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麸皮为培养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HYA4固态发酵生产亚麻脱胶用复合酶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g、豆粕添加量2.5%、NaNO33.5%、(NH4):SO41.0%、加水量10mL:最适发酵条件为:250mL三角料10g、起始pH/值5.0~5.5、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96 h.工艺优化后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可达2215.48 U/g干曲,99.68U/g曲.  相似文献   

2.
以麸皮为培养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HYA4固态发酵生产亚麻脱胶用复合酶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成为麸皮10g、豆粕添加量2.5%、NaNO33.5%、(NH4)2SO41.0%、加水量10mL;最适发酵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料10g、起始pH值5.0~5.5、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96h。工艺优化后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可达2215.48U/g干曲,99.68U/g干曲。  相似文献   

3.
以醋糟为主要原料,利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生产木聚糖酶,以木聚糖酶活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5 g醋糟和0.4 g豆渣组成培养基,初始pH 5.5,料水比13 (g/mL),接种量106个孢子/瓶,28 ℃培养3 d,该条件下的木聚糖酶活力为412.34 U/g,较优化前(114.95 U/g)提高了约3.59倍。  相似文献   

4.
郑虹 《食品工业科技》2014,(8):210-213,222
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对黑曲霉发酵稻谷壳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及其添加量、培养时间、水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建立了木聚糖酶产量随蔗糖添加量、培养时间和水的添加量变化的多项二次回归方程,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是:培养时间为78h,水的添加量为57%,蔗糖添加量为1.3g时,木聚糖酶的酶活力可达221.5U/g,比优化前提高了1.76倍,预测模型可靠,可利用该模型对黑曲霉产木聚糖酶的最优发酵条件进行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5.
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酿造大曲中,筛选诱变出1株木聚糖酶高产菌株U6-5,菌体固态发酵产酶条件研究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g,花生壳粉30g,玉米芯粉20g,NH4NO3 0.5g,水110mL,接种量3‰,最适发酵温度28℃~30℃,培养26h-28h,木聚糖酶活力达到6105U/g。该木聚糖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储藏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黑根霉降解甘蔗渣固态发酵生产木聚糖酶,运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甘蔗渣与麸皮的比例、氮源、pH值、培养时间、水料比等对产木聚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麸皮为6:4,氮源为酵母膏,pH值为5,培养时间为5d,水料比为2.5:1,产酶量达406.18U/g。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短小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培养条件,确定了利用麸皮作为在主要基质进行固态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适宜条件:pH9、温度35℃、料液比1:2、接种量10%。在500mL三角瓶中固态培养72h左右,木聚糖酶的活力可达4915U/g干曲。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利用黑曲霉固态发酵凉茶渣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以内切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的活力为指标,对氮源、碳源、含水量、发酵时间、浸泡液pH值和温度共6个单因素进行考察;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添加4%硫酸铵作为氮源,2%葡萄糖为碳源,通过正交试验,以3种酶活力的总和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发现含水量为70%,浸泡液pH值为9.00,温度为31℃,发酵168 h,是3种酶的最佳生产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产物的内切葡聚糖酶活力为(5.72±0.23)U/g,木聚糖酶活力为(42.43±2.50)U/g,果胶酶活力为(29.81±0.69)U/g,3种酶活力总和为(77.96±1.08)U/g。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芯与麸皮为主要原料,对影响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JD-1固态发酵的因素如玉米芯与麸皮的比例、氮源浓度、发酵温度、时间、料水比等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取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即玉米芯与麸皮质量比为7∶3,培养温度30 ℃,料液比1∶2.0(g∶mL),培养时间96 h,接种量为10%。在此优化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达8.95 IU/g,滤纸酶酶活力达2.00 IU/g。  相似文献   

10.
李悦  薛桥丽  李世俊  王晶  胡永金 《食品科学》2014,35(17):137-145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利用Minitab软件,对纤维素酶高产菌小刺青霉(Penicillium spinulosum)16-7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 个主要因素,即稻草-麸皮(碳源)添加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稻草-麸皮添加量为3.45 g/100 mL、培养温度为27.11 ℃和培养时间为146.27 h时,酶活力最高,此条件下滤纸酶酶活力预测值为132.53 U/mL。经过修正,选择稻草-麸皮添加量3.45 g/100 mL、培养温度27 ℃、培养时间146 h,此条件下测得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力为387.58 U/mL、滤纸酶酶活力为128.86 U/mL,滤纸酶酶活力比优化前提高49.07%。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嗜热棉毛菌CAU44利用农业废弃物固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发酵产酶的最佳碳源为玉米芯和麦麸以4∶6混合的复合碳源,最佳氮源为(NH4)2SO4,最佳水分含量为80%,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4.0,最佳表面活性剂及添加量为0.5%的Tween-60。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50℃培养7d,嗜热棉毛菌CAU44产木聚糖酶的酶活力最高,达到20343U/g干基碳源,为目前国内报道的最高值。因此,嗜热棉毛菌CAU44在利用农业废弃物固体发酵产木聚糖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固体发酵培养,经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康氏木霉发酵产木聚糖酶最优条件组合为:麸皮与玉米芯质量比为2∶8,硫酸铵2.5%,MnSO4 0.50%,料水比1∶1.5(g∶mL),培养基初始pH自然,培养温度30 ℃,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康氏木霉固体发酵木聚糖酶活力达11.98 IU/g。该木聚糖酶水解产物富含2~5个木糖分子的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中高产木聚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经菌落形态观察、ITS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单因素固态发酵实验确定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高产木聚糖酶菌株,并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最佳产酶培养基配方:玉米芯与麸皮质量比为1∶7、氮源为硫酸铵(添加量1.4 g/L)、初始pH值为5.0、料水比为1∶3.5(g∶mL),接种量为7.5%。在此优化条件下,木聚糖酶酶活最高可达10 801.3 IU/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pH值为5.5、最适作用温度为37 ℃。  相似文献   

14.
以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的嗜热子囊菌QS7-2-4为生产菌种,进行固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产酶条件为:玉米芯:麸皮为7:3(w/w);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和胰蛋白胨的混合氮源,添加量为1.5%;吐温-80添加量为0.5%,初始pH为7.2,培养基含水量为80%,250mL三角瓶装料量为8g,发酵温度50℃,发酵时间72h,该条件下木聚糖酶产量达27952U/g干基。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75℃,最适反应pH为4.5,在70℃以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室温下储藏150d仍然保留87%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L2K为研究对象,对其产柚苷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碳源、氮 源、诱导物、接种量、初始pH值和培养时间进行考查,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麸皮粉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初始pH值4个因素 进行4水平正交试验优化。 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产酶发酵条件为麸皮粉添加量3%,蛋白胨添加量5%,接种量8%,初始pH值为5.0,鼠李 糖0.08%、KH2PO4 1 g/L,KCl 0.5 g/L,MgSO·4 7H2O 0.5 g/L,FeSO4 0.01 g/L,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28 ℃, 培养时间96 h。 在此优化条件下,柚苷酶活力为233.89 U/mL,是优化前的2.13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实验室选育的黑曲霉XZ-3S(Aspergillus niger XZ-3S)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试验因素的产酶条件为天然原料麸皮与玉米芯的比例为5∶3,接种量1.0%(孢子悬液,孢子浓度5×107个/mL),料水比例1∶1.7,培养基初始pH值为7.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65h,其间翻曲2~3次,在上述条件下木聚糖酶的活力可达23612.38IU/g干曲.酶学性质初步研究显示,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50℃和5.0,低于50℃、pH3.0~8.0酶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线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技术对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Nz 3.602进行诱变选育。对诱变致死率进行测定,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15 W紫外灯照射12 min,ARTP处理40 s。对突变菌株进行透明圈法初筛、糖化力测定法复筛,最终得到产酶能力较高的突变菌株B5。其糖化酶酶活为1 050.32 U/g,较出发菌株糖化酶酶活提高85.53%,并且遗传稳定性较好。以菌株B5为研究对象,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糠壳添加量15%,原料含水量70%,接种量12%,培养时间5 d,培养温度30 ℃。该条件下糖化酶酶活为(1 254.17±6.14) U/g,比优化前提高了19.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