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炉坪矿床的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分带均反映了矿床热液成因特点。近年来,萤石Sm-Nd同位素体系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热液矿床中的成矿事件年龄。该项研究在铁炉坪矿区切穿矿脉的萤石脉中选取萤石进行Sm-Nd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25±18)Ma,该数据与熊耳山矿田内有关岩体和矿床的近矿蚀变岩同位素年龄结合,不仅对铁炉坪矿床主成矿时代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于研究熊耳山矿田内岩浆—热液活动演化或成矿持续时间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熊耳山地区为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洛宁县铁炉坪银铅矿地处熊耳地体西南,成矿条件非常优越。铁炉坪矿区中矿石矿物种类众多,主要以银铅金属矿物为主,伴随含有其他金属矿物。探讨成矿时期会对同类型的矿床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3.
河南铁炉坪银铅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昊  路坦  李健  张莹  张文博  涂恩照 《矿产勘查》2013,4(2):137-145
铁炉坪银铅矿床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下峪乡,矿区内发现6条蚀变破碎带,共圈出24个银矿体和7个铅矿体.矿体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石板沟组地层中,严格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形态以脉状、透镜状为主.通过对铁炉坪银铅矿床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研究,认为矿体受花岗绿岩带及构造断裂带的联合控制,并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属海底火山喷发—变质热液改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归纳总结其找矿标志,对熊耳山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富年  李茂平 《矿产勘查》2019,(5):1124-1135
坪宝多金属矿田内铅锌银和铜钼钨铋等多金属矿藴藏丰富,矿床类型以岩浆热液成因为主,矿田内多个矿床的分布受断裂构造和燕山期岩浆岩联合控制,研究坪宝多金属矿田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对湘南地区乃至南岭成矿带找矿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找隐伏矿床找矿预测提供依据。随着近年来坪宝矿田内各矿区深部及外围新矿床类型与矿种的发现,人们对区域深部矿床系统结构和分带性有了新的认识。文章在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和已有矿床成矿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总结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带、赋存规律的再认识,进一步完善了已知矿床的成矿模式。从矿床的角度切入放眼矿田,通过单个矿床成矿模式结合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构建成组合模式;从构造体系控矿延伸至构造成矿系列阶段,并通过认识和总结矿床成矿规律,提高对深部矿床成矿理论的认识,从而实现找矿勘查突破。  相似文献   

5.
马市坪铅锌银矿集区位于栾川—维摩寺多金属成矿区带上,该区带是豫西南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多年来,除栾川地区发现多处大型—特大型钼多金属矿床外,其他地区均未取得较大找矿进展。为解决找矿难题,促进找矿突破,本文通过对矿集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典型矿床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在分析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取得如下认识:①该区具有典型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控矿特征;②该区成矿体系为斑岩型钼钨矿—矽卡岩型多金属矿—脉状热液交代型铅锌银矿的岩浆热液成矿体系,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在此基础上,参照栾川地区的成矿模式,建立了马市坪铅锌银矿集区综合成矿模型。为今后该区找矿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有关岩浆热液成矿体系的找矿思路,对本区今后找矿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潘家沟银矿成矿地质背景、次火山岩、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一典型的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为陆壳改造型成因,系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成矿热液主要是由形成次火山岩的岩浆在深部分异演化形成的富氟流体组成,与次火山岩浆相伴上升,在沉积碎屑岩的层间破碎带中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介绍革命沟矿床区域地质成矿环境、矿床特征、热液蚀变、元素地球化学、含铀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热液活动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论述了硅质脉型铀矿床成矿机制。认为革命沟矿床的形成是地层-岩体-构造-热液活动共同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含铀建造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热液源自幔汁(HACONS),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硅质脉后期热液沉淀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地区铜银金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通过赣东北重点成矿区带三年找矿研究工作,总结提出了该区中生代火山—侵入岩成矿系列、海底火山作用成矿系列、变质热液金矿成矿系列及矿床综合成矿模式,指出了各种成矿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峨边县杨河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东部边缘与龙门山断裂带交汇地区,属于四川峨边-马边成矿带。通过对该矿区地质概况、矿床特征、主要控矿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麦地坪组白云岩之中,受层位控制。通过对矿床成因的探讨,认为该矿床经历了沉积期富集,成岩期成矿,后期地壳运动热液侵入使其改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矿体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不是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而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基底地层而非赋矿地层本身,硫源来自深部岩浆源和热液途经地层,成矿介质水来自深部变质(分泌)水、地壳深熔、重熔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等组成的复合水。成矿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在易门狮子山因民组中下部热水沉积岩中发现(似)层状含铁铜矿体。通过成矿古环境分析及岩石、矿床学研究,认为该矿为中元古代裂谷早期火山一喷流沉积成因,属东川稀矿山式铁铜矿类型,类似于奥林匹克坝型,从而为滇中地区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桂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赋存于岩溶洼地、谷地中的红土层中,矿石具有中铝、高铁、高铝硅比、低硫的特点。成矿物质来源于上二叠统底部的古风化壳型铝土矿层,成矿时代为早更新世,矿床成因与岩溶作用、红土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凤太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田、矿床成矿控矿条件,稳定同位素地质特征,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建立了地质找矿模式,开展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五龙沟金矿田的区域幔枝构造特征、矿区幔枝构造特征、矿床幔枝构造特征及其成矿过程,进一步通过硫、铅、氢、氧、碳同位素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认为矿田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幔亚热柱东昆仑幔枝构造区,受五龙沟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控制,变质核杂岩是幔枝构造活动晚期阶段在地表的表现形式,岩浆侵入以及南北向应力作用形成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北西向的韧脆性断裂系统。矿质来源为深部幔源,深切地幔的超岩石圈韧性断裂沟通了深部及地表,金银多金属矿源随岩浆沿北西向韧性断裂侵入而向地表运移,在构造扩容段成矿。超岩石圈韧性断裂其深部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浅部表现为脆性断裂,金银多金属矿含矿热液在韧性剪切带与脆性断裂的构造转换部位成矿,受北西向的韧脆性断裂控制,主成矿时代为幔枝构造产物变质核杂岩构造活动的印支期,其余阶段为次要成矿阶段,不具备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隈子金矿床与辽河群盖县组合金硅质体关系密切,硅质体属于变质分异而成。矿床成因类型为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大阶段:原始分散型矿源体阶段、变质再生型矿源体阶段、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成矿阶段。辽南大多数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与隈子金矿相似。初步建立了这类与变质—岩浆作用有关的系列金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位于新疆阿克陶县的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属于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型,其赋矿地质背景、控矿岩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等特征均与北美地区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 铅锌矿床很相似。矿床成矿的机制可能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成矿流体的混合。根据对容矿角砾岩的规模、分布特点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等认为,这一地区铅锌矿的找矿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主要针对黔西南地区构造蚀变体(SBT)中大厂锑矿床的典型剖面,采集茅口组的茅口灰岩,龙潭组的碳质泥岩、粉砂岩、粘土岩,峨眉山玄武岩组凝灰岩、沉凝灰岩、碳质粘土岩和SBT中的强硅化灰岩、角砾状强硅化灰岩、硅质岩、凝灰岩及角砾状粘土岩组合,对岩石或矿石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利用等离子质譜方法分析大厂地区构造蚀变体及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各类岩石样品的稀土元素组成。表明热液蚀变作用强烈,成矿物质可能为深部成矿流体带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矿床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表明卡拉玛铜矿床属沉积热液改造型层控矿床。本文在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找矿靶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萍乡─乐平坳陷带具备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条件。断裂破碎带和沉积间断界面控制矿床的产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性和岩相分别是细碎屑岩系、不纯碳酸盐岩和山前平原相、潮坪泻湖相。硅化、黄铁矿化、碳化与成矿关系密切。最佳化探指示元素组合为Au─As─Sb─Hg。综合找矿模式为异常+构造+岩性+岩相+蚀变。  相似文献   

20.
八卦庙金矿床是秦岭造山带的一种与深源热水喷流、岩浆热流体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本文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石、钠长岩、钠长板岩、层间石英脉、节理石英脉和岩脉等能反映成矿流体作用痕迹的岩石进行微量元素测试,作相关分析。结合其它有关证据论证了八卦庙金矿成矿在物源上既继承了热水喷流的物质,又吸收了岩浆提供的物质。该矿床的富集成矿是岩浆热流和期后热流体动热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