耳孔的流量系数却降低3.1%,展向换热系数比降低了11.25%。在吹风比为1.33时,与扩散孔和收敛孔相比,双耳孔的流量系数更低,在长径比小于40时,双耳孔的换热系数比最低,冷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扇形角度气膜冷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控制容积法和协调一致的求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的半隐方法(SIMPLE),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对单个扇形喷孔的气膜冷却流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扇形角度的最佳吹风比下的冷却效率,得出:对于孔排布局,γ=60°为最佳扇形角度,且吹风比M=0.7对应的气膜冷却效率最高;对于单排布局,吹风比γ=45°为最佳扇形角度,且吹风比M=1.0为最佳吹风比。  相似文献   

7.
在回流风洞实验段中,以平板气膜冷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沿主流流向不同横向截面的平板壁面温度分布,对比分析横向气膜冷却绝热效率。结果显示:采用30°流向倾角,普遍存在小吹风比工况较大吹风比工况有更优横向气膜冷却绝热效率的现象;复合角的存在可以改变射流流场,提高横向冷却绝热效率;排孔布置有利于提高平板整体冷却绝热效率,并且插排可以有效避免热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8.
对锥顶角(扇形角)γ分别为15°和30°的垂直扇形气膜冷却单孔射流下游的流场和传热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并与相同实验条件下圆孔射流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扇形喷口下游的速度边界层等值线具有两种基本的分布形态,即使在高吹风比M=2.0时,扇形孔的下游也没有明显大于主流速度的射流区域出现。吹风比M≥1.0时喷孔两侧边缘处沿流向形成了一对转向相反、强度较弱的纵向耦合涡。在相同的吹风比下,扇形喷孔出口面积的增大能够有效地降低耦合涡的强度和V、W速度分量,从而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尤其是提高了喷孔两侧下游位置上的冷却效率。在喷孔中线下游位置上,当吹风比M=0.3时,扇形角γ的变化对冷却效率几乎无影响,而当吹风比M≥1.0时,扇形喷孔较圆孔的冷却效率明显高得多。在喷孔中线两侧z/D=1.3的位置上,当扇形角相同时,吹风比低的射流冷却效率较高;当吹风比相同时,扇形角γ=15°和30°的冷却效率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
研究复合角和排列方式综合作用对平板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保持射流圆孔尺寸、间距及倾斜角不变,分别对四种孔阵的平板气膜冷却进行了流动和传热的分析。利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标准壁面函数边界处理和SIMPLE算法,分析速度、涡量、冷却效率,对比冷却孔复合角和排列方式综合作用对平板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角和叉排同时存在时可改善平板展向上的冷却效果,而在平板流向上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不明显。结合吹风比得出较优的孔排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圆柱孔平板气膜冷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单排圆柱孔平板气膜的冷却特性,利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倾斜角为35°、吹风比M=0.5、1.0和1.5等工况下的圆柱孔平板气膜冷却模型进行了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气膜冷却绝热效率η、孔口平均速度U、射流中心面和纵向横截面的速度矢量以及壁面温度等物理量,对比了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冷却效果的工况为M=1.0.比较了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实验值,验证了数值计算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的物理区域内,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好,这种方法具有时间短、简单、经济的特点,适合工程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11.
灌注桩成孔是影响灌注桩工程质量的首要环节,针对成孔过程中孔底虚土、成孔的垂直度、成孔的扩径等问题及防治进行探讨,进而达到解决灌注桩成孔的质量通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项式函数代替乌龟坐标的方法,给出静态球对称时空中黑洞事件视界和宇宙视界区域内标量场方程的解,并对事件视界附近势垒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发现对带电量不同的时空,标量场辐射的形式亦有所不同;势垒随宇宙学常数的减小而变窄、变高。  相似文献   

13.
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层状结构硅烷齐聚物的光电流衰减实验曲线,对于含小于12个硅原子的齐聚物,在电场作用下光生空穴载流子沿齐聚物链漂移的模型下,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空穴在层状结构的齐聚物迁移过程中,链间俘获是限制空穴传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动态滑动匹配算法,用于从零件CAD产生的图形交换文件中识别基孔类型、提取基孔的形位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冲压工艺研制开发了数控转塔式冲床NC自动编程系统,可由零件CAD产生的DXF格式或IGES格式的图形交换文件自动生成零件的NC加工程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舰船气流场特征,对简化船型SFS1和SFS2以及实体护卫舰船型进行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数据对比验证,分析了飞行甲板周围气流场特征.通过对SFS1船型的计算,得到了舰船中心表面压力系数的分布,发现涡在机库顶端分离、脱落并且再附着于飞行甲板,验证了飞行甲板表面马蹄涡的存在.算例结果表明护卫舰船体结构对空气的阻滞作用是涡分离和脱落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实体护卫舰船型分别计算了0°和右舷30°风向角时的气流场工况,分析发现机库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会影响飞行甲板周围涡旋的强度和位置.在0°风向角时,机库门敞开有助于改善飞行甲板的气流场状况.  相似文献   

16.
数值模拟二维涡融合现象,确定涡融合判据,分析涡融合基本过程,得到了融合过程的空间、时间特征。根据融合速率将融合过程分成4个阶段:①准稳态阶段;②涡量传输阶段;③涡量耗散阶段;④融合稳定阶段,给出各阶段的持续特征时间尺度,指出第3阶段发生了"反弹"现象,进一步分析不同雷诺数下的涡融合过程,得出不同雷诺数下涡融合过程具有"相似"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VSP测井仪采用先进的光纤传感技术进行油气层测试。要保证其能准确的测试,推靠机构的设计至关重要。利用ADMAS软件进行推靠机构的优化设计,选择对机构性能影响较大的部件尺寸作为设计变量,以推靠力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采用修正的Newton—Raphson迭代算法进行仿真计算,既准确又提高设计效率。最后得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当井径在100~250 mm,推靠臂的长度为230 mm;当井径在250~400 mm,推靠臂的长度为383 mm;当井径在400~520 mm,推靠臂的长度为487 mm;最佳间距为42 mm;最佳水平推力为6 000 N。这种设计使仪器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使VSP仪器具有操作方便,节约能源,工作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隧洞施工在遇到不良地质时,通常采用管棚超前支护.常规管棚施工存在扩挖、工程成本增加、后期处理难度大、安全保障差等缺点,故可采用无工作室超前管棚施工技术.其施作要点是取消管棚工作室,在隧洞设计开挖轮廓线内侧40 cm处,按设计外插角开孔并进行管棚孔钻设,将管棚与钻杆连接逐节推进至孔内;对于管棚侵限位置,采用自制的管棚推进器将管棚推进至隧洞设计开挖轮廓线外.无工作室管棚在某输水隧洞中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施工方便,灵活性强,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可供类似工程参考采用.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厚板和转换梁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水平构件。为探究如何绿色、高效地完成二者的拆除,本文开展了3个混凝土厚板试件和7个混凝土转换梁试件的静态破碎试验,并在破碎前切断或剔除配筋。试验结果表明:垂直于厚板顶面钻孔进行混凝土厚板破碎时,试件内的水平纵筋影响静态破碎过程中的开裂程度,沿孔连线及其延长线切断或剔除厚板上部纵筋可提高破碎效果,破碎后形成块体的短边尺寸为孔间距或孔边距;倾斜向下斜交于转换梁侧面钻孔进行混凝土转换梁破碎时,试件内的箍筋和纵筋均影响静态破碎过程中的开裂程度,沿孔口的连线及延长线切断孔口所在侧面的箍筋或纵筋,同时切断钻孔延长线与另一侧面交点的连线及延长线所交纵筋或箍筋可提高破碎效果,破碎后形成块体的短边尺寸为孔间距或孔排距;垂直于转换梁顶面钻孔进行混凝土转换梁破碎时,沿孔连线及其延长线切断梁顶箍筋后,梁内拉结筋影响静态破碎过程中的开裂程度,可继续缩小孔间距以提高破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