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34,自引:22,他引:12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3.
单层剩余油分布及动态指标预测动态劈分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针对注水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多油层同采、油层层间、平面非均质以及单层内不对称布井的实际情况,根据井点、层系、区块动态指标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水井吸水剖面(分层指示曲线)和油井分层测试资料,在Buckley-Leverett均质对称布井水驱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均质、不对称布井、各向异性条件下单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分层动态指标预测模型;利用势的叠加原理,给出了非均质油层压力分布预测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比较,用本文建立的方法编制的软件具有运算速度快、所需计算机内存和容量小、能够自动拟合分层测试和井点动态资料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及应用,证明本文提出的预测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水力探测技术是探测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储层情况的试井技术,解决了油层平面剩余油分布和水淹厚度问题。通过建立油层渗透率、大孔道识别、大孔道厚度解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井间油层水淹厚度解释模型可以准确的评价井间储层情况。  相似文献   

5.
孤东油田七区馆上段油水过渡带区域剩余油丰富,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平面井网注采不完善区;厚油层顶部的低渗透段;注水井井间干扰严重,油水过渡带吸水较差区;断层附近及层内的夹层区域。通过数模分析,油水过渡带不具备部署注采井网的条件,水平井成为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首选技术,因而开展了水平井挖潜分析和优化,主要对投资回收率优化、水平井距顶位置优化、水平段长度优化、水平井液量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老井措施是油水过渡带剩余油挖潜的另一个有效技术,并开展了老井措施油水井射孔厚度优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6.
1.水驱空白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 南二区东部葡I1-4油层1964年投入开发,采用3-1000×500(500,300)m行列井网开采,共有油水井36口,其中采油井18口,注水井18口。经历低产量加速上升阶段、高产量减速上升阶段、稳产阶段、高产量加速递减阶段后,1992年进入低产量减速递减阶段。1998年开始实施《南二区东部葡一组油层聚合物驱油布井方案》,驱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不同井距条件下注聚合物都会有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而且有随井距减小而效果变好的趋势.通过对聚合物溶液地下渗流速度、油层中聚合物浓度及粘度分布、低水解度聚合物水解增粘规律、低水解度聚合物水解增粘规律、热降解规律以及油水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不同井距的有效驱油区间长度关系,提出了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和提高聚合物驱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C油田C55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目前处于一次井网加密后的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矛盾较为突出,层间干扰型和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富集.目前尚缺乏有效动用低渗透储层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的水驱挖潜方法.通过检查井岩电对应、加密井测井水淹解释和注入剖面资料发现该区块5个主力油层存在发育上、下2个砂体的情况,为此应用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技术进行储层细分,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使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转化为层间干扰型剩余油,通过注水井的精细分层调整,改善了层间动用状况,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取心研究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Ⅱ4-5层系聚合物驱后钻取的K311取心井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后油层水洗状况、油层动用情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认为,聚合物驱后油层水洗严重,平均驱油效率高,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进一步挖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方向主要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平井提高稠油油藏剩余油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挖潜辽河油田A块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描述了水平井有利部署区温度场、压力场及剩余油分布:蒸汽吞吐周期较高的生产井周围油层动用情况较好,油层温度高达190~210℃,但蒸汽加热的有效面积只在井筒周围20~30 m,井间仍然有大部分区域处于45~65℃的低温状态;由于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汽窜现象,部分井之间有热连通形成.动用最好的区域油层压力为3.00 MPa,一般在3.40~3.90 MPa.井间存在大量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在兴Ⅲ、兴Ⅱ_2油层单层厚度大干5 m区域整体部署水平井30口,水平段长度250~400 m.模拟预测水平井蒸汽吞吐8周期后,平均单井累计产油25 220 t,油汽比0.42,采出程度为31.5%.与直井生产效果对比,加密水平井可以挖潜稠油油藏井问剩余油,提高该区块采收率.图5表3参10  相似文献   

11.
萨中地区聚合物驱前后密闭取心井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萨中地区中区西部、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4口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前后油层水洗状况、油层动用条件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认为,聚合物驱调整了层间、层内剖面,提高了动用厚度;可通过提高水洗程度来提高驱油效率,但降低水驱残余油的难度很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很少,且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极大,进一步挖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方向主要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相似文献   

12.
厚油层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北一区东中块葡Ⅰ组油层为例,分析了厚油层层内夹层的分布特征,并对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利用北一区断东中块相关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应用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侧积夹层、水平夹层不同发育形态下的剩余油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侧积夹层逆夹层注水、水平间距及倾角越小,遮挡区域的纵向驱替面积越小,剩余油越富集;而水平夹层数量越多,位于油水井异侧,因夹层的隔挡作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14.
火烧山油田H3油藏为低渗裂缝性砂岩油藏,受裂缝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双重影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规律愈来愈复杂,油水井的注采关系难以判断。为了更好的认识该油藏的水驱规律,在该油藏北部优选了5个井组开展微量元素井间示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注采对应的一线油井仅有一半左右能够受到相应注水井的注水控制,且油井多为单层、单向受效;注采井间注入水主流通道以裂缝为主,波及系数小;油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矛盾中等偏强,H_3~3、H_3~2小层的层内非均质程度整体上要大于H_3~1小层;监测区域北部、东北部的显裂缝发育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分布集中,形成明显的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5.
细分调整措施在高台子油层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台子油层已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注入水易沿着已形成的注水通道在高渗层单层指进,常规的注水井方案调整收效甚微.为了控制高台子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需采用细分调整措施,即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小层放在一个段内注水.细分调整以井区含水为依据,段内小层数、段内砂岩厚度、层间变异系数、单层突进系数以及夹层厚度对细分调整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台子油层实施细分调整以来,有效改善了注水井区层间、层内吸水剖面,调整了注水结构,连通油井的油层动用程度有所增加.日产液量稳定,日产油增加18 t,综合含水率下降0.42%,沉没度稳定.同时,油井地层压力下降,异常高压层得到有效缓解.高台子油层细分后地层压力下降了0.46MPa,东西部地区层系间压力更趋向于平衡.图4表5参10  相似文献   

16.
低渗储层具有低渗、油层物性差和动用程度低的特征,呈现出低产低效井比例大的开发状况。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析是基础,改进措施增油工艺是关键。针对薄差储层难动用特点,通过实施油水井对应压裂,可以有效改善油水井连通状况,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薄、差储层压裂在工艺优化时,细分单卡压裂层段,增大加砂量并合理确定最佳穿透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17.
XX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XX断块大凌河油层为一套多油水组合的上倾尖灭边水油藏,经过25a的开发,产量已进入递减阶段。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生产资料,采用动态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方法分析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Ⅰ层和大Ⅲ层水淹程度相对较高,大0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较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高部位断层、岩性尖灭带、井控程度低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层间、层内差异和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开采现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该区油层层内夹层或物性夹层较发育,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动用和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潜力大的特点,部署了中9-平9水平井开展挖潜先导试验,投产初期日产油47t,平均日产油能力是直井的3倍,为老油田厚油层挖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静动态资料,分析了小层沉积微相对注人水运动规律的影响和断层、注采井网、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从储量的水淹状况、剩余油主要分布类型、小层动用状况三方面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5块剩余油宏观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影响胡状集油田胡5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地质构造控制,水驱未控制油层型和受控而未见效的差油层型都有一定的潜力,采出程度在5%-20%间的小层是现阶段的主要潜力层.通过实施调整挖潜措施,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好转,注采井数比和水驱控制程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储层层内、平面、层间渗流差异,油层正向微构造、砂体上倾尖灭、断层屏蔽等地质因素以及油层未射孔、井况恶化等钻采工程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垂向上层内渗流差异导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型砂体的中上部;平面上的砂体拼接带及主砂体边缘相对低渗透区域是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场所.砂体规模与形态、层间渗流差异等地质因素与井网部署等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不住、注采关系失效等多种作用机制,结果形成平面剩余油滞留区、未动用的油砂体、憋高压的剩余油层等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