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特征和成藏要素后指出,该凸起中东部沙湾组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断块-岩性型稀油油藏,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在沙二段;西北部主要为岩性稠油油藏,数量少、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沙一段;沙二段砂体、断裂及圈闭是其成藏主控因素,沙一段岩性圈闭是其成藏关键因素;沙二段砂体主要发育在坡折带附近,其顶部薄砂体控藏特点表现突出;控藏断裂为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张性正断裂,它有效沟通了沙湾凹陷侏罗系油源和红车断裂带深层圈闭,同时又起遮挡作用;该组油源主要为沙湾凹陷侏罗系生油岩,其次有深层油藏向上再调整原油的混入,成藏期在第四纪。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地层为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相沉积,钻井显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坝砂体储层发育,但规模性油气发现较少;已发现的圈闭类型主要为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其勘探难点在于对薄层砂岩尖灭线的精细刻画。利用地震沉积学90°相位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与岩性的对应关系问题,利用Wheeler域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的穿时问题,结合地层等时切片技术刻画薄层砂岩尖灭线。将该技术应用于英买1三维工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相较于利用原始地震数据提取属性以及沿层切片预测薄层砂体的结果具有明显优势。勘探实践揭示,三角洲前缘以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的尖灭区域油气显示丰富,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因此砂体尖灭线的识别技术对推动库车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相和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湾凹陷发育小拐扇和沙门子扇2个沉积体系,沙门子扇规模更大,发育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相;上乌尔禾组从下至上分为3段,其中,乌二段薄砂层、乌一段上砂组下部和下砂组上部砂砾岩为主要的储集体;上乌尔禾组发育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储集层;通源断裂为油气输送提供优势通道。建立了“断裂通源、扇控储集层、裂缝控产”成藏模式,发现了沙湾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层-地层油藏,拓展了上乌尔禾组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岩性圈闭是唯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最主要的圈闭类型,从油气成藏的要素入手,提出了沙窝地岩性圈闭的成藏模式,沙窝地岩性圈闭成藏可能以古隆起和沉积砂体联合成藏,后期改造不明显,具原生成藏特点。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方法,进行研究单元的标定,并根据已知岩性油藏建立模式,采用常规地震相识别,地震属性取,测井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砂体预测,指出工区业二工河组二段是有潜力的储集层,证实了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的存在,指出盆Ⅰ井西凹陷发育多个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余坡带发育侏罗系三角洲砂体,易形成岩性-构造型油气藏。盆地腹部的低幅构造和岩性圈闭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腹部复合圈闭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地层岩性圈闭甚至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就成了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了.对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情况更是这样,由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构造活动不强烈,构造圈闭相对较少,寻找岩性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就显得更加迫切了.根据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主要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半深湖相沉积,储集地层以各类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根据构造演化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构造层(侏罗系及上覆地层)主要为向北抬升的单斜层,这样的构造背景正好与各类岩性砂体复合形成复合圈闭.由于侏罗系和白垩系砂体展布复杂,导致工区油水关系复杂,从而使得工区复合成藏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ϵ���ʮ�ݶ��ݷǹ���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现已在十屋断陷发现许多圈闭,这些圈闭中已见到较好的工业油气流。特别是部分井在非构造上打出高产气井之后,人们逐渐注重非构造圈闭的研究。根据钻井、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十屋断陷非构造圈闭主要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复合圈闭三种类型。地层圈闭主要表现为削切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面;岩性圈闭主要是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低水位期发育的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水下重力流河道砂体;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岩性与构造(背斜)圈闭共同构成。上述圈闭是下一步勘探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惠州地区是目前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珠江组作为主力产油层段,具有寻找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通过对惠州地区珠江组砂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盆地转换期的古地貌特征、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以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展布、海陆过渡相区的水动力条件和后期构造运动都对砂体的形成和展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沉积相决定了砂体的宏观展布,层序结构影响砂体在不同体系域平面上的分布和纵向上的发育程度及叠置样式,二者是控砂的主要因素。在对控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岩性圈闭油气藏的解剖分析,建立了惠州地区珠江组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模式,分析了有利地层岩性圈闭区带和类型,认为沉积坡折附近和海进体系域退积砂岩岩性尖灭圈闭是惠州地区珠江组最为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低渗致密砂岩发育多种类型的油气输导系统,主要有裂缝简单型、裂缝-砂体复合型、裂缝-不整合面复合型和砂体简单型等4种,其中裂缝型输导系统是整个延长组中上部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裂缝-砂体复合型输导系统是长6~长2油层组中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和储层物性封闭岩性圈闭的主要运移通道;裂缝-不整合面复合型输导系统是不整合地层圈闭的主要运移通道;砂体型输导系统是延安组和直罗组常规储层中发育的低幅背斜和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提出了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油气运聚具有多点充注、"补丁式"拼接、无重力分异的特征。该次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岩性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岩心、测井、测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井点分析—联合反演/地层切片—砂体解释模型—砂岩圈闭追踪—圈闭优选”的技术思路,对白家海凸起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开展了岩性圈闭预测及优选研究.综合利用JASON稀疏脉冲反演与ISIS全局模拟退火反演各自优势,构建起砂体识别模型,在三工河组一段共识别出13个岩性圈闭,圈闭多分布在西南斜坡区及鼻隆两侧,成藏位置有利.在多成藏控制要素综合分析基础上,优选出8、9号岩性圈闭,提交白家2井、白家3井井位,并获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层岩性油气藏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难点领域,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定位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和落实岩性圈闭的有效性。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地质与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源""相"双控的勘探思路。惠州26洼是惠西南地区经钻探证实的富生烃洼陷,紧邻惠州26洼,且长期相对上隆的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经断裂沟通源岩,具有油气强充注的有利条件;新近系沉积时期,惠州21构造带以独立于三角洲体系之外的陆架砂脊-砂席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惠西低凸起以三角洲前缘的河道-河口坝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这些砂体都有利于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在这2个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运用少井条件下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等时成因砂体重构技术、基于地质模式的地震切片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对岩性圈闭砂体沉积边界进行追踪和刻画,有效指导了该地区岩性圈闭的落实。该勘探思路及关键技术在惠西南地区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油气勘探中,利用各种地震信息进行油气预测是地质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利用与地层构造、岩性圈闭或储集层有关的地震信息,寻找孤立砂岩体、河道砂体及沙坝等储集层,并判断其含油性,已成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隐蔽油藏的研究一直是勘探中的技术难题。2000年,大王庄地区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Vanguard,VoxelGeo,Stratmagic以及其它一些软件解释描述系统进行预测,结果在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发现了一系列由侵蚀河道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先后设计钻探的路70井、路105井、路71井和路701井,均获得了商业性油流,基本探明了近10~7t的石油地质储量,成为冀中坳陷借助先进的储层预测技术手段有意识地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的石油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12.
姬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重点油气勘探区域之一。系统研究姬塬地区长2油藏的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以及油气圈闭条件等,并综合分析了长2油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紧邻盆地延长组生烃中心,油气供应充分,长2油藏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主要储层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极少量长石岩屑砂岩,为近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长7地层产生的异常高压是长7烃源岩产生的油气自下而上运移到长2地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长2油藏的圈闭主要是构造-岩性圈闭,局部地区发育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长2地层发育厚度较大的分流间湾泥岩均充当了长2油藏必备的遮挡和封盖层。  相似文献   

13.
斜坡背景上叠置了局部背斜或鼻状凸起岩性圈闭,有利于截获从斜坡低部位运移上来的油气而聚集成藏。通常在凹陷的鼻状凸起或横梁斜坡,大型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油气聚集受鼻状凸起或脊状构造控制,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集层砂体、沟通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葡萄沟—葡北构造带发育的岩性油藏远离生油凹陷区,具有构造隐蔽、单井控制储量小、圈闭落实难度大等特点,正确认识各种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该区岩性油藏的滚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储集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对构造、油藏及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聚集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沉积及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将东营凹陷樊东地区沙三中地层划分为SA和SB两个等时地层单元。SA主要由三角洲-滑塌浊积岩所构成.而SB主要为斜坡扇-盆底扇沉积体系。进一步研究表明,顶超面奔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成因、分布以及岩性圈闭的形成。其中盆底扇、滑塌浊积岩砂体以及斜坡扇砂体是岩性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成因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青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南部的博兴洼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砂体分布控制。以沉积体系发育研究为指导,以地震相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主要手段,分析高青地区沙三段沉积演化史,认为其沙三段砂体(包括已发现的樊家砂体、高青砂体、正理庄砂体)是高青三角洲(物源来自洼陷西部青城凸起及西北更远地区)不同发育时期的产物,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描述了高青地区沙三段砂体分布特征及储集层性质,指出沙三下亚段油藏以砂体上倾尖灭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中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滑塌浊积岩的岩性油藏为主,沙三上亚段油藏以三角洲前缘的构造-岩性油藏为主。高青地区进一步勘探的要点是落实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的分布,同时考虑断层封闭性。图2  相似文献   

16.
白北凹陷是二连盆地西缘川井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程度低,勘探效果不理想。综合分析其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各层均有湖相泥岩烃源岩发育,烃源岩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类型均较好,但成熟度普遍较低,有效烃源岩只分布在阿尔善组,平面上分布在东、西2个洼槽中心带;下白垩统储集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和深湖相浊积扇发育的砂体;盖层条件整体较好,靠近洼漕中心更为优越;圈闭较为发育,主要有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及复合型圈闭。油气显示指示阿尔善组为白北凹陷主要目的层,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东、西2个洼漕的北部陡坡带,叠合面积为13.05 km2。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一段非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一段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基础上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流一段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圈闭条件和非构造圈闭的形成特征。研究表明,流一段油源丰富,油气运移充注充分,储盖组合良好,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油气藏、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油气藏4类非构造油气藏,(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是这些圈闭的主要储集层。断层-岩性圈闭的特征是断层走向与三角洲物源方向垂直或交切;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的特征是三角洲砂体上游被剥蚀;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的特征是三角洲砂体下游发生构造抬升;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主要发育在深水区的中深湖,一般为三角洲前方的浊积体。根据以上特征,预测了流一段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钻探目标。图9表1参33  相似文献   

18.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中新统进积三角洲成因砂体叠置样式及空间演化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非构造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基于高精度成因地层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相类型、测井响应及地震特征,识别进积三角洲成因单元类型,根据其空间展布规律建立反映进积三角洲砂体结构的沉积模式,并提出三角洲砂体成因-结构分类方法和砂体叠置样式约束下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区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和前三角洲泥等5种成因单元。进积三角洲沉积初期发育单成因孤立砂体,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多层薄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中期以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主、单成因孤立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后期以多成因切叠复合砂体为主、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复杂断块-岩性圈闭、块状地层不整合圈闭;从下到上呈单成因孤立-双成因叠加-多成因切叠砂体叠置样式。  相似文献   

19.
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在腰英台地区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南长岭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Ⅲ砂组以三角洲前缘相为主要沉积特征,砂体较为发育,但砂体变化快,地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地震速度变化快,圈闭类型主要发育构造[CD*2]岩性复合型隐蔽圈闭。采用层位精细标定、精细构造解释、层位自动追踪和变速成图等技术,落实了目的层构造形态和断层展布;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和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弄清了砂体的横向分布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为腰英台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层序地层学、测井约束反演以及地震属性优选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Q区块梧桐沟组低位域水下扇体进行储集层和圈闭识别,进而利用预测的含油饱和度检测油藏范围。Q区块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可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的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是储集层最发育位置。随着湖平面反复升降,尤其是湖侵体系域沉积泥岩的封盖作用,使得原水道沉积砂体被泥岩所包围,后又经过构造抬升,形成上倾尖灭的岩性圈闭。结合测井约束反演综合识别出储集层和岩性圈闭的位置,利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联合优选法进行地震属性优化,结果表明含油气饱和度最优区位于研究区西部、西南部,其中以西南部储集层更好、含油气性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