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引江济太调水效果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在大量水量水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定量化、综合性的水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与太湖水环境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对引水期间河网与太湖水环境改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为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引江济太调水过程中实时调度与分析的需要,在原有太湖流域水量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二维连接的水量、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并在GIS统一平台下对模型进行了集成,开发了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系统;以太湖流域2003年为典型年,根据调水目标和调水约束条件,研究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方案,并提出了较优的引水方案;根据流域雨情、水情变化以及改善太湖、河网水环境的目标,分析了引江济太最佳引水时机以及引水入太湖的较适宜的引水流量。可为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通市高水系引江调水水质改善分析与方案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  陈建标  肖玉兵 《人民长江》2012,43(10):72-74
为了改善南通市高水系区域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引江调水方案,即利用南通市西南沿江的涵闸引长江水,并通过东北沿海的涵闸排水。在引江调水前后,有关部门依据监测资料分析了区域内骨干河道和二、三级河道的水质改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引江调水对改善南通平原河网的水质总体上效果明显,但对局部河段及区域,特别是水系河道末端,由于水流流速降低及污染物逐渐集中,水环境改善效果不佳。针对目前引江调水调度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完善高水系区域引江调水方案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4.
卢卫  应聪惠 《人民长江》2014,45(18):37-39
平原河网地区水流流向复杂,影响引调水改善河网水质效果的因素众多。以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上塘河流域为例,运用MIKE11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并综合考虑上塘河引调水水量、历时及引水模式,研究了河网引调水改善水质的效果,并提出以引调水效率作为确定最佳引调水方案的依据。研究表明,阶段性引调水的效率优于连续性引调水,能在减少实际引调水历时与水量的同时,达到与连续性引调水相近的改善水质效果,从而在取得相近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引江调水是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的措施之一。根据苏州市沿江口门水利工程2017年5月9~18日的调水实测数据,分析了阳澄淀泖区引水前后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及引水量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关系,发现引江调水能加快区域内河网水体流动,并使得通江河道及阳澄湖以西区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氨氮指标能提高1~2个水质类别,综合污染指数亦有所降低。根据分析结果,明确了调水对阳澄淀泖区不同区域的水质改善程度,这将有利于调水方案的优化和区域的水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6.
引调水是目前许多城市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不同引水水源、流量对河道水质、水动力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定量分析不同引水方案对河道水质、水动力的改善程度。以太湖流域无锡滨湖城市河网为研究对象,以太湖流域一维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为基础,将梅梁湖和五里湖作为引水水源,在不同引水流量条件下定量分析区域水动力和总磷(TP)浓度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梅梁湖引水方案增加引水流量,可以有效提示水体流动性;五里湖引水时,可有效削减主要河道总磷(TP)浓度。考虑梅梁湖水量充足、水质较差,五里湖水质较好但水量不足,提出了双水源(梅梁湖-五里湖)联合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7.
台州市核心区生态补水最佳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台州城区水生态环境,确定对台州城区生态补水的规模,应用MIKE 11水环境模型软件建立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研究河网水动力变化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并预测8种不同工况条件引水后的水质状况,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后降低的污水处理费用作为经济效益指标,以泵站运行费用作为成本指标,计算引水流量与工程净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分析得到最佳引水流量,旨在为确定、优化台州市区生态补水流量、治理城市水污染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武澄锡虞区特点及工程条件,采用太湖流域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对引排方案进行计算,以水质改善程度为依据,河网水位、引排水量为次要评判因子,确定"北控新沟专排"方案为该区域调水引流最优方案,指出水环境改善的根本措施是对污染源的治理,需加强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论证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和存在问题,采用MIKE11模型对河网进行概化,建立了一维河网数学模型。以枯水期为例,选取6个控制断面的氨氮浓度为水质评价指标,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进行模拟与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内秦淮河水体污染较严重,水源地水质和引水流量达不到引水冲污的要求,需改善水源地水质,加大引水流量;每条引调水线路均存在引水盲区,引水冲污应采取4条线路联合引调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曦  逄勇 《水资源保护》2009,25(2):38-41
根据2005年9月21日进行的江阴城区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建立江阴河网区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引水线路——分别通过黄山港和白屈港从长江引水对江阴城区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以应天河为界,北部城区的水环境可以通过黄山港引水得到改善;南部城区的水环境只能通过白屈港线路引水,且两种引水方案都必须持续10 h以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采用引水冲污方式,可提高河道的水环境净化能力,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南京市河西水系水质现状为例,建立了一维河网水量水质模型,根据从长江引水的线路、方式及规模,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南京市河西水系各河流引水冲污改善水环境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冲污能使城市河道污染浓度快速下降,有效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水资源调度现状的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上海市水资源调度工作的发展历程,介绍上海市"依托两江、乘潮引排、分片调度、定向有序"的水资源调度总体布局方案,利用经过进一步率定验证的黄浦江、崇明岛水系河网水量水质模型,评估上海市水资源调度现状方案的效果,建议进一步优化上海市水资源调度方案、健全完善上海市水资源调度机制、系统集成上海市水资源调度平台。  相似文献   

13.
水利工程调水对江阴市水环境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江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白屈港引水对江阴市东部水体环境改善效果,2005年9月23日,在江阴市进行原型模型实验。利用调水工程实测数据,分析计算了沿途布设的监测断面的过水量、分流率,并对调水前后的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屈港调水对江阴市东部河道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某些区域效果甚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水系改造方案和水利工程建设措施,以期达到最佳的引水效果。最后指出截污治污工程与水利工程相结合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浙东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杭州湾南岸,而且其中的萧绍宁平原河网水质普遍较差。浙东引水工程是解决萧绍宁平原及舟山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系统水利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是浙东引水专项工程,该工程不仅可向上虞、余姚、慈溪提供优质的曹娥江径流,还可明显改善引水工程沿程河网的水环境。在建立河网水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改善该区河网水质为目的,根据环境远期目标,推荐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引水改善平原感潮河网水质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家港市三大水循环体系为例,构建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揭示了不同长江潮位与内河引水量的响应关系,不同引水量与河网水质改善效果、引水服务面积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高潮位的升高,内河引水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当中部水系引水量达到1.4×10~7m~3时,氨氮浓度改善率达到50%以上,浓度变化指数达到0.6以上,且整体提升了1个水质类别;引水服务面积随着引水量的增大呈现线性增长趋势,而单位引水量服务面积呈现对数函数下降趋势,其中东北部水系单位引水量服务面积最大,为0.352~0.891 km~2/万m~3。  相似文献   

16.
徐凌云  逄勇  付浩 《水资源保护》2016,32(3):121-126
在现场调研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利用MIKE11模型建立望虞河西岸一维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开展了望虞河西岸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和引水顶托条件分析,研究如何在望虞河西岸总量控制不达标的现状下通过引水顶托条件的研究来保证引调水期间望虞河入太湖水质达标。结果表明:1近期望虞河西岸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目标仍然无法实现;2当水位差值低于控制水位差时,望虞河引水;当水位差高于控制水位差时,西岸排水;3方案1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9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2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24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3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0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4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5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常州市主城区水环境,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畅流活水水环境提升方案研究。利用优质丰富的长江水作为引水水源,通过魏村枢纽和澡港水利枢纽引水,围绕新建工程大运河西枢纽及与4座活动堰工程的调度组合,设置了5组模拟方案,通过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各方案下城区内部河道流量分配情况,并结合现场试验论证了推荐活水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推荐方案形成了3级水位差、水位调控精准、流量分配合理的畅流活水格局,河网水环境改善显著,同时大部分水质指标在引水结束后16 d内均仍处于较好的状态,但部分河道的水质反弹明显。通过数学模型开展水动力调控是改善平原河网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手段;但需要强化日常监测,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活水周期,同时对部分水质异常点位开展污染源解析工作,保障河网水环境的长效久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