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密胺甲醛树脂(MF)预聚物制备的微胶囊红磷(MRP)样品。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对微胶囊红磷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红磷表面包覆有密胺甲醛树脂,且在不同预聚物质量分数条件下的包覆率均达到97%以上。对红磷样品进行吸湿性、热稳定性及感度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囊壳能显著降低红磷的吸湿性并提高热稳定性,其吸湿性下降12%以上,分解温度提高约50℃;MRP摩擦感度明显降低,绘制微胶囊红磷感度曲线,得到预聚物最佳质量分数为5%。  相似文献   

2.
以预先合成的密胺甲醛树脂预聚物为壳,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红磷,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微胶囊红磷颗粒表面包覆一层网状的壳材料。研究了红磷和微胶囊红磷阻燃环氧树脂(EP)的耐热性能、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红磷阻燃EP的耐热性和质量保持率明显提高,添加质量分数10%的微胶囊红磷的阻燃EP的阻燃性能达到UL 94 V–0级,其阻燃性能优于红磷阻燃EP。微胶囊红磷阻燃EP的拉伸强度为30.3 MPa,冲击强度为11.4 kJ/m2,分别比相同用量红磷阻燃EP提高了6.0%和21.3%,其冲击强度比纯EP提高了17.5%,表明微胶囊红磷与基体树脂间的相容性大大改善,可显著提高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不同酚醛含量的酚醛包覆红磷。对包覆红磷进行了红外、吸水性、抗氧化性及热重分析测试。红外测试表明:经包覆处理后的红磷表面有酚醛树脂生成;稳定性能测试表明:酚醛包覆后的红磷的吸水增重率显著降低,低于0.25%,抗氧化能力比未包覆红磷提高70倍以上,起始氧化温度提高75℃以上。  相似文献   

4.
超细红磷阻燃剂的表面包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机氢氧化物及偶联剂对超细红磷阻燃剂进行包覆,制成微胶囊化红磷,以提高红磷的安定性。通过差热(DTA)、红外光谱(IR)、吸湿性测试等方法对微胶囊化红磷进行了表征,并对影响包覆效果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包覆的红磷安定性得到提高,吸湿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无机氢氧化物及偶联剂对超细红磷阻燃剂进行包覆,制成微胶囊化红磷,以提高红磷的安定性。通过差热(DTA)、红外光谱(1R)、吸湿性测试等方法对微胶囊化红磷进行了表征,并对影响包覆效果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包覆的红磷安定性得到提高,吸湿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密胺树脂硫磺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杰  刘红研  汪树军  游龙  王肃凯 《化工学报》2011,62(6):1716-1722
针对橡胶硫化中的"喷霜"和橡胶裂纹的自修复问题,以升华硫为芯材,密胺树脂(PMF)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密胺树脂硫磺微胶囊.研究了密胺树脂的缩聚pH值对微胶囊形态的影响,乳化剂浓度、芯材含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以及密胺树脂的缩聚pH值、液固相比(w/s)、甲醛和密胺的摩尔比对微胶囊包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胺树脂的...  相似文献   

7.
微胶囊红磷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微胶囊红磷/季戊四醇/三聚氰胺膨胀型阻燃剂(IFR)。采用吸湿性、抗氧化性、SEM、TG等测试方法对阻燃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红磷的吸湿性减小、抗氧化性增强;TG分析显示,微胶囊红磷在385~422℃、470~553℃有两个失重阶段;600℃时,未包覆红磷残重仅为6%,而微胶囊包覆红磷的残重为12%;微胶囊红磷膨胀型阻燃剂的最佳组成为:微胶囊红磷:季戊四醇:三聚氰胺=4.00:0.75:2.00(摩尔比);500℃下,IFR残重高达65.06%;当IFR添加量为30%时,阻燃环氧树脂的氧指数从未添加IFR时的19.0%提高到26.3%。  相似文献   

8.
王爱民  刘云飞  罗道友  郝炜 《塑料》2004,33(6):37-40
为克服红磷直接应用于玻纤增强尼龙66中的缺点,研究了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红磷的工艺,测试了样品的吸湿性以及表面包覆性能,并研究了其用于玻纤增强尼龙66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微胶囊化红磷应用于玻纤增强尼龙66中,不仅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FV 0级),而且力学性能比单独应用红磷有所提高,加工工艺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在低密度聚乙烯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微胶囊红磷不同包覆、用量、粒径及与其它阻燃剂的协效作用等因素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材料的阻燃性、力学性能及抑烟性能的影响。蜜胺树脂囊材包覆与蜜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囊材包覆微胶囊红磷在聚乙烯(PE)中的阻燃性最好;8phr的微胶囊红磷添加量即可使材料的阻燃性能达UL 94V-0级,极限氧指数(LOI)从17.4%上升到22.5%;在添加量范围内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二元体系中,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镁与微胶囊红磷/硼酸锌复配具有良好的阻燃协效作用,协效指数分别为1.6、1.4和2.3,微胶囊红磷/硼酸锌二元复合体系有良好的抑烟协效作用,三元体系中,微胶囊红磷/硼酸锌/十溴联苯醚、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和微胶囊红磷/硼酸锌/三聚氰胺体系有很好的阻燃协效作用,协效指数分别为2.6、2.1与2.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机、无机双层包覆对红磷进行改性合成了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考察了搅拌速度、有机包覆剂、无机包覆剂、温度、红磷粒径、水固比、p H等对合成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影响,并测试其阻燃性能,最终确定温度、无机包覆剂、p H为影响合成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合成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最优条件。所合成的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实际具有的阻燃温度为425℃。  相似文献   

11.
李碧英  张帆  彭波 《塑料科技》2007,35(9):100-104
研究了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其对聚丙烯材料的氧指数影响。采用XPS、SEM、TG、磷化氢释放量、抗氧化性、吸湿性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红磷阻燃剂微胶囊包覆效果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吸湿性、抗氧化性、PH3释放量均大大减少;XPS图谱表明99.5%的红磷已被包覆;扫描电镜显示红磷阻燃剂平均粒径为0.24μm;TG显示红磷阻燃剂的着火点已提高到435℃;氧指数测试结果表明:经红磷阻燃剂阻燃后,聚丙烯的氧指数已提高到28。  相似文献   

12.
微胶囊红磷在软质PVC电缆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微胶囊红磷不同包覆、用量、粒径及与其他阻燃剂的协效作用等因素对软质聚氯乙烯(PVC)电缆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抑烟性能的影响。蜜胺树脂/硼酸锌双层囊材包覆微胶囊红磷在PVC中的阻燃性最好;6份的微胶囊红磷添加量即可使材料的阻燃性能达UL94 V-0级。随着微胶囊红磷颗粒粒径减小,材料氧指数增大,阻燃性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二元体系中,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镁和微胶囊红磷/硼酸锌复配具有良好的阻燃协效作用。微胶囊红磷/三氧化钼、微胶囊红磷/二茂铁二元复合体系对PVC有明显的抑烟作用,最大烟密度(有焰)分别下降为62.9和144.9。微胶囊红磷/硼酸锌二元复合体系有良好的抑烟协效作用。微胶囊红磷/硼酸锌/十溴联苯醚和微胶囊红磷/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元复合体系有很好的阻燃和抑烟协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和密胺树脂预聚体为壳材、双环戊二烯(DCPD)为芯材,制备了两种DCPD微胶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并将其添加到环氧树脂(EP)中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呈球形,粒径为40~80μm,壁厚为1~2μm;密胺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颗粒分布不规则,粒径为15~20μm,壁厚为2~5μm。两种微胶囊的FTIR谱图除了具有壳材料脲醛树脂和密胺树脂的特征峰外,在1 251,3 051 cm-1处均有芯材DCPD的特征峰,证明DCPD芯材已被两种壳材料成功包覆。随着微胶囊用量的增加,EP/微胶囊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在微胶囊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0%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条件下,加入密胺树脂包覆DCPD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好于加入脲醛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了减少密胺甲醛树脂(MF)包覆红磷(MFRP)在其阻燃的材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磷化氢气体(PH3),对MF进行改性,再包覆红磷(RP),得到改性密胺甲醛树脂包覆红磷(M-MFRP),比较了改性前后包覆红磷的PH3释放情况,并分别对载药量10%的MFRP(M-MFRP)-PP、(M-MFRP-PP进行了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分解性能分析。结果发现,M-MFRP对PP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分解性能、火行为以及残炭外貌的影响与MFRP差别不大,热分解挥发产物基本相同,火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密胺树脂(MF)微球微胶囊的研究近况,重点介绍了密胺树脂微球微胶囊的制备与改性方法、应用领域.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微胶囊红磷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综述了微胶囊红磷近十年来在高聚物(橡胶、聚烯烃、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中阻燃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环氧树脂和ZnO对微胶囊红磷阻燃HIPS体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环氧树脂和ZnO对微胶囊红磷阻燃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胶囊红磷用量为8 phr时,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HIPS的阻燃性能提高;当环氧树脂用量大于20 phr时,阻燃HIPS 的垂直燃烧达到UL 94 V-0级,极限氧指数(LOI)为28.8%。在微胶囊红磷-环氧树脂复合阻燃HIPS体系中添加 ZnO具有阻燃协同作用,仅需加入2 phr。的ZnO就能使微胶囊红磷/环氧树脂质量比为8:15的阻燃HIPS体系垂直燃烧达到UL 94 V-O级,LOI也可达到29.2%。  相似文献   

18.
刘玲 《上海塑料》2004,(4):17-20
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阻燃体系的主体,用表面处理过的氢氧化镁(Mg(OH)2)作主阻燃剂,微胶囊化红磷作阻燃增效剂,重点探讨了Mg(OH)2和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效果。结果表明:Mg(OH)2与红磷并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是LLDPE/LDPE的高效阻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溶胶-凝胶法对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MRP)进行再包覆,制备硅凝胶-密胺甲醛树脂双层包覆红磷(SiMRP)。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MRP及Si-MRP进行形态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在MRP表面包覆硅凝胶,包覆率达95. 7%; Si-MRP表面形态相对于MRP更为光滑,样品表面存在少量二氧化硅微球结构。对MRP及Si-MRP进行吸湿性、热稳定性及感度表征,结果表明,硅凝胶包覆后的Si-MRP产物吸湿性下降,90%湿度条件下,10 d后的吸湿率为7. 5%,而MRP的10 d后吸湿率为12%; Si-MRP热稳定性提高,着火点约为450℃,较MRP提升75℃;MRP的摩擦感度为34%,经硅凝胶包覆后,Si-MRP的摩擦感度下降至16%。  相似文献   

20.
丁腈橡胶增容无卤阻燃AB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腈橡胶(NBR)为增容增韧改性剂,采用微胶囊化红磷(MRP)和酚醛环氧树脂(NE)复配阻燃剂,制备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无卤阻燃ABS.研究丁腈橡胶(NBR)用量对ABS阻燃和冲击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NBR即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但对阻燃性能损害不大;SEM形貌分析表明:NBR的加入提高了阻燃剂与基体的相容性;TGA和FRIT分析结果表明:NBR的加入没有改变材料热降解机理和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