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在混合电压系统中实现板级总线逻辑电平转换存在的问题,给出常用器件的工作电压、传输速度和驱动能力,详细分析了通过使用专用电压转换器件实现逻辑电平转换的方法,研究了混合电压系统的上电问题,最后通过实例展示了使用专用芯片实现逻辑电平转换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脉冲放大系统线性度差、扰动大以及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应用驱动电路将脉冲频率等数字信息和电平等模拟信息进行合成的高速脉冲产生方案,设计了应用D/A转换器和精密运算放大器组成可编程的电平转换运算电路。该电路根据数据编码转换运算输出大范围、高精度、高稳定度、超低串扰的电平并将其作为脉冲高低电平传送给集成驱动电路,实现了脉冲电平和幅度的精密连续可调。最后详细分析了引脚驱动器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并成功设计出由驱动电路接收前级脉冲数字和模拟信息进而合成输出50阻抗高速大幅度脉冲的电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EMCCD的驱动电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高速EMCCD图像传感器CCD97时序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采用FPGA进行时序逻辑设计,利用EL7457集成器件对标准时钟进行电平转换。分立电路对快速高压(电子增益)时钟进行电平转换,从而建立EMCCD工作环境。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供多路驱动时序,驱动频率高,硬件电路简单,编程方便,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及应用推广价值,已用于CCD图像采集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LTE-A手机不同接口电平,需要使用不同测试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立电子元器件实现接口电平自适应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不同接口电平方案的LTE-A手机,可以采用同一块测试电路转换板,实现软件调试,并对测试电路硬件进行了系统的测试。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可编程红外焦平面驱动电路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赖睿  周铭  刘上乾 《激光与红外》2004,34(4):272-274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单片机和FPGA的可编程的驱动电路系统。在该系统中,偏置电压的产生和调节是利用单片机控制来实现的;而对于脉冲驱动,则先由FPGA产生初始的脉)中驱动波形,而后结合单片机对其进行电平提升和转换,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驱动脉冲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较传统的设计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强以及体积小和功耗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栅驱动芯片ASTLC5301A的原理,借助Pspice仿真工具进行驱动电路的设计,重点讨论芯片内部高低电平位移转换电路,提出改进型电平接口电路,完成高低压驱动管的尺寸和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7.
SoC中跨时钟域的信号同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时钟域的处理是系统级芯片(SoC)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对其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估计不足,将对设计造成灾难性后果。数据跨时钟域传输时如何保持系统的稳定,顺利完成数据的传输是每个设计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讨论了在多时钟域中异步信号带来的亚稳态及对整个电路性能和功能的影。针对单一信号的异步传输,在已有的双触发器构成的同步器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同步单元:脉冲到脉冲的同步、脉冲到电平的同步、电平到电平的同步,电平到脉冲的同步。值得强调的是这4种同步器都对异步时钟频率没有大小关系的限制。并且给出了4种同步器的电路结构图并进行了实现,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分析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栅驱动芯片ASTLC5301A的原理,借助Pspice仿真工具进行驱动电路的设计,重点讨论芯片内部高低电平位移转换电路,提出改进型电平接口电路,完成高低压驱动管的尺寸和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唐华  吴玉广 《现代显示》2006,27(1):59-63
分析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栅驱动芯片ASTLC5301A的原理,借助Pspice仿真工具进行驱动电路的设计,重点讨论芯片内部高低电平位移转换电路,提出改进型电平接口电路.完成高低压驱动管的尺寸和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MHz以上频率的GaN半桥栅驱动系统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高速高可靠性低功耗的低FOM电平位移电路。串联可控正反馈电平位移电路通过仅在转换过程中减弱正反馈力度,实现了低传输延迟和高共模噪声抗扰能力,同时采用最小短脉冲电路设计以降低功耗。该电平位移电路基于0.5 μm 80 V高压(HV) CMOS工艺进行设计与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电路具有960 ps的传输延时、50 V/ns的共模噪声抗扰能力和0.024 ns/(μm·V)的FOM值。  相似文献   

11.
中继镜系统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降低大气对激光影响并提升激光打击范围的新型高能激光系统。激光中继镜传输优势评判标准以及应用优势范围分析是中继镜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建立了中继镜系统光束传输模型,详细推导了真空和湍流条件下激光中继镜传输过程的等效菲涅耳数,分析了光束中继镜传输过程的性能评价因子以及光束传输性能与等效菲涅耳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激光中继镜传输应用优势范围的求解方法,并对Hufnagel-Valley 5/7湍流模型条件下光源波长3.8 m、高度30 km的激光中继镜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地球大气湍流条件下,中继镜系统能提升激光对远距离、高空目标的打击效果,拓展激光的打击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被动式红外检测的条件下,针对动态目标探测的可靠性及军事防卫需求,提出了一种动/静态双坐标感知探测系统。静态感知系统是一个标准的二维坐标体系,也是运动目标检测的基准;动坐标感知系统是在水平面内以恒定的角速度在90范围内来回摆动的十字坐标系统,该系统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探测感知距离与视场角成反比的矛盾,实现了全方位战场态势感知的功能。文中建立了感知系统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经实验验证,该理论切实可行,构建的感知系统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 要:为了提高码索引调制(code index modulation,CIM)系统的传输效率,提出了一种具有更低复杂度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的广义正交码索引调制(generalized orthogonal code index modulation,GQCIM)系统。CIM 系统使用扩频码和星座符号传输信息,但只能激活两个扩频码索引和一个调制符号。而 GQCIM 系统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克服了只激活一个调制符号的限制,同时充分利用了调制符号的正交性,增加扩频码索引以传输更多的额外信息位,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此外,分析了GQCIM系统的理论性能,推导了误码率性能的上界。通过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GQCIM系统的性能,对比发现GQCIM系统的理论和仿真性能一致。而且在相同的传输效率下,结果显示GQCIM系统的性能优于同样具有正交性的调制系统,如广义码索引调制(generalized code index modulation,GCIM)系统、CIM系统、码索引调制-正交空间调制(code index modulation aided quadrature spatial modulation,CIM-QSM)系统、码索引调制-正交空间调制(code index modulation aided spatial modulation,CIM-SM)系统、脉冲索引调制(pulse index modulation,PIM)系统。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互连的航空电子系统可靠性问题,从FDDI互连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出发,提出了基于任务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了FDDI互连系统的可靠性模型;根据系统可靠度矩阵,给出了FDDI互连系统平均可靠度计算公式。针对系统故障时可靠性问题,依据系统可靠度矩阵和系统平均可靠度计算公式,推导出FDDI互连系统不同单一故障状态时的系统平均可靠度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应用分析,对不同状态时系统平均可靠度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为航空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高分辨的一维距离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是一种新的主动式有源成像系统,其突出优势是可以获得比合成孔径雷达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接近光学图片的成像质量.对激光波段的高分辨距离像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一维距离像的室内实验系统,有效地对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一维距离像进行模拟.首先,简述了一维距离像的成像原理.然后,分析了系统的关键技术,给出了系统框图和连接关系,并且针对激光调谐信号的非线性问题,利用多项式推导出非线性的激光信号表达式,提出了一种时域补偿高阶相位误差的补偿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个脉冲的非线性问题,并且表明所给实验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中间件技术、分布式系统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的优点,然后根据新型专家系统的要求并针对传统专家系统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在传统专家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引入中间件技术的观点,从而把传统的专家系统改造为一种新型的专家系统一一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分布式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7.
黄蕴涵  付跃刚  刘智颖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48(6):618001-0618001(6)
全景环带光学系统在机器视觉领域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该类系统不断追求小型化、紧凑化,并且在保证系统结构紧凑小巧的同时实现大视场探测。针对上述需求对全景环带成像光学系统开展研究,并在分析全景环带头部单元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双通道全景环带光学系统。该系统由边缘视场通道以及中心视场通道组成,两个通道分别由入瞳位置前置式全景环带系统以及中心视场系统进行构建。通过合理的搭配,最终系统中心视场通道视场范围为0~18.5,边缘视场通道视场范围为38~83,在设计过程中,使用even-ogive面型对全景环带系统的特定面型进行设计,并对如何使用该面型进行了描述,最终所设计的系统的两个视场通道均可在0.486~0.656 m可见光波段内清晰成像,光学系统结构紧凑,成像质量良好,满足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bustion-drive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that uses PbSnTe-based thermoelectric modules. The modules were integrated into a gas-fired furnace with a special burner design. The thermoelectric integrated system could be applied for self-powered appliances or micro-cogener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at considered irreversibilities in the thermal-to-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 The electric power output and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A prototype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its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at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Applicability of thermoelectric devices to self-powered heating systems was demonstrated. The thermoelectric integrated combustion system could provide the consumer with heating system reliability and a reduction in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The integrated system could also offer other advantages including simplicity, low noise, clean operation, and low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19.
赵雨时  贺文俊  刘智颖  付跃刚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12):20210700-1-20210700-9
基于双DMD提出了一种光谱维编码的中波红外光谱成像系统,利用空间维DMD完全补偿了光谱维编码DMD引起的像面倾斜。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了焦距为240 mm、F数为3的望远系统作为前置成像单元,采用双光路Offner光栅成像系统配合光谱维编码DMD同时实现了光线的色散、编码和合光等多个功能,设计了放大倍率为1的中继成像系统实现冷光阑匹配。通过整体优化设计实现了对双光路Offner光栅成像系统残余像差的补偿,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空间成像和光谱性能,作用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兴  韩冬  曹光辉  贾旭 《通信学报》2015,36(Z1):65-74
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RFID系统的安全性却存在着很大隐患。在RFID系统中标签与读写器间的通信信道是最易受到攻击,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得不到保障,因而需要加强RFID系统通信的安全机制。考虑到RFID系统的硬件条件与成本限制,需要建立一个适合RFID系统的安全认证协议,来解决在RFID系统中信息传输所遇到的安全问题。PRESENT算法是轻量级的分组加密算法,将PRESENT结合到RFID系统的安全认证协议中,形成了新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PRSA(PRESENT based RFID security authentication)。此协议可以增强RFID系统的安全性而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硬件资源,从而能够适用于低成本的RFID系统的通信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