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驱动桥的噪声控制是汽车噪声控制的难点之一。为了更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出单体振动和噪声的特性,基于驱动桥单体台架试验,对某款微型车驱动桥振动噪声进行了全面测试与分析。提取各测点的振动和噪声的Overall数据,以不同测点振动信号作为输入,驱动桥上方噪声信号为输出,引入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各测点振动信号与驱动桥上方噪声信号间非线性映射模型。以该非线性映射模型为基础,利用各网络层间的连接权值,计算各测点振动对驱动桥上方麦克风噪声影响权重。研究结果表明:驱动桥上方噪声信号主要受驱动桥输入端桥鼻垂直方向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客户对于客车舒适度的要求和环保要求,对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生产的CK-6770考斯特车型做振动控制与降噪处理,即从动力装置的振动噪声源控制,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冷却系统的振动与噪声控制,车身的振动和结构传播控制,车内噪声源识别及噪声控制等方面入手,通过反复测试改进,达到了降低客车车内振动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3):444-447
实验中发现,当负电容值选取较小时,基于负电容压电分流阻尼控制系统将不稳定。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反馈控制理论推导了负电容压电阻尼振动控制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基于d SPACE实时仿真系统,利用模拟电路和压电元件,设计并建立了四边固支的压电合金板的振动控制实验平台,进行了基于负电容压电分流阻尼的振动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当负电容值大于且接近于或小于压电片的容抗值时,系统将不稳定,负电容压电阻尼振动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将会对负电容在振动和噪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两方面,对微振动隔振平台的结构设计及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空气弹簧为被动隔振元件、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为主动隔振元件的多自由度混合隔振系统,及其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并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LQG最优控制器能在基础干扰和直接干扰下,使平台在X方向的位移时程和速度时程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汽车座椅主动振动控制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英  盖玉先  郑超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2):1227-1230
利用基于滤波X最小均方值算法的前馈型自适应控制系统,对汽车座椅振动实施主动控制,以改善座椅的动态舒适性。建立了六自由度人体一座椅系统模型和主动振动控制系统模型,并在Simulink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汽车普遍采用的被动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车身振动向人体的传递,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动态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标准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运用国内外在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轿车车身自身的特点,利用压电陶瓷对轿车车身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的研究。在对压电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编写了振动采集控制程序,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对某轿车车身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对轿车车身振动的控制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对 10kV 开关站噪音特性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从声学理论出发设计了分形声学噪声屏障,对具有良好低频隔声性能的三阶隔声屏障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试验测量了噪声屏障对各频段噪声的衰减效果,验证了此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有效性;并且提出了一种结合超材料声屏障的有源噪声控制方法,来补偿声屏障边缘附近的绕射声波以进一步提升降噪性能.最后,设计搭建了一套结合超材料声屏障的噪声实验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潜艇振源贡献量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振动噪声控制对于潜艇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振动噪声分析方法仅分析了噪声的来源,而未对振动噪声源对总振动噪声的贡献量进行定量计算。介绍盲源分离基本模型,以及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理论和聚类评价方法提高盲分离性能的改进固定点算法,并基于该算法和先验信息理论提出一种定量计算振源贡献量的新方法。通过仿真试验分析基于两种不同分离准则算法的分离性能以及振源贡献量计算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型号潜艇缩比模型振源贡献量的定量计算中,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研究结论可为振动噪声的主动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电容器噪声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容器噪声控制方法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对基于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噪声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振动与辐射噪声仿真模型。首先,通过对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振动与噪声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确定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辐射噪声模型的激励参数,利用LMS Virtuallab软件进行振动仿真;然后,将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表面振动加速度作为隔声腔底部辐射声压的边界条件,采用边界元法得到隔声腔底部外场噪声频谱图;最后,以某型号附加隔声腔的电容器产品的实测数据和仿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设置附加隔声腔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电容器的辐射噪声。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用于测试磁流变液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利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伺服电动机,通过数字PID的控制方式控制电动机转速和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活塞运动频率;利用VC++6.0软件设计了数据采集和控制程序,并对某结构进行了振动控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振动控制测试系统能使结构的振幅减小明显,减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W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n effe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for stabl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measurements using a separate foundation and two vibration isolation stages (i.e., a combination of passive and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dampers). Systematic analyses of vibration data alo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re present, including the vibration transfer functions of each stage and the overall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tunneling current noise measurements are conducted with and without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Combining passive and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dampers successfully removes most of the vibration noise in the tunneling current up to 100 Hz. These comprehensive vibration noise data, along with details of the entire system,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a clear guideline for building an effe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for various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 and electron microscopes.  相似文献   

12.

Passenger travel comfort is important while analyzing the vibration control of a quarter car model. To achieve the same, various control strategies are employed by the researchers for a 2 Degree of freedom (DOF) quarter car model. We analyzed travel comfort of the passenger by designing and simulating the PID controller and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LC) for an 8 DOF quarter car with integrated seat suspension and driver model. While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lers, the system was subjected to four types of road disturbance individually. The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long with the passive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FLC increases the ride quality better than the PID and passive system.

  相似文献   

13.
程越 《机械强度》2012,34(2):194-197
将主动隔振技术应用到双层精密隔振系统中,设计双层主动隔振系统,建立其动力学方程和状态方程。根据精密制造和精密仪器的隔振需求,提出控制目标,建立系统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最优控制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在不同激励下研究主被动系统隔振对象的加速度响应大小。仿真结果表明: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远远优于被动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战斗机显控界面布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飞行员与战斗机的交互也越来越复杂,其生理负荷和心理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已经超过了飞行员生理和心理的限度,对战斗机和飞行员的安全产生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文中以大屏幕显控界面为设计环境,针对现代复杂的战斗机交互界面问题归纳总结了战斗机驾驶舱显控界面适用的设计准则,以生态界面理论为依据抽象分析战斗机显控系统层级...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主减速器噪声振动检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试汽车主减速器性能,采用计算机测控系统实现了对主减速器噪声、振动等指标的综合检测。介绍了该系统的检测原理及相应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对噪声和振动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直升机舱内噪声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直升机自身结构特点,采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机械噪声和气动噪声中高频预测分析模型。通过对试验测量结果的分析,获得了直升机主要噪声源的声场能量频率分布特性以及壁板机身结构的振动水平,并以此作为模型的输入,预估了直升机驾驶舱内噪声响应特性。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影响直升机舱内噪声的主要能量传递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类神经网络为基础进行磁流变主动振动控制,针对隔振系统自然频率与负载干扰记性振动抑制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利用回馈与前馈2种控制模式进行主动控制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系统自然频率共振与负载干扰的振动量。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证实了运用类神经网络的主动控制抑制系统自然频率振动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平面弹性机构间隙效应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春梅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20(5):710-711,731
弹性机构铰接副处过大间隙的存在加速了杆件的疲劳与磨损 ,严重地影响了机器的动态特性机构。本文在含间隙弹性平面连杆机构的二阶段动力学模型中 ,引入挤压油膜阻尼器被动控制技术 ,通过算例 ,对比分析了间隙铰及挤压油膜铰机构中弹性杆件变形的稳态响应。结果表明 ,挤压油膜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含间隙弹性机构中过大的弹性变形 ,改善机构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9.
液压电梯系统振动舒适性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电梯系统是一典型的变参数,大惯性弹性悬挂流固耦合非线性捱劝系统,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振动噪声控制是高性能的电梯产品开发的迫切要求。本文概括了液压电梯的技术特点和性能要求,分析了液压电梯的动态特性,建立了一典型液压电梯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液压电梯振动舒适性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汽车结构振动噪声及舒适性已成为评价动力机械产品的重要指标,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变速器的噪声和振动对性能对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极其重要.对变速器的主被动降噪设计进行分析,为国内汽车工程领域提高变速器的NVH性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