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球深水盆地群分布格局与油气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深水盆地呈“两横两竖”格局分布。“两竖”是指近南北走向的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前者包括巴西东部陆缘深水区7大盆地、墨西哥湾深水盆地、西非陆缘深水区11个盆地、挪威中部陆架以及北海盆地等;后者主要包括日本海盆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等。“两横”是指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与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前者包括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4大盆地、孟加拉湾、阿拉伯湾等;后者包括巴伦支海盆地、喀拉海盆地、拉普捷夫海盆地等。深水盆地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俯冲边缘、陆-陆碰撞边缘、弧-陆碰撞边缘、转换边缘、大陆裂谷等威尔逊板块旋回的所有阶段,但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滨大西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盆地群分别受中生代以来地球东西向伸展与南北向聚敛双重因素控制。全球已发现深水油、气呈“一横一竖”分布格局,油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盆地群,二者分别受“南湖北海南北向断陷群”与“东西向海陆过渡断陷群”影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存在4个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  相似文献   

2.
朱伟林  崔旱云  吴培康  孙和风 《石油学报》2017,38(10):1099-1109
2006年以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区。通过统计分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趋势,系统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进展,阐述了主要盆地的油气分布基本特征和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常规带走向极地、天然气储量比重日趋增大等5方面趋势,在深水盆地、深水沉积、盐下储层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是取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原因。大西洋沿岸、印度洋西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的共轭关系,但其油气富集程度、分布和类型有很大差异,以共轭关系为主线对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了新勘探思路。对于未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应重点评价近期获得突破的深水区盆地,并坚持对含盐盆地盐下裂谷期层系进行持续勘探,同时要加强超深水盆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深水勘探自1975年至今已发展40余年,其勘探发现历程总体可划分为起步阶段(1975—1984年)、早期阶段(1985—199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目前深水区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40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大发现主要沿"三竖两横"五大深水盆地群分布:(1)大西洋深水盆地群的石油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南段的巴西、西非和墨西哥湾,天然气主要在北部的挪威西海岸;(2)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则在鲁武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等发现一批巨型天然气田;(3)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油气大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海和东南亚海域;(4)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总体富气,天然气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和东地中海;(5)环北极深水盆地群目前仅在巴伦支海获深水油气大发现。全球深水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南段;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广泛,主要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北段、东非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未来全球深水盆地勘探存在"两老四新"六大领域,"两老"领域为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富气盆地群,二者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潜力仍然很大;"四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领域将是今后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国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的42%。在分析近年墨西哥湾深水区、巴西大坎普斯盆地、西非近海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油气重大发现和探讨其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并讨论分析了国外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域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启示意义及下一步勘探对策。未来几年,我国应将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勘探投入,开展重、磁、电、震联合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建立适应南海地区特点的深水大型油气盆地勘查及综合评价技术系统,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面展开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加强深水区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年来世界油气新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上游勘探进展的认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基于统计分析、油气勘探等方法理论,梳理了近20年来全球9010个油气新发现情况,重点分析了近5年来油气新发现的储量规模、油气类型、分布领域、盆地类型、作业公司等特点。统计表明,过去20年油气发现总可采储量为6722×10~8bbl,其中可采储量大于1×10~8bbl的油气新发现为997个,占总发现储量的85%。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世界油气新发现个数与规模大幅下降,天然气发现比例呈增大趋势。非洲是近年来油气新发现储量最多的大区,接下来依次为拉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过去5年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与前陆盆地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油气新发现储量占总发现储量的70%,主要国际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发现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勘探难度增加,陆地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深水、超深水油气发现增加,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天然气越来越重要。海上油气勘探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中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块勘探与充当作业者方面尚有待加强,未来要继续加强上游勘探投入,与国际大油公司开展合作对优质深水资产进行战略储备,并进一步加强海上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重视海上油气相关技术储备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区油气勘探不断升温。目前在深水区所发现的大油气田多分布在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中国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与国外己获油气发现的陆缘盆地深水区相比,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7.
2017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为434亿美元,三维地震采集达31.3×10~4km~2,全球共钻探井评价井1445口,同比2016年均有明显回升。全球新发现常规油气田256个,新增常规油气2P可采储量14.5×10~8t油当量,与2016年相比略有增加。在低油价形势下,油气勘探不断向成熟盆地转移,维持了较高的勘探成功率和较低的勘探发现成本。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位于被动陆缘、前陆和裂谷3类盆地,集中分布在13大领域。同时,深水—超深水等前沿领域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油公司的持续投入取得丰厚回报。建议中国油公司适度加大勘探投入,多途径广泛摄取不同领域勘探区块,加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近期重点关注深水—超深水与天然气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利用标普全球、睿咨得等商业数据及各油公司的公开信息,对全球深水油气勘探趋势、深水油气发现特点、七大国际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业务布局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水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重要的领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大发现油气田个数及储量均最多,深水油气大发现对海域新发现油气总储量的贡献最大。岩性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多,且油气发现主要分布于中—新生界;七大国际油公司广泛活跃在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各个环节,并发挥着全球引领作用。结合多年对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形成的理论认识,提出未来有利的深水勘探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两岸、印度洋周缘、北冰洋周缘等3大领域。提出了开拓海外深水油气勘探业务的6点建议:拓宽多用户地震资料获取渠道,提高深水勘探科学选区水平;加大重点领域深水勘探项目获取力度;灵活进退勘探区块;以大权益获取区块,采用“双勘探模式”经营;加强与深水技术领先国际油公司的合作;提升商务运作能力,逐步实现“非作业者”向“作业者”转变。  相似文献   

9.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形势分析及对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了解及借鉴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经验,从而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有所启示,对当前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并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全球深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已成为当前热门的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油气产量及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全球深水油气产量从1996年的不足2×108bbl油当量增长到2005年的14×108bbl油当量,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占海洋油气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10%和7%,将增长至2015年的25%和12%。与此同时,随着深水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如油藏规模越来越小、油藏流体越来越复杂、作业海域环境越来越恶劣以及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分辨率3D地震技术、4C/4D地震技术、大位移水平井及分支井技术、智能完井技术、各种深水作业平台以及越来越智能化的海底生产系统等,正日益广泛应用于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表明,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虽然面临各种难题与挑战,但因其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其在世界各深水海域得以迅猛推进,尤其在大西洋两侧的西非沿岸、巴西近海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并不断取得重大发现,成为全球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一极。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具有与大西洋两侧盆地群类似的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亦应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最新的荔湾3-1-1井取得的重大发现亦证实了此点。南海南部周边国家在南部深水区已取得的众多油气发现亦表明我国南海南部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因此,应加快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深水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0.
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11.
西非油气富集的关键地质因素及勘探战略部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林  杜向东 《中国石油勘探》2012,17(3):70-76,82,8
非洲具有比较丰富的油气资源。西非海岸发育了15个含油气盆地,可勘探面积达331×104km2。西非海岸盆地发育3套主要的烃源岩、4套主要的储层,存在4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既有成熟领域,也有新领域。盐岩和巨厚泥岩的发育及强烈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已经在整个西非海岸15个盆地发现了2095个油气田(藏),待发现资源量还很大,预计达1169×108bbl油当量。近几年来,在西非中部含盐盆地群、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科特迪瓦盆地深水区发现了多个巨型、大型油气田,掀起了西非深水勘探热潮。从勘探潜力和油气富集程度来看,西非是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最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基地。综合对比考虑各盆地(群)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勘探潜力等地质因素和非地质因素(如投资环境、政治经济、与中国关系、安全等),建议中国石油公司重点关注走滑拉分盆地群深水区(重点在科特迪瓦盆地)、中部含盐盆地群深水区(重点在刚果扇盆地和宽扎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加强对西南非盆地群(重点在西南非海岸盆地)、北部含盐盆地群(重点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如果上述盆地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则可作为中国石油公司在西非的后备战场。  相似文献   

12.
南大西洋盆地深水区盐下地质特征差异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盐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这些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含油气地质条件也颇为相似。近年来在巴西沿岸盆地不断有重大发现,而在西非沿岸盆地盐下勘探一直未有突破。选取桑托斯、坎普斯和宽扎3个重要盆地,开展盐下地质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了盆地结构、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的差异性,认为盆地构造对沉积储层起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控制了油气成藏和聚集。巴西桑托斯盆地、坎普斯盆地分别呈现出"两隆一凹"和"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凹陷带为有利生烃凹陷,隆起区为主要油气聚集带,其规模大而且分布比较集中;而西非宽扎盆地略呈"三隆两凹"的格局,与坎普斯盆地构成共轭关系,但其盐下构造格局多为垒—堑相间的翘倾断块,规模小而分散,呈狭窄条带状展布。桑托斯、坎普斯和宽扎3个盆地盐下均发育极好湖相页岩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盐湖环境,为Ⅰ—Ⅱ型干酪根,并均已被钻井所证实。巴西桑托斯和坎普斯盆地盐下主要发育两套储层,即同裂谷晚期生物介壳灰岩和坳陷期微生物岩;西非宽扎盆地近期的油气发现表明,其盐下亦存在此类储层。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区之一,特别在深水区获得了大量的油气发现,逐渐成为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与重点。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发育盐上海相、盐下湖相两套烃源岩;发育深层、中层和浅层3套有利储盖组合,目前勘探证实了浅层新近系浊积砂岩和深层阿尔布阶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的两套主要目的层系,储层物性总体较好,储盖配置关系好;其中浅层组合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深层组合以近南北向与盐岩相关的构造圈闭为主;各成藏要素在时间、空间上配置关系良好。以成藏要素研究为基础,在下刚果盆地深水区建立了盐上海相烃源生油、新近系浊积砂岩储,盐上海相烃源生油、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盐下湖相烃源生油、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储这3种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未来大型生物气藏的勘探方向,通过对全球18个重点生物气藏发育区的基本情况和其中14个早期生物成因的原生型常规生物气藏发育区油气地质条件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原生型生物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与成藏要素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大型原生型生物气藏形成的宏观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气藏储量分布具有储层时代新、埋藏偏浅、深水超深水的残余洋盆地为主的分布特征;②全球超过70%储量的早期生物成因的原生型常规生物气藏分布在具有低地表(海底)温度、低地温梯度条件、与古三角洲河口区和水下扇特别是大型深水扇相关的沉积环境中;③上述地区发育的巨厚砂泥岩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较低的砂地比,形成了一定丰度的(TOC 0.5%)、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层系,既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长时间、大厚度范围活动空间和养分,同时对生物气的散失也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结论认为,未来的大型生物气藏的勘探方向应集中在具有低地表(海底)温度的冻土区和深水区、低地温梯度类型的盆地、古三角洲河口区—水下扇相关沉积环境、构造活动强度适中的正向构造带的四要素叠合领域:①具有大型物源基础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外带深水区,如南大西洋两岸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刚果扇、亚马逊扇以及一些古三角洲发育区;②具有大型水下扇的残余洋盆地,如孟加拉扇、印度河扇等;③具有深前渊特征前陆盆地的前渊区,如巴布亚盆地东部前渊;④冻土地区的克拉通盆地内坳陷区。  相似文献   

16.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近海盆地区是世界关注的油气产区和投资热点地区之一,但目前为止的油气产出主要集中在Walvis Ridge以北的盆地区(北部盆地区),而以南的纳米比亚盆地区只发现了一个Kudu气田。从西非被动边缘的构造演化历史、边缘结构特征等方面,通过纳米比亚盆地与北部产油气盆地间的比较,对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近海盆地区油气勘探没有大的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受政治影响、勘探程度低及公布资料较少、研究程度低。从边缘演化特征来看,纳米比亚盆地区裂谷作用及海底扩张方式、边缘结构等与北部盆地区十分相似,只不过时间上略早。南、北盆地区都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等几个发育时期,形成了类似的构造—沉积组合,发育类似的烃源岩层(除与北部盆地区类似的烃源岩层外,纳米比亚边缘Karoo期前裂谷期沉积可能也是潜在烃源岩)。成熟度和热史模拟认为,纳米比亚边缘离开海岸线一定距离内油气成熟度达到中、高度,具备了油气生成条件,而储盖层及对西非产油意义较大的蒸发岩也较发育,漂移期地层中发育的重力滑动构造可形成大型构造圈闭并对漂移期浊积岩分布有控制作用。综合分析后认为,纳米比亚盆地区与北部盆地区具十分相似的地质背景,具备了形成油气的条件,应加强勘探与研究工作,而纳米比亚近海盆地离开岸线一定范围是油气勘探的优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勘探工作量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冲断带勘探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勘探成果不断扩大,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成效显著,近海海域勘探进入增储高峰期。至“十五”末期,中国石油勘探呈现出稳定发展、天然气勘探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原油储采比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立足国内油气资源,加强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大型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克拉通大型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海洋深水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七大领域的勘探,中国油气勘探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发展。图6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