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某小型航空二冲程发动机,采用机理建模和试验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该发动机的平均值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发动机转速、输出扭矩以及功率等外特性数据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在VC环境下编写仿真软件,通过调用MATLAB引擎实现了模型与控制器的对接,将原控制器和开发的快速原型控制器用发动机模型进行了硬件在回路仿真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快速原型控制器和原发动机ECU喷油脉宽偏差不超过0.050ms。  相似文献   

2.
CA6113B天然气发动机电控喷射系统的设计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健  余愚 《机械》2005,32(5):20-21
CA6113B天然气发动机电控喷射系统是针对大型柴油机而开发的实用系统。安装该系统对柴油机原机改动不大,主要是通过降低压缩比、增加供气装置、增加点火系统等工作来实现天然气单一燃料模式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问题。本文论述了CA6113B天然气发动机电控喷射系统的组成、系统特点以及发动机性能匹配试验。  相似文献   

3.
《汽车零部件》2012,(3):29-29
自1872年天然气发动机问世,三十年代初由意大利人率先采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七十年代燃气汽车技术逐渐发展;九十年代后天然气汽车数量迅速增加.目前,两用燃料单点喷射系统和单一燃料(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闭环多点顺序喷射系统相继问世,而闭环多点顺序喷射系统是当今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空燃比作为发动机其他参数调整的基础和依据,在控制参数调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目的,需要对空燃比进行精准控制。本文在MATLAB/Simulink的环境下,建立了包含进气系统动力学模型、燃油蒸发与动态油膜模型、动力输出子系统模型的发动机平均值模型。对该模型燃用汽油的空燃比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发动机燃用汽油的化学计量空燃比相同,为进一步研究发动机空燃比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要阐述了在增压发动机开发过程中一维仿真软件LMS Amesim的应用情况.仿真过程主要针对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配气正时进行优化.并对涡轮增压器进行了匹配计算.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可以使仿真的精确性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顺序多点喷射天然气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实时监测天然气发动机的工况参数,并可在线调整优化电控单元的控制参数。台架试验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有助于天然气发动机的台架试验研究及其电控单元的控制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动机平均值模型,运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功能构建发动机进气系统模型,结合稳态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和修正。控制试验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下稳态运行,并比较试验数据和模型仿真计算值,所得数据误差在±8%以内。  相似文献   

8.
以某重型商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整车热管理仿真软件KULI建立了冷却系统模型,进行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计算,并与试验数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数值吻合较好,仿真模型可靠,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匹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软件仿真可以大大提高冷却系统分析效率,节省试验费用。  相似文献   

9.
为使智能牵引机在负载多变条件下动力系统功率匹配,需通过控制液压泵排量调节发动机转速.建立发动机与液压泵仿真模型,采取模糊控制策略制定发动机与液压泵反馈调节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发动机与液压泵动力系统功率匹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设置发动机油门开度、工作负载和发动机目标转速,仿真模拟牵引机实际施...  相似文献   

10.
在某系列天然气发动机点火控制系统基础上,提出利用神经网络在线优化点火提前角,从而解决天然气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老化等造成最佳点火提前角发生变化的问题,达到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气经济性的目的。首先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的LNG发动机模型,编写标定程序,得出初始点火提前角,然后设计神经网络。优化策略为在稳定工况时,利用自适应神经网络在线修正,得出实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在工况变化较快时直接读取MAP图,得到点火提前角。最后利用GT-POWER搭建天然气发动机模型进行仿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公交汽车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油行车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CNG/汽油两用燃料公交汽车进行实车试验,考察了研制的公交汽车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油的实际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油品具有良好的高温清净性、低温分散性,良好的抗氧化以及抗磨性能,可以满足公交汽车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进气系统管道长度对某四缸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借用先进的发动机性能计算软件GT-Power,对该款汽油机的动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进气系统管道长度对该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其影响规律,为该款汽油机动力性能改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官丹 《机械》2010,37(3):27-28,51
点火提前角控制是天然气发动机控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精确控制点火提前角涉及到发动机运行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对此,开发采用BP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来实现天然气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控制问题,并基于发动机平均值模型进行了神经网络的MATLAB在线仿真。结果表明:点火提前角最大绝对误差0.4°CA,最大相对误差1.5%,该优化控制模型能准确地获取天然气发动机最佳点火提前角。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两用燃料发动机油抗劣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根据润滑油组分中各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出现和变化,研究了开发的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与参比油在运行期间,润滑油的氧化值、硝化值、硫化值的变化程度,发现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运行18 000 km后,其氧化值变化范围为2.45(ABS/0.1 mm)、硝化值变化范围为2.03(ABS/0.1 mm)、硫化值变化范围为3.85(ABS/0.1 mm)。结果表明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有着良好的抗劣化性能,红外光谱技术是研究润滑油抗劣化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选用"油改气"出租车进行6 000 km实际行车试验,考察康普顿CNG/LNG天然气发动机专用油及国内某知名品牌燃气发动机专用油的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牌的气体发动机专用油都能够满足"油改气"出租车的使用性能要求,且康普顿CNG/LNG天然气发动机专用油比国内某知名品牌燃气发动机专用油性能更稳定,氧化衰变速度慢,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清净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16.
周磊 《机械》2012,39(4):75-77,80
发动机试验,是用科学的试验方法揭示发动机内部的变化规律,找出提高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各种性能的途径.从准备阶段到试验,再到试验后的数据处理,都存在着影响发动机试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发动机的技术状态、安装位置、机油的添加量等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试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测试仪器、试验方法的选择等会影响测试结果;试验条件的控制,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等也会影响测试结果.通过对试验全过程的分析可知,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可分为样品、检测人员、测试仪器、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试验环境和设施条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汽油机油配方对节能发动机试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汽油机油节能发动机试验的发展状况,讨论了油品配方对节能性能的影响。发动机试验表明,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及添加剂都是影响汽油机油节能性能的因素,在不同的发动机试验中基础油、粘度指数改进剂、抗氧抗腐剂、摩擦改性剂、清净剂、分散剂的影响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配方设计中要根据具体的发动机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电控发动机积碳常见的故障问题的提出,分析了积碳的产生原因,并且提出几种积碳检查的方法,结合典型实际案例对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避免电控发动机产生积碳的预防措施,对我们在实际维修和使用车辆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别燃用硫含量为320mg/kg及33mg/kg的两种柴油,在发动机台架上对氧化催化转化器(DOC)进行了185小时老化试验及欧洲稳态工况(ESC)排放。燃用33mg/kg硫含量柴油对DOC进行脱硫处理。分析老化过程中功率及排气背压变化;对比分析老化前后原机及DOC状态下的ESC排放特性;分析了脱硫过程DOC排放特性。结果表明,背压及发动机功率变化均很小;老化试验前后相比,原机排放变化很小;DOC催化转化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利用排气高温对DOC脱硫可恢复催化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Organomolybdenum compounds are versatile lubricant additives of interest in the design of engine oils to meet the new ILSAC (International Lubricant Standardization and Approval Committee) GF‐3 performance standard, especially for fuel efficiency. In this work, organomolybdenum and 13 other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by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s on friction, wear, and oxidation properties. The resulting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trial engine oil formulation. Engine test results, including some new tests required for ILSAC GF‐3, confirmed some of the strengths of organomolybdenum compounds, as well as their sensitivity to other additives in the for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