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
建筑·文化·自然──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安阳市建筑设计院牛彦军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象奔腾的黄河源源流长,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仿佛就是镶嵌在这条长河中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它无论何时何地都赤裸裸地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及审美观念。“宇...  相似文献   

3.
穿越历史的隧道——寻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炤 《城市开发》2002,(8):61-63
建筑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形式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牲,并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也包含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因而,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寓传统于现代,以现代手法发扬传统精神。”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建筑发展的必然。传统建筑的精髓不只是诸如檐口、角楼、坡顶等风格要素,也不只是四合院、斗拱、飞檐等表面形式……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侯幼彬 《华中建筑》2004,22(5):19-19
在世界建筑之林中,中国建筑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世界六支古老的、原生的建筑体系之一,而且是原生建筑中唯一的一支在本土不间断地、完整地走完古代的全过程。清王朝终止后,传统乡土建筑仍然是近代中国广大村镇的主要建筑方式,它以“活化石”的姿态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显现出超长的持久力。它是达到高度成熟的古代建筑体系,曾经跻身世界建筑的先进行列;它也是在近代沦为弱势文化的建筑体系,经历过来自西方的强势建筑文化的激烈碰撞。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建筑正迎来吴良镛院士所说的“城市黄金时代”,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市场最热门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5.
牛彦 《华中建筑》1996,14(1):12-12
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牛彦军我国的文化传统就像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仿佛就像镶嵌在这条长河中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它无论何时何地都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及审美观念。“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中...  相似文献   

6.
探寻传统建筑的象征性--以"三孔"的象征文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众所周知,象征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特色。该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实例——“三孔”建筑群的调研和分析,总结了“三孔”建筑中的象征文化,进步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象征文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风水(又称“堪舆”)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尊崇或斥责,褒贬不一;作为东方古老的民俗建筑文化的神秘学说,不要苛求它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应批判的吸取其合理部分,为我所用。作为民族传统的建筑选址与环境审美模式已构成了多种。理图像为人们所崇拜,它又是民俗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审美心理共鸣仪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为人类生息其间的空间场所,它不但作为物质产品记录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复写着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正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所说:“含义最完满的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建筑所满足的是如此多样的各种需要,因此,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建筑忠实地扮演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角色,使人们可以从宏观整体上感受到远古的回响或时代的脉冲:它使人们在科学理性的自豪与艺术体验的沉醉之中不失历史的反思。因此,随着文化讨论的兴起,如何看待建筑的“民族形式”和“国际式”风格?如何继承建筑的民族传统?……这类问题便成为建筑界的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笔者认为:与其抽象地谈论不  相似文献   

11.
王铎 《华中建筑》1992,10(4):10-11
要创造民族的时代建筑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要认真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百花齐放”以繁荣我国的建筑创作。中国的时代建筑要积极发展地方建筑流派,体现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神韵。  相似文献   

12.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铎  王诗鸿 《建筑》1997,(4):24-25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其急切的心态更似于“文革”时期的“物极必反”。但是反映在建筑领域的回归思想,更多地表现是在传统建筑形式上作文章。我们已经有如下这些实践和经验:1、纯粹式的传统。宗教庙坛的复原建筑或近于复原的博览建筑、旅游建筑。如西安的青龙寺、连云港云台山的佛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金山寺等。原来的基址、地道的法式、纯粹的复古,这是用古典语汇、古典章法写成的古典文章,它为现代社会传递纯粹的古代文化信息。2、躯壳式的传统。如果我们不带偏见,把一些影视城的复古建筑也归属于这一时期的回归建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各阶段建筑文化要义(之二)──传统建筑文化陈凯峰人们常将某些建筑称Z为乐方建筑前西方建机、中国建筑部日本建筑等,这都主要是指其合自传统b期的建筑或冥有传统建筑文化蕴含的建筑,景“传统”这特殊的发展的期结合种建筑用未了五彩斑调的花冠,令人眼花乱,故...  相似文献   

15.
该文首先对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作了阐述,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于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以及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文章在阐明“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时特别指出:中国的城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繁出版有所评价--应视为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它必将对中国建筑研究以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伦理学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礼平  应四爱 《华中建筑》2006,24(11):82-84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书院建筑,在唐朝已经开始形成.该文通过对书院园林的分析.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书院园林空间所体现出采的“礼乐相成、情理并重、天人争一、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窑洞建筑的特色的分析,指出了它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与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粹。窑洞建筑的构筑形态蕴涵着许多值得注意的机制,它涉及到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筑文化处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之中。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汇合、冲突与交融。传统的建筑创作理念及审美标准受到新的“大文化”社会环境的冲击。进行建筑文化比较学方法论研究将强化不同建筑文化的互补性,促进不同建筑文化沿着时代的方向和自身的理性不断地实现创新。采用纵比、横比、肯定和否定、同异交比的方法可揭示建筑文化发展的规律,升华凝结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母体是进行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的前提,因此决定了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要以它们的民族特质为坐标。  相似文献   

19.
浙江传统建筑的"水"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传统文化特色之一的“水文化”作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水文化”对浙江传统建筑的影响,并对此影响下的浙江传统建筑符号与特征做了详尽的阐述和归纳,为浙江建筑文化的后续研究做些探索与铺垫。  相似文献   

20.
依据建筑设计工程实例 ,就“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富有个性魅力的建筑形象”等方面作了详尽的叙述 ,而且在“富有个性魅力的建筑形象”的表述中 ,就如何“准确把握建筑的性质” ,“重视环境、文化、氛围的利用” ,“以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科技为创作源泉”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