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基于现场试验,对某国产600 MW汽轮机分别在单阀和顺序阀运行模式下滑压运行轴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顺阀方式运行推力轴瓦正面温度、支持轴承回油温度普遍较单阀模式高,支持轴承的1号和2号瓦块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单阀模式与顺阀模式相比,由于配汽均衡,使支持轴承瓦块温度变化随负荷变化小.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汽轮机配汽设计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现有汽轮机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调节级不平衡汽流力和轴承静、动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了汽轮机配汽方式对瓦温、瓦振、轴心位置等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汽轮机配汽方式对轴系安全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汽轮机配汽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结合现场运行实践,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配汽优化对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配汽方式下汽轮机调节级后转子的热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尚有部分国外引进型汽轮机采用原设计的节流配汽运行方式,导致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的经济性比较差.为了提高汽轮机的运行经济性,必须将其改造为喷嘴配汽方式.首先对汽轮机在不同配汽方式下调节级后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计算了不同配汽方式下汽轮机调节级后转子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最后给出了汽轮机由节流配汽改为喷嘴配汽方式后的变负荷速度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改变阀门配汽特性降低主机轴承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汽轮机厂生产的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采用日本日立公司的H-5000M高压电液调节控制系统,机组的配汽特性为低负荷节流调节(单阀方式)和高负荷喷嘴调节(多阀方式);分析了主机轴承温度高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改变机组阀门配汽特性而降低1号轴承温度的办法,这对国内同类型机组出现的类似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机组顺序阀优化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由于喷嘴配汽方案设计不当,会引发调节级附近的各轴承发生轴心偏移、瓦温升高、轴振不稳定等轴系故障,极大的危害机组的安全运行.对于亚临界机组,许多研究单位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顺序阀优化改造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开展了超临界机组配汽不平衡汽流力对机组的影响分析,并进行了超临界机组的配汽优...  相似文献   

6.
汽轮机单顺阀切换运行时调节级由全周进汽转变为部分进汽,调节级叶轮受力不平衡,轴承载荷增大,出现瓦温、振动问题。针对单顺阀切换的瓦温过高问题,分析了汽轮机部分进汽下的调节级受力模型,计算了不同切换方式下高压缸轴承的受力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证明优化后的配汽切换方案减小了轴承受力,与配汽切换试验得到的结果一致。该研究从理论角度证明了选择合适的配汽切换方式能够减少高压缸转子的不平衡受力,实现机组升负荷过程中的单顺阀安全切换,为同类型机组的顺序阀安全运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CFD方法,以某典型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阀点位置的蒸汽参数变化;对不同顺序阀配汽方式转子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确定了最优的顺序阀开启方式;并研究了两类配汽方式下,调节级动叶片所受激振力的不同。所做的工作可以为汽轮机阀门配汽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某600MW亚临界汽轮机原设计采用混合配汽方式,存在着部分负荷运行下经济性差的问题,需要将现有的混合配汽方式改造为喷嘴配汽。首先分析不同配汽方式下蒸汽温度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汽轮机转子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与分析,得到其分布规律及最大温差和最大应力出现的时刻和部位。预期为汽轮机的热应力在线监测和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部分进汽的存在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以某600 MW喷嘴配汽方式汽轮机机组为例,基于量纲分析理论,分别将全开调节阀及半开调节阀后喷嘴组压比简化表示为流量比的函数,提出一种适用于喷嘴配汽方式汽轮机调节级变工况计算模型,并研究分析了部分进汽对调节级内压比的影响;应用所提出的模型,探讨了重叠度的存在对阀门流量特性和机组热经济性评价指标的影响,为喷嘴配汽方式汽轮机机组运行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注汽锅炉是油田热力采油过程中最主要的耗能设备,简要介绍了注汽锅炉的热工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VB6.0开发了注汽锅炉热力计算软件,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分析了注汽锅炉操作参数中排烟温度、注汽干度、配风量和空气过量系数4个因素对注汽锅炉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汽锅炉的热效率随上述4个因素的增大而降低,且排烟温度对注汽锅炉的热效率影响最大,注汽干度和配风量的影响次之,空气过量系数的影响最小.其中,排烟温度每升高20℃,锅炉热效率约下降1%.  相似文献   

11.
328.5MW汽轮机轴瓦温度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希第 《汽轮机技术》2005,47(5):387-388
某328.5MW机组存在轴瓦金属温度高的问题。经过对机组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了处理措施,通过改变调门部分进汽度取得了良好的轴瓦降温效果。给出了主要的测试数据及具体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推力轴承作为汽轮机的关键部件,其作用在于固定转子与汽缸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并承受剩余轴向推力。由于球面加工质量、现场装配误差和轴瓦套受力变形等原因,轴瓦体与轴瓦套球面常出现球面卡塞并使球面自位能力失效的问题。文章对某电厂600 MW火电机组推力轴承瓦温偏高的故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轴承球面自位能力失效是瓦温偏高的最终原因,并给出了处理及预防此类故障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稠油水平井多点注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英才 《中外能源》2010,15(10):57-59
欢喜岭采油厂稠油水平井采用常规笼统注汽方式开发,存在水平段动用不均的问题。对常规注汽出汽位置、油层非均质性、蒸汽超覆、汽窜等影响稠油水平井水平段动用不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多点注汽设计软件进行计算和模拟井下温场分布,采取蒸汽伞和配汽阀进行分单元多点注汽的多点注汽技术。介绍了多点注汽技术中管柱结构、配汽阀、蒸汽伞、多点注汽设计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结构及功能。欢喜岭采油厂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多点注汽技术实施后,平均单井增油300t以上,最高单井增产达500t以上,该技术能够改善水平段吸汽剖面,有效改善水平井段动用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周期产油量的目的。欢喜岭采油厂欢127-H3井应用多点注汽技术,沿整个水平段设计4个注汽阀,措施后排水期由原来的12d缩短为2d,周期产油由761.3t提高到1282.1t。  相似文献   

14.
汽轮机高压缸进汽蜗壳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针对某高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研究,并对影响切向进汽蜗壳气动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向进汽方式具有优越的气动特性,其进汽蜗壳截面的收缩比、截面形状以及进口管横向间距均对切向进汽室气动特性影响较大。湍动能和总压损失系数随截面收缩比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缓。截面形状和进口管横向间距对切向进汽室总压损失系数影响较小,但对出口处湍动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耿朝晖 《中外能源》2012,17(7):49-52
为改善过渡带地区的开发效果,在北过三四条带开展了蒸汽驱现场试验.在试验区转注蒸汽1年后,整体未见增油效果,但部分油井采出液温度上升幅度较大,出现蒸汽突进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蒸汽及热水的窜进造成的.汽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层压力不均衡、注采井距差异、地层构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和注汽操作不当等.此外,蒸汽干度过低、注入体系不易压缩还会造成热水窜.通过分析比较凝胶类高温调剖工艺、高温泡沫调剖工艺、双激发无机非金属调剖工艺、分层注汽工艺、动态调整控制技术等汽窜防治的主要措施,给出了不同汽驱阶段的优化措施.对试验区内两口采油井——北4-30-RB263井、北4-3-B63井进行了汽窜原因案例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鉴于稀油油藏的井段长、小层多,井简中蒸汽超覆严重,汽窜控制难度大,建议初期试验应采用高温调剖技术.  相似文献   

16.
汽轮机实际运行环境中非轴对称通流(进、排、抽汽等)部件产生的非轴对称流场将导致叶片排内部流场的变化.针对某1 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中压缸进汽蜗壳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将进汽蜗壳与第一级静叶进行了联算,结果显示进汽蜗壳的非轴对称进汽导敛叶片排进口流场的岗向和径向不均匀,并对叶片性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良  徐士鸣 《节能技术》2006,24(2):99-102,123
为了抑制高温进汽水蒸气压缩过程的温度升高,可以采用湿压缩方式,利用水滴升温显热和汽化潜热来降低压缩终了的排汽温度,改善压缩机工作性能。本文通过对两相湿压缩过程的分析,建立水蒸气基元容积两相湿压缩过程数学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螺杆压缩机压缩水蒸气过程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湿蒸汽进汽千度及水滴微粒直径对排汽温度和压缩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型汽轮机组不同配汽方式下运行经济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大型汽轮机组单顺阀配汽方式经济性分析方法,结合某国产600MW汽轮机组不同负荷下单阀与顺序阀对比试验,对大型汽轮机组不同配汽方式下运行经济性进行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汽轮机组在顺序阀方式下的运行经济性要高于单阀方式,且运行负荷越低,顺序阀方式的节能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参与调峰的汽轮发电机组在低负荷下喷嘴组局部进汽弧度更小,其喷嘴配汽模式的选择更加重要。理论上,局部进汽方式下的对角进汽模式是最优选择。实际上,由于机组制造和安装等因素的影响,汽轮机轴系自身的稳定性差异很大,其对喷嘴进汽模式的敏感性是不同的。给出了典型四调节阀汽轮机局部进汽条件下的对角进汽和连续进汽的组合种类,进行了针对性的调节阀组顺序开关测试试验,结果显示:对于轴系稳定性较好的机组,其1号、2号瓦瓦温和轴振对喷嘴进汽模式的变化不敏感,局部进汽条件下对角进汽模式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方案,侧缸喷嘴组连续进汽模式整体表现较好。该结论可用于指导优化汽轮机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