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计算机模拟技术是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复杂分析和预测的重要手段,而模拟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和适当直接影响着其在各类规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分析了模拟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对规划设计实践中模拟技术运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进行了剖析。同时,结合武汉新区四新生态新城"方岛"区域城市设计项目中运用模拟技术优化方案的实践探索,对城市规划设计中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遴选、运用以及基于模拟结果的规划设计方案优化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单 《江西建材》2015,(4):38+41
乡村生态规划设计继城市生态学后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与实践难点。我们关注了现有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先锋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希望在明确受益主体、统筹各层次内容与引入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最后,我们给出了成立独立的研究领域、重视数字化技术等对于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建议,目的在于加快推进乡村生态规划设计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曾强 《广东建材》2011,27(7):50-51
以云阳县桂湾广场周边地块规划设计为例,对坡地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进行探索,提出坡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并介绍了云阳县桂湾广场周边地块规划设计的规划设计构思。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我国规划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对规划设计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做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城市规划信息化的特性、现状问题和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规划设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成长,数字空间分析技术已由理论研究领域向多种应用领域发展。地理设计的发展理念,尝试突破现有数字空间分析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瓶颈,开始以强化规划设计领域中数字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为主要发展目标。在地理设计的概念框架下,本研究借由无锡地铁3号线站点周边地块用地性质规划工作,建立规划信息反馈模型,讨论城市规划工作中地理设计的发展可能性。本研究依据地理设计中"规划仪表板"的概念,建立"TOD开发类型分类矩阵"及"四效益(空间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规划评价指标"作为探讨"规划信息回馈技术"与典型城市规划工作流程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华中建筑》2021,39(4)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在生态优先的目标下,建立起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新的技术方法与管控体系。该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导向、数字化技术发展对城市新区规划方法创新带来的推动作用,采用Cite Space对城市新区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检索分析,系统梳理了城市新区绿色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新区规划设计应以核心生态要素为切入点,加强生态系统性和空间关联性的关注,多学科技术的跨尺度融合将是构建新方法的关键。最后,提出了基于核心生态要素优化下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以核心生态要素识别、生态要素与空间规划指标的关联性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范畴已拓展至城市与建筑领域。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剖析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郑州学校,探讨如何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校园规划设计。通过文献梳理及国内外案例分析,结合工程实践从总体布局、交通系统、建筑单体设计与景观设计等4个维度阐述了设计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蔺银鼎 《中国园林》2003,19(11):36-38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频频出现,城市景观生态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尤其对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文章在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就当前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动态,包括绿色植物的生态机理,城市绿地的廊道效应,以及城市绿地的结构和格局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2,(5):I0011-I0016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美国TEAMZERO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在亚太区的分支机构。公司充分发挥海外及国内两大技术支撑平台的综合优势,坚持政府项目与市场项目兼顾,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并发挥专业综合联动的理念,在短短十年内已经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领域取得令业界为之瞩目的优秀成绩,获得国家、住建部、省市颁发的设计奖项40余项(合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0.
回归本体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进 《城市规划》2003,27(2):83-83
城市规划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在此争论意义不大 ,重要的是该问题的提出 ,说明城市规划发展到今天 ,在理论和实践中 ,其科学性受到了质疑。笔者认为问题出在规划主体对象不清、理论研究薄弱和规划设计不规范三个方面。回归本体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是加强城市规划科学性的重要途径。1 明确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以往我们将人变成“抽象人” ,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单纯地进行物质空间规划 ,脱离了社会。而今天城市规划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 ,物质空间变成了副产品 ,规划的主体对象变成了社会、经济、产业、生态、管理等等。很显…  相似文献   

11.
规划支持系统: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划支持系统(PSS)是许多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文献中日益热门的话题,但在国内规划界却鲜有提及.笔者综述了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渊源、定义、内容和实践.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国外城市规划界两个认识上的重要变化有关.一是对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作用的看法变化,二是对城市规划本体的认识,从"为公众规划"到"与公众一起规划"的变化.尽管现在对规划支持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功能、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规划支持系统还是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规划支持系统都是用于支持多方参与规划的方式,都是提供一个规划师、决策者、普通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规划支持系统本身并不做出决策,也不直接推荐出最佳方案,只是在各个阶段规划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所以,规划支持系统不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新的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新途径,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最后,对现阶段在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应用规划支持系统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ITS对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ITS对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正、负效应的分析,探讨了ITS这一新概念对国内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认为ITS难以对城市交通规划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但对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些技术、方法、手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国内大城市交通规划要求ITS应注重智能公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军  刘文新  吴冬梅 《规划师》2006,22(12):5-8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框架包括平台、规划宝典和应用系统三部分,具有信息的完整性、支撑技术的多样性、系统功能的完备性特征.在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框架的指导下,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面开展了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防水墙"、规划宝典、行政许可与执行信息系统、基于GIS的辅助分析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4.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城市规划学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而规划学科一方面向社会、经济、生态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内部的子学科又不断进行裂变,使得“规划的理论”的核心本身更显得“心虚”,“规划的理论”的概念和定义在讨论中愈加纷乱。本文从规划工作的核心出发.将规划的理论分成两大核心:规划目的和规划过程。通过对过去的100年西方规划理论的发展走过的文脉,以求建构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全过程的纲要。  相似文献   

15.
混沌作为一门新兴科学,20世纪物理科学中第三次大革命,具有滑时代的意义。混沌理论代表的革命是关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即宏观世界)中具有人类尺度的对象的科学。混沌现象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观念。本文对混沌理论和分形作了有关简要介绍,并从几何学,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混沌思想和理论对城市规划研究带来的启发和新的视角,希望能引起规划师们对混沌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梁晓宇 《山西建筑》2010,36(27):39-40
根据我国现今城市规划情况,简述了中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思想理论的演进,对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基本特征、价值标准以及转型期间城市规划认识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升主体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规划中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研究背景与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数字城市规划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诠释历程,并全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SIT)集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城市规划中SIT集成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SIT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数字城市规划中SIT集成的技术途径,集成应用的共性问题,不同阶段SIT集成应用模式,以及构建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SIT集成应用平台框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Despite growing interest by practitioners in using exploratory scenarios within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there are few detailed guidelines for how to do thi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five case examples, we illustrat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inking exploratory scenarios to different planning contexts. We conclude by observing that to directly inform a plan, regardless of the specific approach taken, exploratory scenarios in urban planning must incorporate stakeholder values and not only rely on expert judgment and analysis.

Takeaway for practice: Exploratory scenarios are effective for analyzing uncertainty within a planning process. However, exploratory scenario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planning practice in different ways, ranging from workshops among experts that aim to cultivate general learning to complex projects that result in highly detailed scenario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lans. Practitioners can draw on the cases we present to inspire planning methods for particular projects, taking into account specific contexts and goals.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两张皮"的理论根源;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视角论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是这一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孙翎 《城市建筑》2014,(6):19-19
数字化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介绍了支撑数字化城市的3S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并对其在数字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