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新时期流域水土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永宏 《陕西水利》2012,(1):176-177
《水土保持法》是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丰富了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内容,实现了依法保护水土资源。本文结合小河沟流域水土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生态修复理念对小河沟流域治理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南小河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9):88-91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坡改梯等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对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选取南小河沟流域内的杨家沟和董庄沟两条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南小河沟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区1954—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过程响应。结果表明:南小河沟及杨家沟的土地利用有很大的变化,草地及耕地产流较少,道路及庭院等产流较多,坡面产流<沟谷产流<塬面产流;治理后的杨家沟与未经治理的董庄沟相比,对暴雨最大洪峰流量的削减效益最大,对单次降雨洪水的拦蓄效益次之;相对于草地,林地径流量减少明显,保水削峰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农民群众,由于长期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水土保持经验。我站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以董志塬南小河沟流域为中心,一方面调查总结群众中固有的水土保持经验,一方面在试验场地上布置各项措施进行试验,通过多年反复的调查研究、就验总结与大面积推广,已总结出18项用工少、收效快、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水土保持措施。这里将这些治理措施分为治塬、治坡、治沟三类来逐项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修龙 《陕西水利》2009,(5):132-132,131
在河沟治理中,对小河沟洪水分析计算经常会出现.本文以安康城区江北防洪堤设计为例,分析了没有水文观测资料的黄沟、七里沟两个小流域与汉江洪水的遭遇情况,为小河沟泄洪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小河沟与大河洪水遭遇分析方法可供类似流域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北京天拓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如(FARO)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定量监测试验,在甘肃西峰南小河沟人工降雨试验基地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以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南小河沟流域的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文章概述了黄土高原沟整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对策。其特点是:67.4%径流来自塬面,86.3%的泥沙来自沟谷,侵蚀方式是以重力侵蚀为主;治理对策是:塬面应以控制塬水下塬的措施为主;塬坡主要采取固坡保塬措施,而沟谷则主要是采取抬高侵蚀基准、防止重力侵蚀的措施。这样在塬面、塬坡、沟谷形成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三道防线,构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是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999年在甘肃西峰东湖园艺场和南小河沟引种,进行了11 a栽培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在黄土高塬沟壑区产量高、品质优、适口性好,是高蛋白的饲料,其保持水土效果好,适应性广,栽培技术简单。因此,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是黄土高塬沟壑区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南小河沟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有人又称它为“水土保持的活展覽館”。不管称呼什么,南小河沟近几年来确实吸引着成千上万个参观者,它活生生地向人們展示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中游,在实現农业集体化以后的农民面前,不仅能够逐步控制水土流失,減輕黄河下游的危害,而且,通过保持水土的斗爭,农业增产了,林业、牧业发展了,副业获得了新門路,連鯉魚也跃上了这个历来連飲水都非常困难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西水土保持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指出了山西水土保持存在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区域存在干旱问题、户包及四荒拍卖治理中的问题,对山西水土保持的实践进行了探索。通过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专业团队治理及大户治理等方法,推动山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谈兵 《河北水利》2012,(8):29-29
人们普遍认为水土保持就是植树造林、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近年来,又把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农耕技术列入水土保持措施。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把重点放在治理上,在生产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阶段很少考虑水土保持,只是在造成水土流失后才回过头来治理。很显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治理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科研的进步,水土保持界的同行们针对发现的每个问题,逐步探讨具体措施,首先提出了水  相似文献   

11.
李林  李敏  梁情 《山东水利》2011,(8):14-15
根据邹城市水土保持治理基本状况,系统分析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成效,以及治理中的主要做法、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直接造成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为京津风沙源运移的必经之路,国家连续批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加大了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在客观分析大同地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大同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有效对策,对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陇中地区马莲小流域乡村振兴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例,回顾水土保持成效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系统治理、规模治理、分区治理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多年来马莲小流域水土...  相似文献   

14.
涟源市委、市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水利、农业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治理和监督执法力度,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和监督执法成绩显著,水土保持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永嘉县瓯北罗浦礁大河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为例,分析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景观需求相结合、经济与环境谐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水土保持方案中,使水土保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17.
张帅  王成林  任红玉  任亮  周畅  罗坤 《人民长江》2017,48(14):33-36
江河治理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展河道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预防其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深圳河治理第4期工程为例,探讨了江河治理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方法以及监测体系,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可为相关江河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平丽 《山西水利》2007,23(1):38-39
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中通过抓规划、专业治理、严格管护等措施保证了治理成果,确保了生态效益,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经验为建设县域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小河沟流域“5.23”暴雨中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结合调查进行分析计算的结果表明,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均收到了良好的拦泥蓄水效益,塬水不下沟,沟底淤地坝、塘坝和坡面的林草措施发挥了应有的拦蓄作用,与治理前相比,流域减水、减沙效益分别为87.2%和94.2%。  相似文献   

20.
李银花 《山西水利》2006,22(5):35-35,37
针对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四种治理模式:即生态修复模式、专业队治理模式、大户治理模式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