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露天煤矿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表土复垦阶段生物多样性恢复对复垦中关键技术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地貌重塑阶段,生物多样性分布随坡度、坡向、坡位等因子有显著差异;土壤重构阶段,重构工艺、土壤种子库、表土存放方式、复垦年限及施肥等对矿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同的影响;植被重建阶段会随即带来野生物种、大型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进而丰富矿区生物多样性。该研究可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煤矿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为加速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复垦生态系统稳定性,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平朔露天煤矿为例,总结现有土地复垦经验,根据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本方法,尝试从矿区生境再造和景观格局优化两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再造与景观格局优化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优化排土场平台、边坡形态,提倡建立仿自然地貌;采用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植被重建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环节,并为其他生态因子恢复提供生境;建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露天煤矿复垦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煤矿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为加速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复垦生态系统稳定性,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平朔露天煤矿为例,总结现有土地复垦经验,并根据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本方法,尝试从矿区生境再造和景观格局优化两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再造与景观格局优化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对排土场平台、边坡形态进行优化,提倡建立仿自然地貌;采用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植被重建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他生态因子恢复提供生境;优化功能冲突的矿区景观,并建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露天煤矿采-剥-运-排-覆等开采环节会对矿区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而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恢复矿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相关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可为科学有效进行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国内尚无针对露天煤矿开采-损毁-复垦特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本文在整合现有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技术导则中应明确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层次、调查阶段、调查范围、调查频率、调查单元等基本调查原则,以及不同层次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编制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推动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而建设绿色矿山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露天煤矿采-剥-运-排-覆等开采环节会对矿区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而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恢复矿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相关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可为科学有效进行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国内尚无针对露天煤矿开采-损毁-复垦特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本文在整合现有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技术导则中应明确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层次、调查阶段、调查范围、调查频率、调查单元等基本调查原则,以及不同层次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编制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推动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而建设绿色矿山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原露天煤矿区不同复垦模式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露天煤矿地处水土资源匮乏的干旱西部生态脆弱区,实现有限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所在。以内蒙古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矿区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对不同复垦模式排土场平台和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在草原露天煤矿复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散状的表土存放方式能更好地保持表土的质量和特性,“覆表土+草帘+打网格+施化肥”的排土场平台复垦模式和“覆表土+覆草帘+草方格”的排土场边坡复垦模式下表层土壤质量和植被恢复效果最佳,但仍然低于原地貌水平。研究成果可为草原露天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德典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技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中国的平朔矿区和德国的维佐夫矿区为代表,系统对比研究了两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等复垦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发现,中国较德国在露天煤矿采复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德国采用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采复一体化工艺,注重矿区复垦规划中区域空间协调性,从低碳发展理念引导复垦工程,开展了复垦前后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工作,重视复垦后期的土地管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认为,中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的区域协调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复垦技术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复垦的后期管护,保障矿区经济、社会、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技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周边土壤盐渍化和草场退化,是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以内蒙古胜利东二号露天矿排土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对矿区采取的复垦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草原露天矿土地复垦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表土不足、水资源短缺、适宜物种少3种。②矿区可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表土剥覆、草帘固土防沙,生物措施有施用有机肥及合理配置草、灌、乔比例。研究结果可作为同类型草原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美草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技术对比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露天煤矿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草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已成为焦点。以美国的北安特洛浦/罗切尔矿区和中国内蒙古某露天煤矿为代表,系统对比两国草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发现,中国较美国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比较注重近似原始地形的地貌重塑、本土植物的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后期的监测管护。研究认为,中国在草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过程中应该注重地貌重塑的区域协调性、提倡本土植物的利用和种植、减少抚育管理工作量、强化土地复垦后期监管,以保障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露天煤矿表土替代材料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过程中缺乏表土资源的问题,急需研究出适应不同矿区的表土替代材料,本文梳理国内外表土替代材料研究文献,得到表土替代材料定义:从矿区土地复垦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非表土资源的理化性质,合理配比,综合利用,使之成为适合植物生长的新型土壤环境。国外对表土替代材料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不管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不错成果;我国对表土替代材料的研究,经历了客土方法、土壤性状改良技术以及新型表土替代材料研制技术,在表土替代材料的筛选、配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研究范围和野外推广存在缺陷。总体来说,随着露天煤矿的进一步开采,土地复垦任务进一步加重,而表土替代材料的使用将是露天煤矿开采区解决表土缺乏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理解复垦年限和植被模式对煤矿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对评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极为重要。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系数法和经验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和隶属度,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分析复垦年限和复垦植被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天矿的开采对表土的破坏十分严重;随着人为复垦措施的实施,土壤质量逐渐恢复,复垦区的土壤综合质量甚至可以超过原地貌;但土壤质量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复垦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恢复土壤质量,且复垦时长是其恢复的重要保障。油松纯林是该研究区较优的单一植被复垦模式,刺槐×榆树混交模式复垦更适合在研究区内推广使用。研究结果将为露天煤矿区复垦和绿色矿山建设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在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对矿区工程复垦后土地生物复垦中的土壤改良、植被品种的筛选和植被工艺等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复垦区的土壤性质,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了恰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并有选择地种植了合适的物种,快速地恢复了矿区植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矿区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矿区生态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复垦。而土地复垦中表土的来源与性质将决定复垦土地的生产力和复垦的经济效益。对此,通过对土地复垦工艺效果分析,表明泥浆泵挖深垫浅复垦工艺不适宜在耕地恢复中应用,目前拖式铲运机挖深垫浅工艺比较理想。同时,提出“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等生态复垦表土剥离工艺,以及生态预复垦的表土剥离工艺。  相似文献   

16.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理化特性及改良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地和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大面积的废弃排土场,如果不进行生态恢复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排土场土壤改良及其生态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理化特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排土场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异性,并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豆科类植物与施入食用菌废料在土地复垦土壤改良中能增加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17.
土地复垦对于矿区植被恢复至关重要,重构土壤能够有效解决表土资源稀缺问题。针对某矿区排土场存在的土壤贫瘠及大量矸石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难题,通过将煤矸石生态骨料与表层土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制备5种重构土壤,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煤矸石生态骨料占比对各指标的影响,并基于熵权-VIKOR评价法筛选出最优配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矸石生态骨料占比的提高,不同配比的重构土壤pH逐渐降低并接近于中性;煤矸石生态骨料占比对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显著,对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且随着煤矸石生态骨料占比的提高,不同配比的重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煤矸石生态骨料+70%表层土为最优配比。研究成果可为解决矿区排土场土壤贫瘠、表层土稀缺、土地复垦难开展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现状,介绍了复垦土壤的侵蚀控制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利播种与覆盖技术,人造“表土”技术,矿山固体废充物复垦中的高效生物技术,尾矿多层覆盖技术等土地复垦技术的新进展;提出了当前及今后4个重要研究领域:酸性矿山废弃物污染预防技术,边坡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土壤重构与培肥技术,复垦地貌恢复与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9.
露天矿剥离与土地复垦一体化作业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才庆祥  高更君  尚涛 《煤炭学报》2002,27(3):276-280
综合运用露天采矿学、土地复垦知识及数学规划优化方法,着重研究了露天煤矿表土层剥离与土地复垦一体化作业方法及相关参数,并针对露天煤矿一般都有多个采掘点和多个卸载点的特点,采用线性规划对表土 资源的流量和流向进行优化控制。以霍林河南露天矿为实例,在表土剥离与土地复垦工艺间的合理配合及其参数设计、表土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研究内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及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提供依据,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等。并对其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生产期对露天采场、矿山道路可剥离表土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在露天采场、工业场地外围设立崩塌、滑坡警示牌,露天采场上游开挖截水沟;在表土场下游设置浆砌石挡土(渣)墙,上游设置排水渠,外围设立滑坡、泥石流警示牌。结束后,在露天采场台阶外侧修筑了浆砌石挡土墙,进行场地平整,植被重建工程;基底平台外侧修筑了浆砌石挡土墙,土壤回覆,植被重建工程;对表土场、工业场地进行了砌体拆除、边坡修整、土壤回覆、植被重建工程;对矿山道路进行了植被重建工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