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中国酿造》2008,(6):80
酱类食品是指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酱类食品;半固态调味料,包括各种非发酵酱、复合调味酱。在购酱类食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酱类作为一类营养极其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食品,再次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文章从新型酱类食品的开发,传统发酵酱中的微生物组成,酱类生产过程中理化指标动态,新型杀菌技术应用等方面介绍了酱类食品的研究现状,对酱类食品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表述。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酱类食品的种类、营养和生产原理,概述了日韩酱类食品和我国酱类食品的生产现状,分析并探讨了酱类食品存在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足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理化性等安全隐患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注意事项与解决措施,最后展望了酱类食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同原料制备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性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作为增稠剂在调味色拉酱中的应用,及不同原淀粉、不同取代度的样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制备出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性质也有很大差别,一般都是与本身原淀粉差别对应的;酯化淀粉的性质还随着其自身取代度大小而变化;蜡质玉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在0.0190附近的,最适合作为增稠剂应用到调味色拉酱中.  相似文献   

5.
增稠剂提高低糖番茄果酱凝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阐明了制作低糖番茄果酱凝胶效果受酱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增稠剂的种类、使用浓度的影响。合理地选用增稠剂能明显提高凝胶效果。  相似文献   

6.
绿包装     
《包装财智》2012,(7):47-50
轻巧节能的酱类食品包装在环保的道路上,卡夫公司一直执著探索,其为Catalina果蔬酱换装便是此中例证。Catalina果蔬酱原本采用的是塑料瓶包装,看似简单便捷,却难以有效解决因酱料不易挤出而造成的食品浪费问题。如图所示的包装即为卡夫公司的包装新方  相似文献   

7.
以碱性蛋白酶酶解银鱼辣椒酱和番茄酱为原料,淀粉为增稠剂,加工银鱼酱。通过感官评定,确定了银鱼酱加工的最佳配方。并分析了成品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8.
核桃酱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核桃酱的生产工艺 ,同时研究了增稠剂与不同HLB值的乳化剂复合使用时 ,对核桃酱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黄原胶在核桃酱中不仅有提高增稠作用 ,同时还有乳化稳定作用 ,其使用量为 0 .4 % ;乳化剂用量为 0 .3% ,HLB值应大于 9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不同增稠剂对低糖番茄果酱凝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增稠剂对番茄果酱凝胶效果的影响,使其更好的为人体所吸收。探讨低糖番茄果酱凝胶效果受酱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增稠剂的种类及使用浓度的影响,其适宜的工艺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用浓度0.5%p,H为5;羧甲基纤维素使用浓度1.2%,酱体pH为4或5;明胶使用浓度明胶大于或等于1%,酱体pH为4;果胶使用浓度1.5%,pH为3;淀粉使用浓度5.0%,pH为4;凝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用菠萝芯制备低糖果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生产菠萝罐头时,大量的菠萝芯被丢弃。为了提高菠萝的综合加工能力,降低失产成本,我们以菠萝芯为原料,制备了风味及口感俱佳的菠萝酱.当前果酱生产中以低糖型产品发展最快。因为低糖果酱能较好地保持果实的风味和色泽,生产成本低,并适应消费者低热植食品取向的心理。但是,在低糖菠萝酱生产过程中,山于糖的添加量较低(一般在40~45%左右),特别是菠萝芯木质化程度较高,使得酱体很难产生胶凝。因此,选择和添加适当的增稠剂就成为制备中的技术关键.我们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常用的增稠剂对低糖菠萝酱品质的影响,从中筛选出了适…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全国酱油总产量已达700.3万t,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取代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已是一种趋势,新建酱油工厂应选择高盐稀态工艺路线。新工厂设计与建设应符合我国GB14881—2013《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生产良好管理规范(GMP)和酱油工厂卫生规范。工厂设计与建设过程,其厂区环境、厂房结构、车间布置、设备选型、管道布置、卫生和更衣设施及功能区布置,设备与管道安装等均应符合食品GMP要求。  相似文献   

12.
酱油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发酵调味品,在餐饮和食品工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酱油起源于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代表。该研究通过对酱油(主要为豆酱油)的历史、技术和产品形式的发展进行介绍,分析出自北魏以来酱油一直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它是酱油独特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说明酱油“美味来自原料”的特性。此外,对酿造酱油和配置酱油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引出原酿造酱油的定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原酿造酱油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微生物选育、混菌发酵以及新型酶制剂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我国酱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Soy sauce, a dark‐colored seasoning, is added to enhance the sensory properties of foods. Soy sauce can be consumed as a condiment or add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food. There are 3 types of soy sauce: fermented, acid‐hydrolyzed vegetable protein (acid‐ HVP), and mixtures of these. 3‐Chloropropane‐1,2‐diol (3‐MCPD) is a heat‐produced contaminants form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soy sauce and was found to be a by‐product of acid‐HVP‐produced soy sauce in 1978. 3‐MCPD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carcinogenic, nephrotoxic, and reproductively toxic in laboratory animal testing and has been registered as a chemosterilant for rodent control. 3‐MCPD is classified as a possible carcinogenic compound, and the maximum tolerated limit in food has been established at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the detection of 3‐MCPD in soy sauce, its toxic effects, and the potential methods to reduce its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acid‐HVP soy sauce. The methods of quantification are also critically reviewed with a focus on efficiency, suitability,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酿造酱油呈色机制及色泽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酱油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近年来人们对酱油的着色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上色要快,还要求色泽红亮,故酱油色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对酿造酱油色泽的形成机理、酿造原料及条件控制对酱油色泽的影响、酱油色泽评价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清晰了解酿造酱油的色泽形成过程及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灭菌试验初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超声波发生仪作为灭菌设备,以酱油作为灭菌对象,用超声波对酱油做了不同灭菌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液体食品灭菌是有效的,当累计灭菌时间达到4min时,所处理的酱油样品微生物总数指标达到了合格。  相似文献   

16.
将传统方法制作的红烧汁与现代中餐工业化生产标准工艺相结合,利用食品感官评价的方法,研究了食盐、酱油、白砂糖、味精、淀粉等辅料及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加工条件对红烧鲅鱼调味汁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红烧鲅鱼调味汁的配方。结果表明:食盐2%,白砂糖9%,味精2%,酱油3%,淀粉3.2%,加热温度90℃,加热时间40 min时的调味汁制作而成的红烧鲅鱼香气浓郁,兼有红烧和鱼肉的复合香气,菜品的风味和色泽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且产品的品质稳定。该产品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红烧食品及各类餐饮中。  相似文献   

17.
高向阳  张芳 《食品科学》2021,42(18):207-211
建立快速检测酿造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和级别的方法。以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以国产酱油为样品,以天然食用色素为呈色剂,根据等物质的量的反应原则,设定检测各级酱油产品所需的NaOH浓度和物质的量。结果表明:紫薯食用色素为红色、橙红色和橙灰色时,酱油为合格产品。该法操作简单、便捷,判断直观、准确、实用,取样后数分钟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与GB 2009.235—2016《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对照测定氨基酸态氮的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8.
酱油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调味品。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酱油中的有机物分析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在酱油有机物分析中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法的应用进行概述,归纳总结了主要用于酱油有机物分析的SPE法,可使用SPE法分析的酱油中的有机物种类,并对应用到酱油分析中的SPE方法使用的吸附剂进行总结和分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品牌酱油对于其消费人群3-氯-1,2-丙二醇(3-MCPD)暴露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检测方法 AOAC 2001.01测定哈尔滨市该品牌6种酱油的3-MCPD含量;2010—2011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市郊区某农合社区调查18~60岁社区居民1 352人,了解居民关于3-MCPD相关食品的膳食习惯以及该品牌酱油摄入的一般状况,筛选出经常食用该品牌酱油的居民,以酱油中3-MCPD的检测结果为依据计算居民食用酱油的3-MCPD暴露量。结果该社区存在经常食用该品牌酱油人群,被调查的1 352人,其中497人经常食用该品牌1种酱油,食用年限均在4年以上,居民对于酱油的3-MCPD摄入量范围为0.648~34.361μg/(kg bw.d)。结论该社区某品牌酱油的消费人群可能存在3-MCPD的高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oy sauce taste has become a focus of umami taste research. Umami taste is a 5th basic taste, which is associated to a palatable and pleasurable taste of food. Soy sauce has been used as an umami seasoning since the ancient time in Asia. The complex fermentation process occurred to soy beans, as the raw material in the soy sauce production, gives a distinct delicious taste.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 on Japanese and Indonesian soy sauces revealed that this taste is primarily due to umami components which have molecular weights lower than 500 Da. Free amino acids are the low molecular compounds that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taste,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salt. The intense umami taste found in the soy sauces may also be a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mami components and other tastants. Small peptides are also present, but have very low, almost undetected umami taste intensities investigated in thei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