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2Ⅳ油组在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和动态调整困难大的情况下,利用石油工程法搞清单元剩余油分布区域与特征,描述不同开发阶段下剩余油变化特点,对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分布区域进行再探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相对应的挖潜对策,为油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3.
吴起侏罗系油藏为边底水油藏,采出程度低,剩余地质储量大,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剩余油认识不清。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认识X286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降低油藏挖潜风险;X286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为隔夹层分布、边底水。指出X286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区为底水锥进区域、地层物性改变区域,为后期挖潜指明方向,同时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4.
吐哈油田中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吐哈油田3大主力油区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精细的储层预测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结合硼中子寿命、RST储层饱和度、CHFR过套管电阻率等先进测井技术和保压密闭取心等多项新技术求取井点及层内剩余油饱和度,并运用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剩余油在层内、层间、平面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韵律层内纵向上水驱油特征相近,扫油厚度系数都很高,水淹后挖潜余地很小;纵向上物性较差、吸水状况差的层,平面上非均质较强的区域以及同井之间区域,是现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也是今后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渤海H油田主力层系层内夹层分布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有力依据,根据相似原则开展了不同夹层分布模式下的室内岩心水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在靠近生产井和夹层延伸方向附近区域剩余油较为富集,随夹层分布范围的延长,采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越慢,驱油效果越好;在采油井钻遇夹层情况下,剩余油集中在靠近生产井流动单元上部区域,夹层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小。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该研究可为海上同类油田调整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断块油藏的构造复杂性,进入高含水期后,其剩余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且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技术,制定出有效的剩余油挖潜对策。基于此,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控水稳油技术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孤东油田七区馆上段油水过渡带区域剩余油丰富,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平面井网注采不完善区;厚油层顶部的低渗透段;注水井井间干扰严重,油水过渡带吸水较差区;断层附近及层内的夹层区域。通过数模分析,油水过渡带不具备部署注采井网的条件,水平井成为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首选技术,因而开展了水平井挖潜分析和优化,主要对投资回收率优化、水平井距顶位置优化、水平段长度优化、水平井液量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老井措施是油水过渡带剩余油挖潜的另一个有效技术,并开展了老井措施油水井射孔厚度优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8.
河南X油田目前综合含水94.2%,采出程度38.6%,属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简称"双高")开发的油田。如何进一步发展"双高"开发单元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建立X油田数值模拟模型,对其进行历史拟合。满足历史拟合要求后,针对"双高"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给出不同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着重分析不同水淹级别下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地质储量、平面和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建立了剩余油挖潜综合评价方法,将评价指标划分为4类,按照同一油组不同水淹级别对剩余油潜力区进行精细刻画,进而找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Ⅲ、Ⅳ类潜力区。并针对不同潜力区提出不同挖潜策略,为X油田下一步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依据,该方法对国内类似"双高"油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84块E2s3^4Ⅲ油组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通过沈84块174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评价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对沈84块E2s3^4Ⅲ油组各小层剩余的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沈84块E2s3^4Ⅲ油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组各小层油层发育、物性好,剩余油分布广。结论 通过分析各支不规则连片的块状、条带状及环状剩余油分布的富集范围,指出了该区块今后挖潜的有利区域和层位。  相似文献   

10.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河道砂体内部部分高渗条带出现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剩余油富集在夹层附近,而河道砂体内薄夹层识别率仍较低,不利于剩余油挖潜。以大庆长垣油田北二区西部为例,应用小井距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精细描述,对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岩性夹层和物性夹层,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旋回顶部,平面上主要位于沉积相相变区,而剩余油集中分布于夹层附近。以薄夹层识别成果为依据,针对不同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厚砂体层内调整挖潜,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可供同类区块的二次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晰海上油田不同韵律储层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分布及开发特征,参照锦州Z油田特征参数和实际注采井网,开展了不同韵律条件下水驱油和聚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开发,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通过实施早期注聚,前期采油速度分别提高3.6倍、2.7倍和2.4倍,高含水末期采出程度分别提高1.8倍、1.5倍和1.4倍,采收率分别提高21.5百分点、18.9百分点和18.2百分点。正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富集在储层顶部采油井间非主流线区域,可部署水平井进行挖潜;反韵律和复合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在采油井排驱替介质未波及区域,可部署定向调整井进行挖潜。研究结果可以为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及调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并以某油田北二区东部萨Ⅲ组油层为例检验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一、剩余油分布的一般研究途径 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依据,以期通过采取有力措施获得最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上聚驱油田后期挖潜方向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密切相关,而剩余油岩心驱替实验无法精细认识剩余油分布形态。应用非均质微观孔隙模型,研究了渤海J油田在不同驱替介质、不同驱替速度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驱替介质对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驱替介质下剩余油受驱替速度影响较大;在相同驱替速度下聚表二元体系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牛12断块开发效果的分析,明确了断块剩余油分布及水淹规律,并为寻找剩余油富集的部位进行挖潜部署.精细地质研究,充分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挖潜增效、"稳油控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H3Ⅰ-Ⅳ油组取芯井样品分析研究,弄清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微观剩余油分布及水洗特征,为调整挖潜提供急需的微观技术资料。研究结果发现H3Ⅱ、H3III油组孔隙结构好于H3Ⅰ、H3Ⅳ油组;H3Ⅲ油组含油率较H3Ⅱ、H3Ⅳ油组高。岩石粒度偏细,含砾细砂岩、细砂岩为主的储层水洗较弱,剩余油含量丰富,是下一步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分析杏南开发区剩余油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各项动静态资料分相带区域进行精细历史拟合的办法,在时间上再现了油田开发的全过程,给出了单层及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的量化结果,使剩余油认识更加深入,潜力更加清楚.为此,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杏南开发区不同沉积类型、不同微相砂体的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确定了剩余潜力的挖潜方向.研究分析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有效厚度大于等于1.0 m的油层中,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64.77%;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目前动用较好、含水较高的区域,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60.06%;并且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井区和油层发育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单元开发效果持续变差。通过主力油层细分流动单元、分时剩余油研究、强水淹层细分评价等综合挖潜技术,对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进行综合评价,搞清了单元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利用补孔、调层、解堵、复产、大修等手段对潜力层进行挖潜。通过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后,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关系,提高了单元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