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荣三矿综一轻放面自燃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荣三矿综一轻放面现场观测,得到采空区浮煤厚度分布规律、氧浓度分布规律及工作面推进速度规律。根据现场观测数据、煤层自燃极限参数以及工作面实际条件,确定了采空区“三带”的范围,结合所采煤层的自然发火期,得到了采空区遗煤不发生自燃的极限推进速度,以此来构建危险区域判定的充分条件和预测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进而指导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遗煤的自燃防灭火工作。  相似文献   

2.
深井综放采空区漏风流场数值模拟及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虎  赵阳  肖旸  马砺 《煤矿安全》2011,42(9):12-15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的升高,带来了系列的灾害现象。分析了高地温综放采空区煤自燃的危险性,研究了采空区氧浓度场及漏风流场。通过对龙固矿N1301综放面采空区漏风场的数值模拟,得出了采空区渗流速度及氧浓度分布。并结合实验得出的放热强度、自然发火期等参数,对采空区浮煤自燃危险区域进行了划分,得到了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2.56m/d。  相似文献   

3.
为防止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回采后相邻采空区气流互通引起采空区遗煤自燃,以李家壕煤矿31114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本煤层进风侧、回风侧及上覆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定,依据氧浓度分布规律划定了本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并给出了工作面安全回采的最小推进度。同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得到煤层群开采上覆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划定了上覆采空区火灾重点防治区域,该区域位于工作面后方50m范围内的上邻近层工作面遗留煤柱,依据遗留煤柱破碎漏风易发火的特征,提出采用地面封堵、隅角封堵、遗留煤柱注浆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技术。  相似文献   

4.
石嘴山二矿2268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测定煤的自燃特性参数,由现场观测和理论分析确定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浮煤、漏风和氧浓度的分布情况,根据实际条件下浮煤自燃的极限参数,将采空区划分为窒息带、氧化升温带和散热带;然后根据综放工作面实际推进速度和最短自然发火期判定出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并确定出保障综放工作面安全的最小推进速度为1.36m/d.由此为石嘴山二矿安全生产、自燃火灾的预测以及防灭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稳态、有汇渗流、扩散和化学反应耦合条件下东荣三矿采空区风速、O2浓度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采空区进风侧氧浓度在距离工作面20 m、40 m、60 m、110 m处分别达到18%、16.5%、14%和5%;采空区2道处渗流速度大小在距离工作面18 m、26 m、60m、90 m处分别达到2.2×10-2m/s、1.6×10-2m/s、1×10-2m/s和2×10-3m/s。利用采空区煤层自然发火的特点和煤层自燃极限参数,对轻放面采空区"三带"进行划分,确定了综一轻放面采空区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6.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文虎 《煤炭学报》2002,27(1):54-58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浮煤自燃主要取决于浮煤厚度,氧浓度,漏风强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和自燃发火期5个参量,工作面正常生产时,采空区自燃三带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根据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特点,将松散煤体自燃发火数学模型简化,建立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湿度变化的动态数学模型,用计算机动态模拟采空区浮煤自在升温过程,对时反映采空区温度分布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对采空区浮煤自然危险性进行超前预测,指导综放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陈庆刚 《煤》2022,31(2):55-58
以陕西彬长文家坡矿业有限公司4105综放工作面具有自燃倾向性的4号煤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利用氧气浓度指标和一氧化碳浓度指标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正确的划分,得到了以下的结论:①进风侧散热带为0~52 m;氧化自燃带为52~120 m;大于120 m为窒息带。回风侧散热带为0~3.2 m;氧化自燃带为3.2~41.6 m;大于41.6 m为窒息带。②4105工作面的最低推进速度3.5 m/d为其工作面的安全推进速度;每月的最低推进距离,即安全推进距离为105 m,当工作面每天推采速度大于3.5 m时,采空区的遗煤自燃一般都不会发生,当采面日平均推进度不超过3.5 m时,要采取针对性防灭火措施,可有效防止自然发火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综放沿空巷周围煤体自燃升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翔 《煤炭学报》2004,29(1):61-65
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综放沿采空区侧巷道周围煤体内的漏风流态、氧气消耗及温度升高进行了研究,联立求解了流场中的漏风渗流方程、氧浓度渗流-扩散-消耗方程和传热方程.重点描述了沿空煤柱内的自燃特征和升温过程,得到自然发火期与煤耗氧速度呈反比例关系,而对漏风强度影响不大;漏风强度增大只能使煤体内高温区范围扩大,相对提高自然发火几率。  相似文献   

9.
狄雷 《中州煤炭》2019,(7):68-71
为了解和掌握保德煤矿8号煤层自然发火规律,以81305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煤样升温氧化实验,得出8号煤层自燃指标性气体为CO、C2H4。通过现场实测采空区气体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得出81305工作面采空区自燃氧化带的范围为:进风侧200~350 m;工作面中部220~400 m;回风侧100~220 m。计算出预防采空区自燃的工作面最安全的推进速度为61.71 m/月。并提出了保德煤矿8号煤层不同开采时期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沿空掘巷工作面在不同开采时期沿空侧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以营盘壕煤矿2202工作面和沿空侧2201采空区为例,采用煤自然发火实验分析2201采空区遗煤自燃极限参数,提出沿空侧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别条件,通过保护煤柱施工钻孔监测沿空侧2201采空区内气体体积分数和温度,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研究沿空侧2201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分布规律,划分出沿空侧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结果表明:2202工作面回采期间,保护煤柱应力集中导致煤体破碎,沿空侧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在10.1%~13.8%范围;工作面停采前沿空侧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在10.3%~15%之间,回采期间,沿空侧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为2202工作面前部45 m至后部119 m宽55 m靠近煤柱侧的狭长区域;停采前,沿空侧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为2202工作面前部63 m至后部107 m宽42 m靠近煤柱侧的狭长区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山煤矿8204-2工作面上方地形复杂、只能在回采起点集中布置钻孔抽采瓦斯的特殊情况,利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分析回采期间不同回采长度和不同注氮量下采空区氧气摩尔浓度分布情况,确定该特殊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和煤自燃危险区域。结果表明:远距离抽采瓦斯使煤自燃危险区域变大;随着回采长度的增长,自燃带逐渐变宽;当回采长度为50 m时,自燃带宽度增宽速率突然变大,进风侧自燃带变宽幅度与回采长度变长幅度比例比回采长度为30~50 m时高出180%,回风侧相应宽度则高出140%,遗煤自燃危险性变大;注氮可大幅度减小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采空区煤层气抽采效率低、采空区漏风、煤层自然发火等问题,建立了采空区流场和温度场耦合数学模型,利用FEMLAB软件对采空区气体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有无抽采对采空区煤层气改变氧化升温带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研究合理的抽采位置、抽采方法、抽采量及工作面推进速度。研究发现,在推进度v=2.0 m/d下,采空区经历了缓慢氧化、加剧氧化和激烈氧化3个过程,70 d后发生采空区自燃;在推进度v=2.6 m/d下,采空区在100 d后发生采空区自燃;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应在35~280 m,自燃氧化带宽度约为245 m。  相似文献   

13.
相邻工作面开采会导致复杂的漏风情况,浮煤易自燃,增大防火工作的难度。为明确相邻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确定最佳注氮防灭火参数,以贵州某矿4244工作面为背景,结合现场实测,应用Fluent流场分析软件,模拟研究不同注氮方案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模拟相吻合,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当注氮位置为X=50 m,注氮流量为100 m3/h时,采空区进、回风巷侧氧化带宽度分别为7 m和38 m,能明显减少本采空区氧化带面积,且能防止氧化带距工作面太近;此工作面进风侧注氮对相邻采空区氧化带影响范围较小,这要求在回采过程中需要对煤柱进行加固,降低孔隙率,控制漏风,减少氧气进入相邻采空区,降低煤自燃风险。模拟结果为相邻采空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综放面采空区"三带"规律及自燃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阳煤集团二矿综放面的综合观测,得到采空区气体、温度的分布及其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根据观测数据及所采煤层自燃的极限参数和工作面的开采条件等,确定了采空区“三带”的范围,并结合阳煤集团二矿煤的自然发火期,确定了工作面不发生自燃的最小推进度.据此可以对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邢震 《煤炭工程》2020,52(2):111-115
根据特厚煤层采空区内遗煤的分布规律,优化布置气体监测测点,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分析O2分布规律。根据试验工作面物理模型简化得到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采空区自然发火动态数值计算,研究了影响煤自然发火至关重要的关键参数,包括煤自燃危险区域内气体随着时间变化的渗流速度分布及O2浓度分布情况、高温火源点变化趋势,以及防止煤自然发火的工作面最小回采速度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维煤矿8104综采工作面开采煤层含硫量较高且局部富集、采空区遗煤多、距离上层采空区近等客观情况,研究了其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实施过程中,采用束管监测系统实时测试采空区气体场分布,在此基础上以O2浓度变化作为主要标志、温度变化为辅助标志划分了8104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三带"范围,并采用数值模拟方式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最终确定了该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带范围:进风侧为40.5~95.5 m,回风侧为15.3~59.7 m。  相似文献   

17.
王俊峰  周斌  安帮  唐一博 《煤炭学报》2018,43(Z1):178-184
运用采空区束管监测,得出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指标气体分布情况及流场气体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流场进行三维稳态数学建模,确定了采空区氧体积分数分布及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同时应用同位素测氡技术探测地表氡异常区域进行验证,形成井下监测-计算机模拟-地表验证“三位一体”的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预测的理论体系。将此方法成功应用于黄白茨矿1293工作面采空区,结果表明在当前工作面通风和回采进度条件下,采空区氧气带呈不规则“O”型分布,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氧气体积分数10%~15%)呈“U”型分布在距离工作面进风巷100~450 m,回风巷70~250 m,中部距离工作面50~140 m处。研究成果为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精准探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采空区自燃,对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610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研究,建立了采空区气体渗流场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氧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采空区氧气浓度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散热带、氧化带的分布呈现不对称性及进风侧氧化带往采空区深部转移的原因;并结合现场实测,应用MIN-MAX优化理论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得出能够抑制采空区自燃发火的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该矿采空区防灭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