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具》2020,(2)
本研究基于对日本刺子绣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从图案特色、色彩特征、技艺特征三方面总结了刺子绣的艺术特征,并结合极具民族特色的日本刺子绣作品案例,解读了日本刺子绣图案艺术带来的深刻寓意。进而,从多种特色工艺技术融合创新设计、图案色彩技艺特征的设计运用、艺术文化价值内涵的综合体现三方面,提出日本传统刺子绣应用于家居装饰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晓萌  顾颜婷 《家具》2022,(2):88-92
对日本刺子绣三大流派庄内(Shounai Sashiko)、津轻(Tsugaru Koginzashi)和南部菱(Nambu Hishizashi)的典型底色和绣线样本进行色彩物理量参数的定量测量与分析,深入探究不同流派中日本刺子绣作品的色彩搭配特点,以期能更好地将刺子绣及其色彩搭配运用到家居及软装设计中。结果表明,色相上,庄内刺子绣和津轻刺子绣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常选择冷色的布料和暖色的绣线,而南部菱刺子绣无论在布料还是绣线上都偏向使用暖色;在纯度上,津轻刺子绣存在使用高纯度色彩布料的情况,庄内刺子绣有时也会使用高纯度的绣线;在明度上,庄内刺子绣的布料选择低明度为大多数,津轻刺子绣使用布料时各种明度区分的均有不少的占比,南部菱刺子绣布料则是低明度和高明度使用频率占比相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刺子绣的产生和种类的概述,分析了刺子绣现状,为使刺子绣这一传统工艺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在材料运用、工艺技法、色彩纹饰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进而通过实例探究了刺子绣在服装上的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江西非遗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作者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检索的方法,将收集到的豫章绣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对豫章绣传承发展现状以及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豫章绣起源于南昌新建县,历史悠久,在政府帮助下完成了申遗、建立绣坊、与多校合作,并不断尝试发展的新模式,但传承道路上仍存在绣娘流失、知名度小、产品单一等问题。文章对豫章绣所遇现状的思考与分析,对非遗类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侗绣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实际调研等方式,对侗绣与产教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总结了侗族剪纸绣文化传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侗族剪纸绣专业产教融合相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打籽绣在刺绣史上根底深厚,但相关资料的记录比较稀缺,而对其针法的应用研究也是屈指可数。打籽绣的针法有别于其他刺绣以线代面的构成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由点成面。当下刺绣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及人们审美的差异性,打籽绣单一的空心圆形的视觉形态必将面临发展的瓶颈。文章在定性分析打籽绣技艺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现代意识思维出发,将打籽绣技艺与不同地域、领域,以及维度进行融合。研究表明:通过对打籽绣的现代创新设计,使得绣制工艺更为多样化、简单化,开拓了其在新时代融合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与传承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以扬州刺绣中的工笔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及扬州工艺美术馆等场所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详实准确、具有代表性的扬州工笔绣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从扬州工笔绣的针法和色彩角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扬州工笔绣的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现代针织毛衫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仿真绣的技艺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绣资料的整理对比,总结出其题材、图案、色彩、针法上的特色,并结合现代家纺设计的特征,进行了仿真绣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总结了在现代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式,以期对仿真绣在现代家纺设计中有机发展,提升家纺设计表现语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邹敏 《西部皮革》2022,(4):124-126
通过收集和整理羌绣图案的资料,从题材、色彩及构图形式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具体分析了羌绣图案在传统服饰及现代服饰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羌绣图案运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总结出羌绣图案的运用与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了将羌绣图案运用于现代服装...  相似文献   

10.
陕南羌绣是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陕南羌绣图案题材,通过对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陕南羌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搜集整理了上百幅陕南羌族地区羌绣服饰作品和资料,对陕南羌绣的经典图案进行了系统分类,探讨和解析了陕南羌绣常用图案题材的特点。有助于多视角研究羌族历史文化,对陕南羌绣的艺术形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羌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頔  张竞琼  李向军 《丝绸》2012,(6):50-54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服饰品与苏州工艺美术馆等地馆藏的画绣实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统计、解析了服饰品绣与画绣中主要针法,并从表现方式与刺绣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在题材上,服饰品绣的纹样简单抽象,写意夸张,画绣底稿意境悠远,艺术性强。针法上,服饰品刺绣针法规律性强、特色明显,画绣针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用线上,服饰品绣材质更加多样,纹理明显,画绣用线更细。在用色上,服饰品绣善用对比色,注重色彩间的呼应关系,质朴和谐,画绣以画稿用色为基色,清丽淡雅。因此,对苏绣研究体系的完善与苏绣技艺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奈良国立博物馆馆藏《天寿国绣帐》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刺绣工艺品,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染色技术与刺绣技术。通过对天寿国绣帐的绣法、材质、图像的分析,可明晰日本早期纺织工艺概况与服制规范,探讨绣帐的艺术文献价值。研究认为:东亚地区制作、礼赞绣佛的礼佛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宗教题材刺绣的传播是东亚早期刺绣技艺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受益于中国大陆的文明影响,公元7世纪贵族阶层开始使用工艺较为复杂的绢、罗、丝等纤维制品,社会各阶层服制趋于固定;贵族女性是早期刺绣技艺的主要传承者,早期刺绣技法相对单一,此后日本刺绣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技法逐渐呈现和风意匠,形成强烈的日本审美意趣,走向与输出母国不同的装饰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丝绸》2016,(5)
从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以扬州刺绣中的写意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调查走访,收集了较为详实准确、具有典型性的关于扬州写意绣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角度出发,对扬州写意绣的色彩、造型、针法进行分析、归纳。研究认为扬州写意绣具有匠心独运的色彩、稳中求变的造型、古朴灵秀的针法等艺术特征。这对扬州刺绣艺术乃至汉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云  李宁  梅杨姿 《纺织学报》2016,37(1):64-69
以陕西南部地区民间手工枕顶绣技艺为研究对象,对陕南地区历史文化解读,运用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田野调研,以大量实物图片为资料,从图形构型、艺术表现、色彩分析三个方面着手对枕顶绣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陕南近代枕顶绣技艺的图案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彰显了本地域人民祈福纳吉、崇尚自然的朴素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四川羌绣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深入探究了当地羌绣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羌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大创新力度、强化政府扶持政策、推进校园活动和社会教育等。此外,文章还简要阐述了羌绣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开发民族艺术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阐述了汉绣的概况,研究了汉绣的发展现状,围绕传承和保护,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思考,提出汉绣保护传承的相关对策,以期达到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推广,促进汉绣繁荣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乌蒙山型彝族服饰至今保留着传统的贴布绣工艺,精湛的贴布绣工艺展现了当地女子的勤劳智慧,是贵州乌蒙山型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其贴布绣工艺的工艺手法、纹样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民族内涵,为我们研究乌蒙山型彝族的传统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穆慧玲 《纺织学报》2013,34(10):63-0
针对传统鲁绣的材质与刺绣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山东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鲁绣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传统鲁绣的材质和工艺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材质方面,主要对传统鲁绣的绣线和绣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工艺方面,主要对齐针、套针、网绣、打籽绣、钉线绣五种最常用的针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鲁绣是以坚韧的柞蚕丝为绣线,精美的真丝为绣地,其刺绣材质独特、刺绣工艺精湛、针法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齐鲁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丝绸》2015,(8)
羌绣是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羌绣文化技艺,尤其是羌绣纹样题材与羌文化的联系,通过对四川省茂县、北川、平武、理县、汶川等各羌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搜集整理了上百幅羌族地区羌绣服饰作品和资料,对羌绣的经典纹样进行了系统分类,探讨和解析了羌绣常用纹样题材的特点,阐述了典型羌绣纹样题材与羌族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映射关系。以期有助于多视角研究羌族历史文化,对羌族刺绣的艺术形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羌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日本无刺花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日本无刺花椒的香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HPLC法测定其麻味物质。结果:有效分离鉴定出21种香味化合物,占香味化合物总量的99.55%,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小茴香烯、β-月桂烯等;羟基-α-山椒素含量为31.57mg/g,为日本无刺花椒的主要麻味物质,分别为羟基-γ-山椒素和羟基-β-山椒素含量的21,28倍。结论:该研究为日本无刺花椒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及品质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