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温度应力是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温度降低沥青加铺层变形受阻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或裂缝处沥青加铺层会因温度应力集中而产生反射裂缝.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沥青加铺层的温度应力与降温幅度、加铺层厚度、土工合成材料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较低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应力是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温度降低沥青加铺层变形受阻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或裂缝处沥青加铺层会因温度应力集中而产生反射裂缝.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沥青加铺层的温度应力与降温幅度、加铺层厚度、土工合成材料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较低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疲劳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抗反射裂缝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MTS材料试验系统,进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弯拉型和剪切型反射裂缝的疲劳试验,评价了5种沥青加铺层结构抵抗反射裂缝的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弯拉型疲劳试验和剪切型疲劳试验,普通沥青混凝土下面铺设STRATA应力吸收层、玻璃纤维格栅2种结构都具有良好的抗反射裂缝的能力,而在水泥混凝土面板上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类结构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种内力传递能力大、局部荷载扩散快的新型抗裂夹层系统——双绞合钢丝加筋网夹层系统,以疲劳破坏理论、断裂力学及弹性层状理论为基础,研究双绞合钢丝加筋网应用于沥青加铺层对抵抗荷载型反射裂缝和温度型反射裂缝及抗车辙的路用性能;通过与未加筋夹层系统、玻纤格栅夹层系统的路用性能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绞合钢丝加筋网夹层系统防治反射裂缝的效果相对最好,抗车辙性能相对最好;玻纤格栅夹层系统防治反射裂缝的效果其次,未加筋夹层系统防治反射裂缝的效果相对最差。  相似文献   

5.
反射裂缝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早期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加铺层层底裂缝处的荷载应力集中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有限元模型的方法,计算车轮荷载位于最不利位置时,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及轴载重量对加铺层层底荷载应力的影响,为防止或减缓加铺层的反射裂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反射裂缝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早期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加铺层层底裂缝处的荷载应力集中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有限元模型的方法,计算车轮荷载位于最不利位置时,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及轴载重量对加铺层层底荷载应力的影响,为防止或减缓加铺层的反射裂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沥青混凝土冷再生加铺层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研究表明:适当增加加铺层的厚度对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十分有效;不能用提高加铺层模量的方法来防止反射裂缝;合理的增加冷再生基层的厚度和减小冷再生基层的模量,对防治反射裂缝非常有效;适当提高应力吸收层的厚度对预防反射裂缝效果明显;应力吸收层的模量的提高对预防反射裂缝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有限元静力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具有接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应力随基层模量的变化情况.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了不同基层厚度对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影响.提出了在加铺层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基层最佳厚度的取值.  相似文献   

9.
旧沥青路面裂缝给加铺层的修筑带来很多困难。为此,以裂缝为研究对象,针对当旧路面存在不同层位深度的裂缝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三种沥青加铺层结构组合的受力状况。结果表明当旧路面存在裂缝时,与旧路面直接接触的加铺结构层受力出现从受压到局部受拉的转变;在裂缝贯穿旧沥青路面面层及半刚性基层的情况下,加铺层结构受力大大超出其正常受力范围,可采用LSPM层作为消除与减缓反射裂缝的过渡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玻璃纤维格栅作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夹层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及理论分析,并进行了室内试验模拟现场情况。力学分析证明格栅夹层对沥青加铺层底的最大主应力、等效应力及最大剪应力均有明显的削减作用;直剪试验发现层间的破坏均发生在玻纤格栅与水泥混凝土试件的表面,加载速率越大越容易破坏,粗糙化处理后具有最佳的抗裂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格栅能防止旧水泥路面沥青加铺的反射裂缝、改善层间工作状态,而旧水泥路面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射裂缝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反射裂缝导致面层开裂、剥落,路面水沿裂缝下渗,使路面发生损坏。因此延长旧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的使用寿命,减少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是沥青加铺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反射裂缝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射裂缝的预防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福建省各地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白改黑”工程现状,总结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结构的病害类型、特征、原因,得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工程病害主要包括:反射裂缝、推移、车辙、沉陷及其引起纵向裂缝、网裂、坑槽和磨光。反射裂缝、推移是“白改黑”结构主要的破坏模式。旧板接缝、裂缝两侧弯沉差过大、结构设计不舍理是病害的诱发因素,重载、车辆行驶状态等其他因素加快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白改黑”结构存在反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固有特性,应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结构的设计施工与材料的敏感因素,减少旧水泥混凝土板裂缝、接缝的弯沉差,合理设计加铺层厚度,控制粘层油喷洒质量,改善加铺层抗车辙、提高抗剪强度和抗水损害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点存在应力集中,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加铺层极易产生反射裂缝;而设置了应力吸收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却得到良好的改善,为了验证水泥混凝土路面中应力吸收层的功效并探究功效大小,利用有限元原理,对设置应力吸收层和未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加铺层路面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建模分析,结论数据表明,设置应力吸收层后,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点的加铺层结构受到的应力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从而有效控制反射裂缝的发生和延伸恶化,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工程实践证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冲击压路机打裂后加铺沥青面层,可以有效地减少加铺层内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但该技术防反射裂缝的作用机理还不是很明确.本文以HB-XD高速公路改造工程为背景,应用ANSYS有限元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在研究反射裂缝扩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冲击后碎块对沥青加铺层的应力响应,从而揭示冲击碾压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反射裂缝、减小车辆荷载应力、温度应力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设置土工合成材料防裂夹层的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变形能力强、在水平方向上可承受较大拉应力的优点,将土工合成材料设置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用于减缓或防止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对土工合成材料防裂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拉伸模量对沥青加铺层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及耦合应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拉伸模量越大,其对减少加铺层的各种应力的效果就越好;土工合成材料在减少加铺层温度应力方面的效果要比减小荷载应力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结合武黄高速公路改造工程阐述了我国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状况和现令暴露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及病害,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旧路面的加铺方案设计,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综合处治的方法和措施,并总结了产生反射裂缝的原因以及防止反射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试验路段省道120线的路面技术状况,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旧水泥路面加铺厚沥青层的三维力学分析模型,并考虑了旧路面与加铺层的层间接触和旧路面间接缝.首先计算分析了结构的温度场,然后分析了结构在温度荷载和车辆荷载耦合作用下调平层厚度对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及各结构层的功能需求.得出以下结论:在典型高温天气下,面层顶部的温度高于55℃;温度场变化幅度较大的范围在0~30 cm,增加加铺层厚度可降低因旧路面结构引起的温度应力;加铺层承受了较大的竖向变形,上面层和调平层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是路面由上而下开裂和由下向上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上面层承受着较大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同时下面层和调平层也承受了较大的剪应力;增加调平层厚度,可有效降低调平层的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应力,可以较大降低对旧路面结构的抗拉强度要求,从而增强了结构抗反射裂缝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根据力学分析,给出了各加铺层混合料设计建议.研究成果为改善道路材料设计和提高加铺结构耐久性提供力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和延缓旧水泥板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产生,在分析研究各种夹层材料应用效果和SMA-5作为应力吸收层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SMA-5应力吸收层的配合比,采用搓揉成型的方法改进了马歇尔试件,并对SMA-5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且成功的铺筑了试验路.结果表明:SMA-5沥青混合料可以作为夹层材料,并起到了很好的应力吸收效果.此项研究成果对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SMA-5应力吸收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