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方向由"量"转变为"质",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提升成为了发展主题。儿童友好型城市强调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利,其空间构建也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的切入点。文章通过对儿童空间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儿童友好建筑的设计原则,在城市关系、功能布局、空间尺度和设施元素四方面提出了设计方法与策略,并以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我们今天为儿童所创造的空间环境形态、其构成的所有要素,以及形态背后的永续价值观,是我们赋予明天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1。长沙市委市政府在2015年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2016年召开的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更将此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并不遗余力地推动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友好型城市建设。近年来,长沙坚持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从儿童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充分感受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倾听儿童需求、呵护儿童成长,让每个人都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体验者、创建者、见证者。长沙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深入贯彻"儿童优先"理念,切实践行尊重儿童需求、维护儿童权益、增进儿童福祉,通过系列规划的引领、系列项  相似文献   

3.
在游戏中成长:英国的儿童游戏环境营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儿童营造有益于成长的城市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游戏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创造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是整个社会的必要责任。英国通过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为儿童建设游戏友好的城市环境,充分保护儿童游戏权利,提供多样的游戏空间与丰富的游戏机会。通过回顾英国儿童游戏环境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政策制定、空间营造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包括威尔士、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儿童游戏政策,城市中正式与非正式游戏空间的营造特点,以及由游戏组织、游戏工作者、社区与家庭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广泛社会支持,并从这3个方面为我国儿童健康发展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推进,规划师、设计师和社会学家之间有些共识已经逐步达成,那就是:儿童对城市建设、儿童空间的规划等问题应该享有话语权,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意义深远. 儿童参与的价值 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核心 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强调"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  相似文献   

5.
宗丽娜: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国特色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记者:儿童友好型城市在欧洲、亚洲、拉美国家持续推进,截止到2009年,全球已经认定了包括伦敦、慕尼黑、西雅图、哥本哈根等400多座儿童友好型城市。请问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认定目前有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和评价体系?宗丽娜:199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正式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倡议(Child-Friendly City,CFC),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并通过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载的儿童权利,改善其辖区内儿童的生活。现在主要负责  相似文献   

6.
正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居会议(Habitat II)提出,儿童的幸福是健康人居环境、社会民主和良好管理的最终指标。之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发起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构想,目标是鼓励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儿童友好型城市允许"日常自由",儿童可以按照成长的需求自由生长1。近年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增长迅速,至今全球已有870个城市和地区获得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于1996年共同发起,旨在支持城市和社区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其具体设置因国家而异,需充分反映当地的儿童权利状况和制度环境。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当地公共政策、程序、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全球基本认证标准有三:一是在多个目标领域的范围内,做出有目共睹的成果,确保采用全面的解决办法,保障儿童权利;二是倡导有意义和相互包容的儿童参与;三是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及其他工作中高度致力于消除地方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城市街区公共空间作为儿童活动的重要载体,其边界空间是吸引儿童与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互动的重要过渡空间,建设儿童友好的边界空间对提高街区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分析,探讨了儿童友好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边界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当代城市面临以城市更新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建设周期,此时以儿童友好型城市为目标创建对所有人友好的城市是很好的切入点。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1]城市公共户外儿童游戏空间是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巴黎的社区公园儿童游戏场、儿童公园、主题性游戏场和公共户外儿童游戏场营建的政策和其他保障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在对儿童权利的重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营建、社会各层面对儿童空间建设的努力等多方面,值得我国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建设部门、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借鉴。并提出城市儿童游戏场需构建完善科学的空间布局系统、儿童游戏场应进行个性化设计、儿童游戏场的安全性需要全社会多层面共同维护、城市管理和决策者需转变观念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2019年至2020年的冬春之交,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中国作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时间颇久的"隔离"生活。城市空间无法利用,城市服务被迫阻断,儿童在城市中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城市中的社会治理遭受着巨大的考验,在紧急状态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那么,如何在城市治理中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近两年来受到各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导,应该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Friendly City,CFC)是指一个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的善政体系,致力于通过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载的儿童权利,改善其辖区内儿童的生活1。"儿童友  相似文献   

11.
正概念的提出及我国基本情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于1996年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号召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旨在落实第二次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人居二)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根据联合国给出的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是  相似文献   

12.
刘涟涟  高莹 《室内设计》2019,(5):100-108
我国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交 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儿童在城市 户外空间的游戏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创建具 有吸引力的城市户外公共儿童游乐场,保障孩 子自由游戏的权利是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 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儿童游戏空间相关定 义、游乐场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解读 与回顾;进而,以德国为例,详述了德国儿童 户外游乐场的规划过程、建设标准和设计特 征;最后,概述了德国儿童户外游乐场的服务 与管理措施。借鉴德国城市户外儿童游乐场 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经验,将为我国城市推进 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建设,实现儿童友好型城 市与社区,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城市规划应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不可忽略以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中应以儿童权利为主导。滨水空间是儿童向往的活动场所,滨水空间安全性设计是当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和策划的难点。儿童的亲水本能与不断增长的游憩需求,使得城市滨水空间的吸引力日趋增强,从而也改变了滨水区的功能与性质——由早期以港口和工业活动为导向,逐渐倾向于向商业、游憩和旅游等性质转变,滨水空间功能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吸引的人群种类更加多样,使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空间使用更加紧凑。儿童友好理念与城市滨水空间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城市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试点建设阶段后,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开始搭建实施体系的框架。儿童健康是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健康城市的建设不能忽视儿童群体"。儿童友好"的城市建设侧重通过提高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优化社会关系网络与儿童社会参与及权利保障等多方面,增加儿童在公共空间的体育活动与交往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健康问题,提出儿童友好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高度共识,其策略可以作为细化健康城市规划策略的新维度,可通过补充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策略,推进健康城市实施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城乡规划正逐步转向"公共政策",成为维护利益分配中公平公正的政策手段。儿童是城市正义的起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城乡规划领域对普惠型城市空间权益体系构建的一次全面探索。其中,社区是儿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分析"社会问题"的透镜;依托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转变成人视角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的社区规划模式,探索公共政策导向下的社区规划在儿童友好空间供给、建设和管理的创新;保障社区儿童空间利益和诉求,引起城乡规划对儿童空间利益的关注,为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规划价值认同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逐步阶层化的社区提供一个媒介,缓解社会分裂趋势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儿童是社区活动的主体人群之一,在社区中实现儿童友好是推进健康社区的重要环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需求,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需通过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满足全龄段儿童的身心需求。分析荷兰代尔夫特、奥地利、日本新雪谷町,以及国内的深圳、南京等地从政策先导、机制构建、文化塑造、空间营造4方面探索基于儿童友好的健康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基于后疫情时代的背景及当代健康理念,从政策、文化、空间、机制4个维度总结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的营造策略。其中,政策是保障,文化是基础,机制是推动力,空间是载体。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健康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着设计僵化、设施单一、安全隐患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儿童的意见和需求。儿童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参与能力能够从国外一些实践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通过分析儿童参与在美国博尔德市政区改造中的应用,总结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儿童权利公约》发布,以及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Friendly City Initiative,CFC)推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开始考虑儿童的权益保护和健康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获得"儿童友好城市"(CFC,Child Friendly Cities)国际秘书处认证的城市和地区有400多个,如慕尼黑、代尔夫特、墨尔本、首尔、伦敦等城市,国内深圳、成都等城市也针对儿童友好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主要围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构建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手册》中对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的要求展开建设实践。公约最先规定了儿童最基本的四项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指导手册又根据公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