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民屯凹陷西部沙河街组已知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该区沙四段发育有安福屯、平安堡等多个生油洼陷,其南北与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源储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展布、油气输导系统、优质储层展布等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烃源岩分布,晚期走滑活动主导东部油气成藏,温压系统控制油气纵向运移,同时优质储层控制油气藏富集.结合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KL10-11复式油气聚集区、东部走滑带是下阶段勘探的主要区域,莱...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同生断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辽河西部凹陷鸳鸯沟断裂为例,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鸳鸯沟断裂古断距,反演其活动历史,同时对比区域地质资料,提出了鸳鸯沟断裂在凹陷东部边缘郯庐断裂所诱导的右旋走滑构造系统影响下,具有右旋张扭的特征,沿其走向由西向东逐渐破裂、分段扩展:西段和中段最先发育于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断裂在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为相对静止,东段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新生发育,断裂各段在馆陶组以来连结为一条统一的大断裂.研究结果表明,鸳鸯沟断裂分段生长的古调节带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1)古调节带为物源进入凹陷区的优势入口,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储集砂体;2)古调节带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断层、岩性及复合型油气圈闭;3)古调节带使得断裂下降盘发育横向背斜构造为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产生变化及复杂边界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分析复杂构造变形及所形成构造的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本文以黄金带油田为例,利用新处理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分析应力场演化,并探讨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认为本区沙三期存在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构造作用;东营期为走滑构造变形体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表现为北东向右旋走滑、东西向挤压和南北向伸展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二界沟断层作为构造带边界对局部应力场的方向造成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的应力条件下,伸展构造、走滑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在本区均有发育,并存在特殊的构造现象:断层与褶皱枢纽的走向出现规律性渐变、走滑断层平直段存在"海豚效应"现象.结合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以及构造带边界的影响,构造变形叠加和复杂的先存构造条件是产生复杂构造现象的原因.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在时间上相契合,对油气成藏与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油气成藏过程及形成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且经历了世界罕见抬升的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为例,采用生烃模拟、原油组分、包裹体等实验方法和断裂内部结构地质物探一体化的研究手段,在生、运、聚静态要素研究基础上,针对油气成藏形成机制和模式展开理论研究.通过实验结果解析,厘定烃源岩的生排烃及油气充注过程,利用野外、测井、地震综合判识,构建了"构造多期推覆叠加,断层纵向接力输导,油气垂向蒸发分馏,油藏晚期多层聚集"新模式,认为咸化湖盆烃源岩特有的持续生烃、喜山构造运动改造下多期油气充注、深浅断裂接力式输导及晚期蒸发分馏共同保障了晚期高丰度油气藏的形成,突破了新构造发育区"早期成藏、晚期调整、次生为主"难以形成大油气田的传统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英东构造带原油来自扎哈泉和茫崖两大生烃凹陷,这些凹陷的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有机质,在R_o达到0.4%出现生烃峰值,而干酪根在R_o达到1.0%时又形成新的生烃高峰,同时在低熟(R_o为0.6%)直至过熟阶段持续生气,这种持续生烃成为晚期构造带油气藏形成的基础;2)英东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大约为15~23 Ma和3~5 Ma,同时同一含油气单元浅部油层中原油具有较高的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和较低的甲苯/正庚烷比值,深部则刚好相反,证实存在蒸发分馏作用,二者共同成为晚期构造带油气藏形成的前提;3)英东发育深浅叠置的构造样式,深浅断裂空间组合实现了源圈的有效配置,且浅层滑脱断裂带内部发育诱导裂缝带,利于油气运移,成为晚期构造油气成藏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源岩条件、排烃动力条件、油源断裂、储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成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是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首要控制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范围及规模;(2)对于泉四段而言,在成熟烃源岩内青一段的超压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3)对于青山口组而言,油源断裂是基础,青二+三段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4)安达凹陷整体相对较低的成熟度(大部分地区R0<0.9%)及相对较薄的烃源岩(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厚度小于80 m)造成的生烃潜力不足可能制约了姚家组的成藏.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环邵伯次凹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划分邵伯次凹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有利油气储集砂体,结合烃源岩、盖层、运移等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的分析,最终依据有效储集砂体发育特征及其构造位置,提出3种油气成藏模式:1)分流河道砂体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的联盟庄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2)浊积砂体型凹陷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中部深凹带的邵伯外围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透镜状浊积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形成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3)分流河道砂体型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的真武、黄珏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扇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以成藏模式为指导,新落实联盟庄L11-1井地质储量27×104 t、邵伯外围S16-2,S16-3井地质储量60×104 t、黄珏H27-4井E2d2-21层日油8.3t/d,为有效地进行可持续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青东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勘探潜力及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利用区内录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大量基础资料,对该区的油藏特征、分布规律及控藏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青东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类油藏为主。研究区具有近源成藏优势,油源供应充足,烃源岩控制油气纵向分布,断层附近的构造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储层物性条件控制油藏产能。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潜山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以黄骅坳陷为例,对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源储发育特征及其配置关系控制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其成藏特征差异。综合考虑潜山形成机理、圈闭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潜山油气藏可划分为断块-地貌型、断块-断鼻型、背斜型和断块-背斜型等4种类型,且以断块-断鼻型最为发育。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潜山油气藏在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来源、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断块-地貌型油气藏普遍缺失石炭-二叠系,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δ~(13)C_(饱和烃)小于-27‰、δ~(13)C_(芳烃)小于-27.5‰,天然气δ~(13)C_2大于-26.0‰、仅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侧接—古近系供烃—晚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断块-断鼻型油气在中、古生界均有分布且混源特征明显,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分离—双源供烃—二期充注—多层系差异富集";背斜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碳同位素大于-28‰、天然气δ~(13)C_2普遍大于-26.0‰,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叠置—煤系供烃—二期成藏—古生界富集";断块-背斜型则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富油、下古生界富气,原油碳同位素小于-30‰、仅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天然气δ~(13)C_2普遍大于-26.0‰、存在二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为"源储叠置—侧接复合—双源供烃—二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盆地构造演化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类型,进而导致烃源岩展布及源储配置关系的差异,多套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来源与分布差异,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的多期次性控制油气成藏期次差异,源储配置控制了油气富集层系,储层发育差异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青东凹陷构造、地层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凹陷的成藏条件,认为受沂沭断裂带活动和东营运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形成东断西超、洼垒相间的构造格局.青东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为Ⅰ-Ⅱ1干酪根且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古近系沙河街组表现为砂泥频繁间互的特征,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由于青东凹陷构造分割性很强,主要断层晚期活动弱,生、排烃期均较晚,油气以侧向近距离运移为主,临近深洼陷与断层伴生的圈闭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湘东一赣西地区是郯庐断裂南延的重要部位.中生代以来, NNE向走滑构造主要由T3~J会聚走滑和K~E离散走滑构造叠加而成,并直接控制了该区构造样式及资源特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湘东一赣西NNE向走滑构造的若干研究进展.基于野外构造和模拟实验研究、以及湘东一赣西西段与郯庐断裂沂沭段变形特征对比,提出湘东一赣西更为复杂的平移构造型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湘东-赣西地区是郯庐断裂南延的重要部位,中生代以来,NNE向走滑构造主要由T3-J会聚走滑和K-E离散和走滑构造叠加而成,并直接控制了该区构造样式及资源特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湘东-赣西NNE向走滑构造的若干研究进展,基于野外构造和模型实验研究,以及湘东-赣西西段与郯庐断裂沂沭段变形特征对比,提出湘东-赣西更为复杂的平移构造形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聚集成藏.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和生长地层分析,厘定了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是上新世库车期和第四纪.利用PRA软件对阳霞凹陷阳1井和人工1井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上新世库车期至今,阳霞凹陷三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部分烃源岩分别处于生湿气-干气阶段和生凝析气阶段,与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周口拗陷石炭—二叠系分布、烃源岩特征、生烃史、生储盖组合类型、储集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及充 注史、圈闭类型及其形成演化以及典型油气藏剖析等综合研究,评价了该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及其成藏条 件。结果表明:煤是石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生烃潜力高;印支期和喜山期是石 炭—二叠系最主要的生烃期;石炭—二叠系油气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其中, 下生上储型是最重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二叠系油气发育有砂岩输导层、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系统3 种输导体系;石炭—二叠系油气主要有印支和喜山两期油气运聚及充注事件;区内发育多种复合构造圈闭、下古 生界风化壳岩溶地貌圈闭及上古生界地层—岩性圈闭;喜山期晚期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最主要油气生成和运聚 期,并且圈闭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良好;南12井油藏是区内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总之,该 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成藏条件有利,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复式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和多物源等条件,中央隆起带西端勘探难度较大。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临区地质分层,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质研究,详细分析了谈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构造面貌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表明,该区发育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及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油藏纵向上从沙三段-沙一段都有分布,平面上由南向北油气藏的层位依次抬高,全区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藏。并指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在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疏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 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 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亚段,但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能否成为有效油气供给源岩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上、中、下三个亚段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沙三上、中、下三套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均为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排烃门限深度分别为2 500 m,2 650 m和2 600 m.三套烃源岩的总排烃量和总资源量分别为58.41×108 t和25.12×108 t,其中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量和资源量均占总数77%以上,而沙三中亚段占16%,沙三上亚段则仅为7%.综合分析认为,沙三下亚段为岩性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之一,沙三中亚段对岩性油藏成藏贡献不大,为非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