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建工科专业。通过调研广西区内高分子相关企业现状并预见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趋势与高分子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改革广西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十三五高等教育战略的提出,大量地方本科高校都面临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紧迫任务。闽江学院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专业思想、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构建成长地图体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进而实现差异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及学生基础,对重构具有专业特色的“厚基础、促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学习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教学环节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材料类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本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工程实践创新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罗飞  朱辉  刘鑫  陆军建  万梅秀 《广州化工》2014,(18):231-233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统教学体系存在不少弊端。本文根据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教学思路转变、教学内容优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核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在《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 SC)、以产出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持续改进(Continued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学生中心是宗旨,成果导向是要求,持续改进是机制。实践教学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微工厂型"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并起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理念,本文在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有关大学教学制度与管理改革。本文分析了学季制和学期制两种教学制度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学季制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点研究了引入学季制前后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并通过课程改革实现2015级高分子与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熊煦  蒋晓威 《广州化工》2022,(2):160-161+164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制度,已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以下简称"高分子材料专业")为例,分析了本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双导师"队伍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提出实践策略,从而培养出能胜任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广州化工》2021,49(6)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桥梁。本文主要阐述了此课程从本专业自身特点出发,结合2020年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优秀的高分子材料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材料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性较强等特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型材料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正本科专业介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理工类)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9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依托"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浓厚的行业背景,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独具鲜明的特色。经过  相似文献   

13.
正本科专业介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理工类)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9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依托"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浓厚的行业背景,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独具鲜明的特色。经过  相似文献   

14.
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的需求,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借助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结合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的构建为研究内容,完善轻化工程专业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CDIO工程能力,提高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太原工业学院"大力推进特色鲜明和区域(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提出了"服务山西、面向全国、突出特色(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式与改革总体思路。为适应社会需要和体现学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内涵的要求及"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大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相关石油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照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指出了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必要性,认识到构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双师"师资队伍等是应用技术型石油高校培养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该策略不仅能使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出实效性与科学性,而且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全能型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以及工程专业认证的实施,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迫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及相关跟踪评价机制是关键的两个方面,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特色模式,将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时改革修订了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材料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材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高分子材料作为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为发展趋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才。产教融合是企业和教育单位通过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探讨了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初步研究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本文在传统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基础上,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了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课改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