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设施发展策略与实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都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成为都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从城市规划视角探讨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借鉴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经验,重点聚焦战略措施与空间布局,提出上海文化设施发展的策略导向及相关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向全球城市的上海文化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设施到文化空间,是当前国内外城市文化规划的重要趋向.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文化规划前沿经验的借鉴,结合当前上海文化空间的现状评估,形成面向全球城市的上海文化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即促进城市空间体系与文化空间体系相对接、促进文化空间适度集聚与均等化布局相协调、促进文化空间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相衔接、促进政府能力建设与社会活力激发相互动,力求对上海在新时期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全球城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文化繁荣是促进城市加速转型的重要软实力。着重从城市规划视角来探索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重点聚焦在文化的空间性和规划的策略应对上,在借鉴世界城市制订文化战略的基础上,从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和文化遗存3个层面来探索文化繁荣助力创新转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正在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上海还存在许多差距,需要重视文化的软件和城市竞争的软实力。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认识到城市更新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15年起共同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至今已举办三届以滨水开放空间更新为主题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成为了以城市、建筑、公共艺术为主题的上海市公共艺术双年展,超越了传统的展览,超越了建筑、空间和艺术,预示着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策略正在走向总体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下,上海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全球城市”国际竞争力、以城乡统筹内涵增长模式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以建立农村地区“造血机制”引导全民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上海城市转型之势,提出土地整治工作定位转变的战略思路,以郊野单元规划为载体,开展郊野地区规划土地网格化精细管理,探索一条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以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工作,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实现“四个中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沙龙邀请了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规划、建筑、区域发展、文化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聚焦长三角”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1.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学、和谐发展。2.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目标原则、实施策略、工作重点、政策保障等,加快长三角规划工作。3.学习借鉴国外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郭凤霞 《山西建筑》2012,38(15):1-2
通过分析石家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提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中应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将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相统一,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优势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是新时期上海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从公共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分析入手,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袖珍广场、活力街巷、文艺复兴、街区更新等规划设想和举措,探索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分析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国际大都市转型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提议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创新导向的城市空间格局,并从明确科技创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空间、完善创新人才的宜居环境、打造新型国际社区、创新土地管理政策5个方面提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土地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未来30年的世界城市发展趋势入手,通过分析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变革的可能性,对上海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进行综合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世界级城市群的特点,以及世界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历程,研究其人口、产业、环境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持续关注其转型路径、发展战略和规划策略,解析全球城市发展及变迁的规律和特征。将上海未来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中,思考上海在世界格局整体变革的条件下,全球城市从“外向型增长”到“内生型提升”、从“被动追赶”到“主动引领”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城市发展定位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公交优先是上海长期以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大战略.回顾发展历程,剖析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经历集中大规模建设期后,在与空间形态的协调、出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城市交通结构的集约性等方面的瓶颈.结合国际经验、国家战略、上海转型以及交通需求情景研判,立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分解指标,提出未来25年上海要以“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建立高效协作的门户枢纽城市、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模式等三个维度的交通发展目标,并指出从区域、市域、分区等不同空间层面,交通与空间协同优化的规划方法及内容要求.分析并提出了交通引领、公交主导、人本协同等理念指引下,如何突出骨架作用、打造轨道都市、引导绿色出行的思路及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2.
黄媛  邱灿红  蔡哲 《中外建筑》2012,(12):76-78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座城市生命所必备的内在力量。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设施对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它使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和宜居。本文通过分析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并及不足,并结合其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设施、城市及人三方面来提出其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力图对岳阳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及规划提供参老。  相似文献   

13.
适应城镇化转型时期调控城乡空间资源的要求,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是当前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步入存量发展时代,引领城市战略升级、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环境、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总体规划成果体系,是上海2040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上海2040总体规划面对的发展环境和挑战,反思传统总体规划编制成果的局限,针对上海大都市地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型和空间治理要求,围绕总规定位、成果框架、管控体系、成果形式等方面,总结了上海2040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上海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历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缘起和长期的管控缺失造成了这一地区拼贴式的功能结构和城乡混杂的空间风貌,由此带来了社会管理、经济绩效、城镇功能上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边缘区空间发展机制,提出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土地经济发展动力、精细化规划管控方式等发展策略,为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愿景及相关规划策略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势与新背景,系统总结了西安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的价值诉求与目标导向:继而结合对国外国际化大都市及国内典型城市规划管理的解读,总结出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提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导向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新策略,旨在为处于发展加速期和结构转型期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和归纳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工业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每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手法、产业布局特点和战略发展方向,评析四次规划的不同之处和衔接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西安城市演进规律和完整理解西安城市历史文脉,这对于巩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创建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modernization of Shanghai has experienced two boosting periods. The first appeared in the 1930s, when it formed the civil society of Shanghai and initially facilitated the trade port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second started after the nation's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attempted to promote the city into a global metropolis in the 2010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ocio-spatial transitions of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process, Lilong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in the 1930s and 2010s are successively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Meanwhile, three specific neighborhoods in each period are selected for case study, so as to depict different symbiosis patterns of the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conditions by means of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level. By pointing out Shanghai in the 1930s was marked with social integration and local-based consumption, while it was inundated with administration tendency and global-oriented consumption in the 2010s, the article believes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local-based and global-oriented consumptions is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for Shanghai.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Shanghai's current urban regeneration should rely on the multi-centered symbiotic structure to create a compound network, during which territorial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and basic living needs of the plebeian can be simultaneously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作为总体规划的重大专题专项之一,其研究目的在于对上海整体空间高密度环境下的特征认知,从整体层面重识上海城市空间的历史形成过程,梳理空间内在秩序,构筑城市发展愿景.技术上,以中心城范围664平方公里为研究对象,建立全覆盖、单要素的空间方案体系,对空间尺度及关键性要素进行设计梳理.管理上,结合上海2040总体规划,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的管理引导的实施建议,并最终纳入1+3管理体系,建立城市设计引导框架和管控规则,自上而下的指导建设落实.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毛颖  蒋万芳 《规划师》2012,28(5):19-24
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虽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取代了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但由于区位、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千差万别,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村镇体系规划演变和大都市郊县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以广州市郊县增城市为例,提出与县域资源禀赋、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大都市战略性发展平台规划、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农村居民点发展实际相协调的观点,以期在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面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Zionist movement emphasized ruralism not only for the pastoral areas of Palestine, but also for its urban centr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mergence of Tel Aviv, the first Hebrew town, in the light of the Zionist rural/pastoral ideology and with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discourse on city planning. It discusses early Tel Aviv’s rural images and the various means that were implemented by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lanners, Zionist cultural agents,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residents in order to materialize the green vision for the first Hebrew tow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ill the mid‐1930s, the development of Tel Aviv discarded the common modern dichotomy of nature/culture or pastoral/urban, prov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metropolis were complementary facets of the Zionist dr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