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品工程计算机软件课程是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工程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食品科技人才所需的工程知识与技能。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教学质量,本文设计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该方案采取以上机演示授课和学生随堂练习相结合的模式,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建立目标能力考核量化指标体系,建设高效能的教学团队,以保证长期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食品工程领域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MOOC网络课堂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将互联网教育平台与线下转动课堂相融合的O2O教学模式,并成功应用于食品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本文对O2O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化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网络课堂建设、转动课堂改革、教学环节设计、授课模式、考核制度、效果反馈等方面总结了O2O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实践证明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适用于食品分析化学课程,且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线上教学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蓬勃发展,线上教学有突破地域限制,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方便沟通,可回放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线上教学因师生分离,如何能保证线上教学稳步、高效进行,通过构建线上"食品工艺学"教学评价体系,通过雨课堂、钉钉直播、腾讯会议等多种教学工具实时记录学情,结合翻转课堂和分组项目任务法等让学生积...  相似文献   

4.
授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思想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具有实操性强和受益面广的特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学目标是当前教学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依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理念,全国各大高校都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模式。为了切实做好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以及贯彻落实我校的"课程育人"指导精神。笔者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有机融入"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食品营销学》课程特点,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七位一体"授课模式,即"视频+动画+PPT+资料+互动+作业+直播授课",引导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线上教学是新时代应对突发事件保证教学实施、构建"混合式"课堂以及跨地域传播知识必须具备的一种备选模式。为拓展和提高线上教学能力,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在2020年春季学期借助多个教学平台全面推行线上教学实践,既提高了教师灵活应对不同教学环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浩  钱婉婷 《食品工业》2022,(8):197-200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将显性灌输与隐形渗透相结合,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也可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的需要。《食品酶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针对本专业相关课程培养要求的特点,在双语教材选择、授课方式、教师素质、学生因素及教学考核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食品酶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推广将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性评价作为食品专业的新兴课程,对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教师、教法、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瓶颈,通过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实践,可以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能够灵活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广西轻工业》2019,(8):194-195
针对目前普通本科高校食品专业"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授课形式、授课效果和考核方式等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本文大胆提出对该门课程进行课堂改革的各项措施,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为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环节,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带给教学的重要变化就是多样化的网络课程的大量应用,这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网络课程在有效改善目前所面临的教学任务量大、课时短、理论课多、实训少等现状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接近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成为网络课程研发的关键问题。以"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学生对现有网络课程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建构引领式网络课程模式,并提出引领式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进一步探讨引领式教学理念在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更加宽松、方便,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设计实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学习整个网络课程,处理教师发布的在线作业,可以维护自己的账户口令。教师通过浏览器可以管理和维护用户账号,管理和发布在线作业,管理和评定用户提交的在线作业。该系统可为学生提供自学的环境与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网络学习的基本功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期间,课程团队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网络课程建设思路,对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精心构建,并基于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THEOL)进行了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同时进行了教学实施。通过对教学效果分析表明,发酵工程在线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合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为后疫情时代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旅行社管理"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思路和路径三个方面入手,指出"旅行社管理"在线课程建设应采用"师、生、业界共建",有效设计"线上与线下融合形式","模拟真实"实训参与秀等能够充分组合各方资源,调动参与兴趣的优化方式,创新建设,改革不足。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阶能力已是全球共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依据高阶学习的七要素原则,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班,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建立线上课程,开展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将线上任务点闯关、PBL团队作业等作为线上学习的考核指标以确保线上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以"薄荷营养师""中国临床营养专业圈"及"Yummly"等App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利用Lingo语言编程,设计小程序以保证学生编制食谱的能力。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87.8%)认可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学生的线上任务点完成率为98.4%;67.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PBL合作中提高了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个性化任务让53.7%的学生掌握了营养配餐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改革,为培养地方性院校学生的高阶能力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丽  桑宏庆 《饮料工业》2011,14(11):48-50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通过修订大纲、优化实验内容使实践内容更符合社会需求;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实验课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完善了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食品基础理论课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等特点,通过分析课程的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尝试结合启发、案例、翻转课堂、网络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全面高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多元化教学模式得到学生广泛认可,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考核成绩优良,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新工科特色的专业建设,《食品发酵技术》这门知识点多、交叉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扩展、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基于《食品发酵技术》课程线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贯彻"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落实课程...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animal or dairy sciences faculty from doctoral/research universities were surveyed to clarify teaching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on and tenure of assistant professors. A survey tool including 15 evaluation criteria was available online and at the registration desk of the 2005 Join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Dairy Science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imal Science. The analyzed data set included 47 faculty (41 tenured and 6 tenure-track) with a substantial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from 27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25 states. Four criteria were perceived as currently overemphasized: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instructor,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authoring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and authoring an undergraduate textbook or book chapter. Nevertheless, more than 50% of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these criteria should be used. One criterion emerged as being currently underemphasized: documentation of personal assessment of one's own teaching by preparing a portfolio. The lack of consensus for the remaining 10 items may have reflecte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The significance of overemphasis or underemphasis of certain criteria varied substantially depending on the respondent's perceived institutional mission. When asked about recognition within their department, 68% of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efforts in teaching improvement were properly rewarded. Respondents doubted the meaningful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student ratings tools as currently used.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animal and dairy science faculty placed a higher value on criteria recognizing excellence in teaching based on intradepartmental recognition (e.g., interactions with close-up peers and students) rather than recognition within a broader community of scholars as evidenced by authorship or success in generating funding for teaching. Proposed improveme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for promotion and tenure include 1) providing tenure-track faculty with written guidelines at the time of hiring; 2) ensuring that student ratings tools are reliable and valid; 3) carefully mentoring new faculty within the departmental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4) encouraging self-refl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attempts to address pedagogical issues in one's own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 in doctoral/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changes to enhanc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future faculty graduating from thei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20.
纺纱原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灵活性、考核方式不能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能力等问题,所以必须进行纺纱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增加线上网络和线下学生自学以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原理知识,又可以追踪与原理有关的纺织科技前沿、紧跟新工科发展的趋势。学生课下自学,课上主导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阶段性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和专家组成的评价组进行综合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