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依托滨水区的环境,以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等要素,形成立体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该文以城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武汉市天兴洲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滨水城市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城市滨水区有着方面的意义,其空间形态也在城市更新中整合,演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整合的构成要素开剖析,力求为广泛展开的滨水区更新提供了一个设计和操作的纲要。  相似文献   

3.
从健康导向角度解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从健康角度解析滨水空间的实际意义,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分析滨水空间对健康行为的导向机理,提出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空间构成要素,即自然基底、联系骨架和康体单元。以期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共同实现人体健康的促进和滨水区活力的重塑。  相似文献   

4.
借鉴"运动处方"的概念与思维方式,通过对城市人群的健康状况和不同类型人群运动需求分析,根据滨水沿岸的资源特征,提出了城市滨水区运动空间的要素构成,包括康体要素、健身要素和辅助要素.以滨水区的水域为主要参考系,分析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和配比,并探讨了与各要素对应的空间组合类型,即水上运动空间、临水运动空间和近水运动空间.旨在促进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与塑造,实现健康活动与滨水休闲空间的整体融合.  相似文献   

5.
钱芳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11,29(5):109-113
根据可达性原理,提出影响城市滨水区可迭性的空间构成要素,即吸引要素和通达要素.从水体与城市的衔接关系及人在其问行进的水景感知域角度将滨水空间分为环水型、环城型和沿水型三种.按照以上分类,采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分析方法,筛选具有较高可达性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滨水区中通达要素和吸引要素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毕克妮  孙丹 《山西建筑》2011,37(2):17-18
针对滨水区城市设计可识别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城市及滨水地区可识别性要素,以庄河市港前区城市设计为例,阐述了一系列能够增强区域可识别性的设计要点,以指导滨水区城市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小城镇滨水住区开发建设现状,为了使小城镇滨水区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对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定位和空间形态措施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从而改善小城镇滨水区再开发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永宁河—下分水河段是台州市主要河流水系"两环十三纵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台州市各景观要素,既是台州市"山水格局"的中心轴线和心脉所在,又是台州市打造"山水城市"的重要载体和轴线。台州市永宁河—下分水沿岸空间规划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知滨水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结合地域性景观类型的特征,提炼出主要的设计元素,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台州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丹 《山西建筑》2009,35(11):19-21
针对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的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丁辉  谢振宇 《华中建筑》2005,23(4):68-70,76
城市滨水区空间的设计与开发该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滨水空间设计的特点,并以常熟滨江邻里中心商业地块的设计为例,就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的设计与开发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感知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城市产业结构和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滨水区面临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本文总结了北美滨水城市匹兹堡的城市更新改造策略,提出滨水区用地功能的更新,应利用片区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条件探求激发片区活力。并以武汉市二七桥片区为例,结合该片区的滨水空间特点和用地布局,针对该片区滨水传统工业的转移、用地功能的置换、临江景观的打造进行了更新策略的研究,为片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探索,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的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如何唤醒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人水和谐互动,是城镇化转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手机信令大数据因其样本规模庞大、时空粒度精细、动态轨迹直观的特性,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以苏州金鸡湖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获取到的人群时空动态分布信息,分析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用地性质、交通设施丰富度、岸线可达性、服务设施数量等空间影响因子与滨水空间活力的相关性,发现影响空间活力最重要的因子是服务设施数量,同时交通设施丰富性也对空间活力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实践中应当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对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的“触媒”作用,并鼓励滨水空间的复合式开发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9):75-8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蔡哲  邱灿红  黄媛 《中外建筑》2012,(11):60-62
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机,是形象,是资源,也是象征——文明素质、地域文化的象征。现代大城市中的河流滨水地区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段,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通常是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本文通过挖掘滨水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定位,突出文脉与自然、和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旨在构筑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融休闲、文化、娱乐、景观等多功能的可持续滨水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芳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4,(10):96-99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系统与水域环境衔接的边界。根据滨水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特征,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的双重内涵。根据系统论,提出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双重内涵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兼顾面向市民和自然双向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旨在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以及维育自然、贴近自然的健康人居环境构建,实现滨水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活动的整体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是陆地与水体交接的过渡区域,是多种景观资源和城市功能的混合体,是承载和激活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品质对广大市民的健康和福祉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尽管现有文献从不同的方面指出了城市滨水区各类环境要素可能对健康和福祉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我们掌握的知识仍然较为零散,缺少从健康城市这一视角下系统审视和评价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研究。针对此问题,从健康城市滨水空间的理论机制、科学证据和关键要素特征3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一系列规划、设计和管理建议,希望为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滨水空间提供科学支持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 《山西建筑》2010,36(34):10-11
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现状,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明确了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