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根据自平衡试桩法在钻孔灌注桩中的实测经验,分析了自平衡试桩法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荷载箱埋设位置的确定和试桩具体操作方法,以期规范自平衡试验方法、为自平衡试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促进自平衡试验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平衡试桩法在天津地区的实际应用,从测试成果、试验费用及其适用范围等方面将自平衡试桩法与传统静载荷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自平衡试桩法在天津地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跨海特大桥的基桩为大直径超长混凝土灌注桩,由于施工及承载力要求高,场地复杂,一般静载试验难以满足,为确保桩基的安全,为设计提供准确参考,对基桩采用自平衡法进行竖向抗压承载能力试验。文章介绍了自平衡试桩法的基本原理及在该工程中应用的要点。通过自平衡法检测了试桩的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分析了该试桩承载力,为该工程中类似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也为自平衡法在跨海特大桥的推广应用积累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中综述了自平衡试桩法的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现状,系统介绍了自平衡试桩法已经取得的成果,指出了自平衡试桩在未来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法对深圳前海某工程2种桩径的6根抗拔桩试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桩径的抗拔桩,桩侧极限侧摩阻力在各个土层中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在相同土层中,桩径越大,桩侧极限侧摩阻力越大。采用经验转换法将自平衡法试桩Q-s曲线转换成传统试桩Q-s曲线时,转换系数K为1.46。  相似文献   

6.
李卫妮  薛国胜 《山西建筑》2004,30(17):49-50
分析了自平衡试桩法的工作原理 ,并就该方法的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测试完成后试桩的压浆加固处理措施 ,总结了自平衡试桩法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平衡技术试桩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鸿燕  袁鑫  李学伟 《山西建筑》2009,35(20):118-118,158
针对传统试桩方法存在的不足,介绍了自平衡试桩法的技术原理及所需仪器设备,并阐述了自平衡试桩法检测过程,指出该方法具有工期短,材料省,占地小的优点,为自平衡技术在今后桩基测试中的推广应用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8.
自平衡试桩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平衡试桩是一种新的静荷载试桩方法。采用荷载传递法,根据桩侧土的塑性发展规律,推导得到自平衡试桩荷载–曲线的完整解析解,其中桩侧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桩端土采用三折线模型。讨论传递函数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解析解的合理性,反映出解析解能较好地描述自平衡试桩的荷载–沉降特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一实际工程,在大致相同的场地条件下,对基桩采用锚桩法、反力桩法与自平衡法进行试桩测试。通过对试桩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自平衡法试桩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提出可将自平衡法实测值乘以修正系数0.9的建议。同时通过对桩侧埋设的钢筋计所测得出的桩侧阻力进行分析,得出自平衡法和反力桩法两种不同试桩方式间的受力差异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自平衡试桩法在大直径端承桩承载力检测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测试仪器设备、测试准备工作、测试方法及资料整理。实际检测应用证明,自平衡试桩法作为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的试桩法难以解决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h型抗滑桩加固滑坡体的作用机制,利用专门设计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在室内进行了不同锚固深度、不同前后桩间距的抗滑桩模型试验。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粘聚力较大地层中h型抗滑桩前桩前侧抗力和后侧推力呈三角形分布,后桩的前侧抗力呈矩形分布,对于后桩的后侧推力试验中有抛物线、重心偏上的抛物线、矩形3种分布形式。由此可知,在确定粘聚力较大地层中h型抗滑桩结构计算图式时,前桩前侧抗力和后侧推力都可以按三角形分布计算,后桩前侧抗力按矩形分布计算,后桩后侧推力分布不仅要考虑滑体力学性质,还应根据抗滑桩锚固深度及前后桩间距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桩间距对桩筏基础结构性能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不同桩间距的桩筏基础系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设置不同的桩间距可调配群桩基础中桩与筏板的分担作用,调整桩筏基础的受力性能。常规桩距桩筏基础以桩为承载主体,地基土的荷载分担次之;当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后,桩较早进入塑性支承状态,地基土分担荷载能力增强,桩与筏板荷载分担的主次作用发生转换,筏板逐渐转换为基础的承载主体。随着桩间距增大,筏板内力分布由整体弯曲过渡到以局部弯曲为主。桩筏基础桩顶荷载分布规律受桩间距的影响,随着桩间距增大,桩顶荷载由角桩最大逐渐转化为中间桩最大。建议桩筏基础设计方法应考虑桩间距设置对筏板与桩土体系相对刚度、筏板内力和桩顶荷载不均匀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灌注桩中混含硫酸盐的时变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盐环境下,为模拟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时混入的硫酸盐在桩中的时变分布行为,基于Fick第二定律并结合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应用分离变量法,建立硫酸盐在桩中的时变分布模型。通过算例将本文解与传统解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了硫酸盐扩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传统解用于分析混凝土灌注桩桩中硫酸盐扩散有局限性,而本文解相对于传统解具有一定的优势。混凝土灌注桩半径越小,应用传统解分析灌注桩中硫酸盐时变分布误差较大,同时,误差随时间增大。硫酸盐在混凝土灌注桩中的时变分布呈沙漏形,沿半径方向x=0处和桩表面处扩散行为明显,在x=0处附近区域,初始第一年扩散速率较快,在后续的50a内扩散速率显著减小,但每10a的平均速率基本相同。扩散系数和初始浓度梯度对硫酸盐在混凝土灌注桩中的时变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门架式抗滑桩的结构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进行了门架式抗滑桩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门架式抗滑桩结构模型试验。通过在桩身内部贴置应变片以及桩身的关键位置处放置千分表,来测量在推力荷载施加过程中,门架式抗滑桩的桩身应力变化特点及关键位置点的位移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门架式抗滑桩桩前、后排桩桩顶位移大于滑动面处位移,后排桩桩身位移大于前排桩桩身位移;前、后排桩桩身内力均呈现明显的"s"型分布,桩顶应力不为零,其数值随着推力荷载的增大的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Poulos桩顶受荷的弹性理论解,对O-cell试桩法在桩端受荷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桩身位移的弹性理论公式进行推导。通过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给出O-cell法试桩条件下桩侧摩阻力和位移沿桩身的分布,并对桩的长径比和桩土刚度比对侧阻与位移沿桩身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性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楼层施工中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桩顶沉降、桩身应力和桩端阻的同步观测。提供了该型桩新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其在工作状态下的承载性状,包括桩顶沉降,桩端阻和桩侧阻分配与发挥。嵌岩深度和扩大头对桩侧阻和端阻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管桩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管桩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内力反应的主要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管桩结构体系的加速度峰值反应在高度上呈“K”型分布,位移反应沿高度呈“S”型分布,在桩身距离桩顶5~6倍桩径处弯矩最大.本试验为管桩的抗震研究提供了试验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速列车通过小跨度桥梁时列车活载对桥桩的影响分析来获得动力加载参数,进而对位于软粘土地层中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轴向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动力试验,测试和研究了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桩的动位移幅值、桩顶沉降、桩身轴力、桩侧动摩阻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等参数的发挥和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列车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灌注桩的桩身轴力发生了局部调整,砂性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具有增强效应,淤泥质粘性土的桩侧摩阻力具有退化效应;列车循环荷载对软土地区单桩的承载能力和桩基的工后沉降影响甚微,但会使单桩竖向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粗粒土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真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河海大学最新研制成功的真三轴仪,对粗粒土进行不同主应力方向上的单向加荷试验。结果表明,在σ1、σ2、σ3方向上单向加荷时,加荷向变形都为压缩,而侧向变形较为复杂。当在σ1或者σ2方向上单向加荷时,σ3方向上都是发生膨胀,而另一个侧向(即σ2或σ1方向上)没有明显变形;当在σ3方向上单向加荷时,两个侧向(即σ1、σ2方向上)都几乎没有变形。分析认为:剪切作用增强即应力状态接近破坏面,会发生侧向膨胀;反之,剪切作用减弱,则无侧向膨胀产生或侧向膨胀较小。对σ3方向单向加荷的情况研究表明,该应力路径下,p、q、b这3个量的变化都是使试样的应力状态远离破坏面,剪切作用减弱,因此侧向膨胀很小或没有。所试验的粗粒土在一般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性质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可视化模型试验及离散元数值仿真方法,对竖向受荷现浇混凝土大直径薄壁管桩(简称PCC桩)桩土传力特性、位移场发展规律及破坏性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CC桩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桩外侧摩阻力高于内侧摩阻力,内侧摩阻力发展滞后于外侧摩阻力,桩外侧摩阻力在桩身上段发挥较充分,内侧摩阻力在桩身下段发挥较充分,桩内侧摩阻力及端阻力控制PCC桩后期承载力;桩外侧土体以斜向下的剪切变形为主,其影响范围约为2D;内侧以竖向压缩变形为主,加载初期与桩同步变形,加载后期桩内侧下部土体与桩之间相对位移明显大于桩内侧上部土体;桩端土体可分为圆锥形竖向压缩区及侧向变形区,其在深度方向的影响范围达到4D,桩端土变形模式在平面上呈扇形;接触力链的分布与侧阻力沿桩长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而桩端土孔隙率的变化则从细观角度反映侧阻先于端阻发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确PCC桩与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