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青霉素种子罐工艺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产黄青霉菌突变株Penicillium chrysogenum 8621为实验菌种,优化种子罐培养工艺条件.结果 获得了种子罐培养的最佳控制条件与最适移种时机.结论 使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该菌株发酵生产青霉素的最终发酵效价提高了5%.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林可霉素工业生产发酵效价,该研究对林可霉素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林可霉素最佳发酵条件为二级种子罐发酵培养基中淀粉和黄豆饼粉添加量分别为0.97%和1.43%、延长二级种子移种菌龄至48 h及四级发酵罐基础料计料体积为8 m3。在此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林可霉素发酵四级放罐效价高达7 505 U/mL,比原始工艺四级放罐效价提高了16%。初步优化了林可霉素工业生产发酵工艺,提高了林可霉素发酵效能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糖化酶二级培养脉冲滴加发酵生产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糖化酶二级培养脉冲滴加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经过生产实践确定其适宜工艺条件为:二级培养和脉冲滴加发酵的温度均为(34±1)℃,pH值均为(4.8±0.1).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及发酵罐的DE值为:一级不作要求、二级30~50、发酵(15±1);通风量为:一级≥50 m3/h、二级500 m3/h、发酵罐1800 m3/h;罐内压力控制为:一级0.07 MPa、二级0.06 MPa、发酵罐0.05 MPa;酶活力为:一级不检测、二级≥12000 U/mL、发酵≥40000 U/mL.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青霉素发酵罐的接种工艺,提高青霉素生产水平。方法采用不同接种量、不同接种方式的对照实验和正交化实验,改进接种工艺和与之匹配的发酵前期工艺。结果采用两种种源混合接入,总接种量为30%,其中种罐种子液的接种量为20%,发酵至60h的前期发酵液的接种量为10%。结论接种工艺改进后,发酵指数提高10.8%,提炼收率提高0.4%,发酵提炼的生产指数提高11.2%。  相似文献   

5.
结冷胶工业发酵过程中种子扩大培养的条件研究和分析。选择含盐少,能提供适量氨基酸态氮和其它生长因子的有机氮源,通过控制初始培养的pH值和氨基氮,培养一级种子;接入二级扩大培养罐后,控制种子的合适种龄,以达到周期短、高转化率的发酵醪。工业种子的扩大培养过程中pH、氨基氮、种龄的控制对种子质量有直接影响。结冷胶种子的扩大培养,需要通过多次的实验和工艺的探索,寻找适合该结冷胶种子控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双种子罐连续发酵工艺的试验,提高了连续发酵的生产能力,投资小,见效快。把1~#、2~#罐并联作为种子培养罐,流加酵母预制蜜,2~#、3~#罐作为主发酵罐流加发酵预制蜜,原设备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7.
酶解糖异养培养微藻发酵条件的优化及生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酶解糖取代葡萄糖作为碳源,应用流加工艺和发酵条件(起始pH、温度、溶氧)优化,在7L机械搅拌发酵罐异养培养微藻,与葡萄糖作为碳源工艺相比,微藻生物量达到49.8 g/L,提高了13.7 g/L;在优化发酵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4 000 L机械搅拌发酵罐放大生产试验,连续3罐批,微藻平均生物量达到46.8 g/L。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丛毛红曲霉工程菌TI-25 高产莫纳可林K(monacolin K,MK)的发酵工艺,以菌株TI-25 作为研究对象,以MK 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固态发酵方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探究丛毛红曲霉工程菌TI-25 高产MK 的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发酵瓶装米量、初始加水量和发酵变温时间均会显著影响发酵产物的MK 产量,而发酵时间、种子液培养基初始pH 值和种子液接种量对发酵产物的MK 产量的影响较小。因此,选取发酵瓶装米量、初始加水量、发酵变温时间3 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菌株TI-25 固态发酵产MK 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瓶装米量20 g/350 mL,初始加水量32.38 mL,30 ℃培养3 d 后,变温为28 ℃继续培养12 d,种子液接种量10%,种子液培养基初始pH4.5,在此条件下发酵培养,发酵产物红曲米中的MK 产量高达635.12 mg/kg。  相似文献   

9.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产纤维素酶液态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ZU03产纤维素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最优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4.5,C/N8∶1,纸浆浓度30g/L,培养温度28℃,接种量10%(v/v),摇床转速150r/min,培养时间4d。在此优化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液中的纤维素酶FPA活力达11.67IU/mL,比初始发酵条件下酶活力提高近3倍。同样在此优化条件下还进行了5m3罐的中试,FPA活力达8.62Iu/mL。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巴西虫草深层液体发酵胞内多糖的产量,本研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接种量、培养时间、装液量和种子培养时间这四个因素对巴西虫草胞内多糖发酵的影响;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并使用DPS软件进行了条件寻优,确定了巴西虫草胞内多糖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无失拟因素存在。最优发酵工艺为接种量14%、培养时间84h、装液量45m L、种子培养时间60h,在此条件下虫草多糖的产量为7.50mg/m L,较优化前提高了12.4%。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三次验证实验,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符合,说明了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该方法可用于巴西虫草胞内多糖深层液体发酵的工艺参数优化,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e karyotype of Penicillium nalgiovense was determined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compared to the karyotype of P. chrysogenum. Both species have four chromosomes, but they differ in the size of the chromosomes and in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genome. The sizes of the P. nalgiovense chromosomes as determined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re: 9.1 Mb, 7.9 Mb, 5.4 Mb and 4.1 Mb which gives in summary a genome size of 26.5 Mb. This compares to 34.1 Mb for P. chrysogenum. The penicillin gene cluster was located by Southern hybridization on chromosome IV, the smallest chromosome of P. nalgiovense compared to chromosome 1, the largest chromosome of P. chrysogenum.  相似文献   

12.
将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PcMan26A)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经高密度发酵,发酵液酶活力达25 200 U/mL。该酶属于GH26家族,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BS 513.88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同源性最高(67.8%),是一个新型β-甘露聚糖酶。PcMan26A的最适催化条件为pH 6.0和50?℃,在pH?4.0~8.0和45?℃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酶对魔芋粉具有最高的比活力,为3?581.0?U/mg。进一步利用该酶水解魔芋粉得到魔芋甘露寡糖,产品得率为86.2%;经分析,其主要组分为聚合度大于4的甘露寡糖。该β-甘露聚糖酶适用于生产魔芋甘露寡糖,为魔芋甘露寡糖的酶法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拓展纤维素降解菌资源,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作初筛培养基,从浓香型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中分离得到18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进行纯培养。形态学、生理生化和系统发育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H01、XH04、XH05、XH18为Bacillus cereus,菌株XH34为Bacillus circulans,菌株SW01、SW05为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SW02为Bacillus endophyticus,菌株SW03、SW04为Bacillus simplex,菌株SW09、SW13为Bacillus bataviensis。菌株ZL08为Penicillium camemberti,菌株ZL13为Aspergillus fumigatus,菌株ZL04和ZL25为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株ZL15和ZL17为Alternaria tenuissima。利用二硝基水杨酸法对菌株发酵液纤维素酶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W02的产酶活性较高,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153.36 U/mL,β-葡萄糖苷酶活为126.00 U/mL,微晶纤维素酶活为17.64 U/mL,滤纸酶活为30.48 U/mL。  相似文献   

14.
魏珺  李丕武  王瑞明 《中国酿造》2012,31(5):104-107
以乳糖为唯一碳源,X-gal为显色剂,从变质的牛奶中筛选获得一株低聚半乳糖的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8S 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成为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rns).通过正交试验,对菌株生产低聚半乳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pH值、温度、乳糖浓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该菌株全细胞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生成低聚半乳糖的影响,最优化反应的转糖基产物经TLC、HPLC分析,确定该菌株具有生产低聚半乳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蓝莓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表面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莓果实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严重影响了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以"蓝丰"蓝莓果实为试材,通过对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果实表面病原菌的分离与筛选,明确蓝莓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的种类。采用传统混菌法对表面病原真菌进行培养和纯化,经形态学观察分析,初步确定蓝莓表面病原真菌种类,并进行返接试验再确定。最终采用真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对所分离的蓝莓病原真菌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后比对分析确定蓝莓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的表面病原真菌为青霉、产黄青霉和链格孢霉。分别确定各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其中青霉、产黄青霉和链格孢霉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6~28℃和26℃。本研究结果为蓝莓果实贮藏保鲜过程中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性能优良的益生菌生产菌株,通过乳酸菌的溶钙圈筛选,耐酸、耐胆盐检测及体外抗氧化和分解胆固醇能力测试进行了菌株的选育;对筛选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从牛奶储罐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各项性能优良的菌株,编号为SX68,经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 g/L,牛肉膏10 g/L,酵母提取物5 g/L,磷酸氢二钾3 g/L,柠檬酸氢二胺4 g/L,乙酸钠5 g/L,葡萄糖30 g/L,吐温-80 1 mL/L,MgSO4·7H2O 0.58 g/L,MnSO4·4H2O 0.25 g/L,pH 6.4;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 6.5,发酵温度35 ℃,接种量20 mL/L,溶氧量<100 mL/L,搅拌转速50 r/min,罐压0.03 MPa。在此优化条件下,菌株SX68最高发酵生物量(OD600 nm值)为15.68,活菌数为9.6×1012 CFU/mL,可为其用于益生菌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分离自山西老陈醋大曲中高产糖化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制成麸曲与大曲共发酵,采用混料回归设计确定最佳原料配比并检测食醋质量。结果表明,以菌株AS3.4309(M0)为对照菌株,筛选出产黄青霉(M4)和扣囊复膜孢酵母(M8),大曲与麸曲的最佳总添加量为主料的40%,其中大曲25.10%,M8麸曲6.81%,M4麸曲8.09%,安琪酵母0.06%,料水比1∶3(g∶mL),此时酒精度为11.2%vol。制成麸曲与大曲共发酵后酒精度显著高于菌株M0(P<0.05),与大曲单独发酵相比,麸曲M4+M8+大曲共酵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了31.81%,减少大曲用量37.25%,且食醋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5L发酵罐中,采用高产壳聚糖酶菌株Penicillium sp.ZD-Z1,经半连续发酵和超滤耦合制备不同分子质量壳低聚糖。考察了稀释率、壳聚糖浓度、发酵时间对菌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理想条件为:当稀释率为0.15h-1,流加壳聚糖浓度为3%的培养基,发酵96h后,壳低聚糖产量提高了5倍。采用不同截留分子质量(MWCO)超滤膜分离不同分子质量的壳低聚糖。通过喷雾干燥获得高纯度壳低聚糖样品。  相似文献   

19.
产乙醇杆菌YUAN-3是一种具有良好自凝集特性的高效产氢菌株,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其发酵性能,有利推进利用该菌株发酵产氢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发酵罐静态试验的手段,从接种时间、接种浓度、培养基初始pH值等方面优化了YUAN-3厌氧发酵的条件。结果表明,在种子活化3天后进行接种发酵的效果良好;在5L的发酵罐中,YUAN-3的最优接种浓度是6%;而且,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6.40时,该厌氧发酵体系的氢气产量最高。因此得出结论,接种时间、接种浓度、培养基初始pH值等对于YUAN-3发酵的氢气产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多糖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大豆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黄青霉和黑曲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pH6的条件下大豆多糖抑菌活性最强;大豆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和产黄青霉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8.0、6.0、1.0mg/mL和1.0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