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河口泄洪情势的变化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和灾害防治。基于珠江河口八大口门在1998年和2005年实测洪水资料及洪水发生前后河口实测地形资料,计算口门洪水分流比变化,分析口门泄洪分配特征变化及典型泄洪断面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口门泄洪能力变化百分比。研究发现:河口典型泄洪断面宽度基本不变,河槽冲刷加深,有利于口门洪水宣泄;除横门外,其余口门泄洪能力增加;人类大规模的采砂活动引起的口门不平衡下切是导致珠江河口泄洪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上游来沙显著减小背景下的河道冲刷也对此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河口防洪闸可防止外河高水位对内河造成泄洪不畅甚至洪水倒灌等影响,何时关闭河口防洪闸成为其汛期运行管理的关键,也是其防洪度汛的重要举措。通过确定典型年、计算设计洪水、推求外河水位、模拟试算河口防洪闸关闸水位,最终确定安全、合理、具有可行性的关闸水位,可为河口防洪闸的运行管理及防洪度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河口,口外拦门沙发育,其泄洪安全一直是磨刀门口门治理的头等大事。本文基于2003年洪季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水域水文观测资料及近年典型洪枯季河床地形资料,分析了河口拦门沙排洪动力特征及拦门沙典型地貌单元对洪水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拦门沙水域洪水季节水体分层明显,表现为浮力射流;外海高盐水被拦门沙阻挡,无法越过拦门沙向里侵入;拦门沙对洪水的壅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低水位的壅高,灯笼山站与大横琴高潮位及低潮位水位差均和马口流量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由于洪水季节磨刀门河口径流占显著优势,洪水成为拦门沙演变的主要动力,通过拦门沙典型地貌单元年际、年内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在洪水的冲决下拦门沙东、西汊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东汊的冲决效果更强烈,当洪水来临时东汊成为排洪的重要通道;洪水对交杯四沙冲刷作用较明显,特别是交杯四沙内侧南北向并岸沙堤易被洪水冲开;受洪水冲刷影响,拦门沙西汊前缘次一级分汊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大系统洪水模拟分析及防洪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彭静  何少苓  廖文根  张世奇 《水利学报》2003,34(11):0078-0084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系构成和水动力条件、洪水数值预报研究现状和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涵盖三角洲河网及八大口门全水域的河口大系统水动力模型。模型将三角洲河网、八大入海口门、伶仃洋和黄茅海海湾作为一个整体,模拟其在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复杂河网区各河道的水位、流量,河汊的分流比,口门的泄量分配比及海湾流态。模型用1999年7月最新的地形和水文同步资料进行了模型的大规模率定和验证。并计算分析了全三角洲水域的洪水情势,研究了三角洲目前受洪水威胁的主要问题所在,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成果可为科学制定三角洲水系的防洪规划和治理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涵盖西、北江入流、三角洲网河、口门及口外水域,是一个互动的大系统,近期整治目标之一是调减东海水道的流量,缓解下游水位壅高的突出矛盾。谨就上述问题,略论东、西海水道汊口分流特性、控导思路、调减流量及限流措施。  相似文献   

6.
庞致功 《人民黄河》1997,19(3):24-26
1993年8月沁河下游五龙口站发生1060m3/s流量的洪水,统计频率为33%,属中常洪水。该洪水到达武防站时流量为624m3/s、水位为105.50m,与1954年3050m3/s流量的水位持平,比1982年同流量水位高0.8m,说明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幅度很大。经估算,原设防水位下的过流量已由4O00m3/s减少为2760m3/s。若目前沁河下游出现4000m3/s流量的洪水时,丹河口以下水位将高出设防水位0.8~1.3m,堤防工程已不满足防洪要求。调查分析表明,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主槽被农耕占用,博内多为高杆作物,河道行洪阻力加大。为了提高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丹河口至武防站平均河槽宽要保证490m,武防站以下440m,在此范围内严禁种植农作物。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2021年出现罕见的长历时低含沙量洪水过程。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河口河道的冲淤特性和口门演变,探讨流路稳定状况。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秋汛两次主要洪水过程历时共91天,平均流量为3 123 m3/s,平均含沙量为6.7 kg/m3。河口河道段因河床粒径粗化接近冲刷平衡,冲刷体积为0.04亿m3;尾闾段因口门主流取直摆动,发生明显溯源冲刷,冲刷体积为0.14亿m3。自2013年西河口以下河长达到60 km后,口门因沙嘴延伸较长、来沙量显著降低,形成比较稳定的分汊入海态势。2021年汛后河势稳定,感潮段河势顺直,口门“大水取直、小水坐湾”,目前流路仍处于较为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黄乘富  章启兵 《治淮》2011,(6):25-26
本文通过洼地洪水调洪演算结果,从降低水位、缩短高水位持续时间以及减少淹没面积和抽排水量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河口建站规模。  相似文献   

9.
为总结2020年暴雨洪水特性,详细分析了2020年暴雨洪水过程,介绍了水库调度及圩区分洪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梅雨期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累计雨量大.洪水呈现范围广、总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江干流高水位受安徽区间洪水影响大,滁河洪水以滁河干流襄河口以上来水为主.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安徽区域防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20,(9)
行洪区行洪口门宽度不同,分泄流量不同,对行洪区的行洪效果产生影响也不同。本文主要利用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通过对董峰湖和寿西湖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感潮河段水位过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两岸易涝区涝水的外排进程,对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和河口潮位进行关联性分析,旨在为感潮河段两岸易涝区治涝合理选取设计潮位过程提供依据。本文构建的感潮河段水位与上游洪水、河口潮位的关联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Copula函数分别构建感潮河段年最高水位与上游相应洪水和河口相应潮位的联合分布,再基于联合分布提出关联性分析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的竹银站来分析其水位与上游马口站洪水和河口三灶站潮位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对任一重现期竹银站最高潮位,与马口站流量遭遇的概率显著低于与同一重现期的三灶站高潮位遭遇的概率,即竹银站出现高潮位时,受河口潮位影响的概率要大得多;(2)对一确定重现期竹银站最高潮位,与马口站流量组合的风险并不一定低于与同一重现期三灶站高潮位组合的风险,当重现期较大时,前者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珠江河口水沙情势变化及响应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珠江三角洲主要控制站历年水沙观测资料对珠江河口水沙情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洪水水情主要变化是洪水归槽显著、腹部水位异常壅高;珠江三角洲年径流量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小趋势,年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水沙变化特点,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提出响应对策,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提供技术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珠江河口口门区滩槽演变及对泄洪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流域来水来沙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河口口门滩槽演变规律复杂,对泄洪安全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阐明了珠江河口滩槽近期演变总体特征,揭示了河口拦门沙演变动力机制,评估了不同类别大型涉水工程对泄洪的影响和贡献率,提出了珠江河口径潮控制敏感区的划分方法,量化了涉水工程防洪影响关键控制指标。研究发现:(1)在来沙大幅减少背景下,珠江河口滩涂存在侵蚀后退的可能,滩槽近期演变总体上有利于口门泄洪;(2)季风成沿岸流和洪水径流是塑造磨刀门拦门沙东、西汊发育的主动力,洪水与波浪共同作用是形成拦门沙内、外坡冲刷,拦门沙顶淤高的主要成因;(3)涉水工程对河口洪潮水位、分流比、净泄洪量、纳潮量等影响的群体效应,伶仃洋东四口门桥梁工程群对潮位影响贡献率大于围垦工程,而在西四口门围垦工程对潮位影响更大;(4)引入径潮动力比概念,提出珠江河口径潮控制分区,识别了防洪敏感河段,建立基于单宽流量概念的工程阻水效应判断方法,划分防洪影响敏感水域;(5)综合分析提出了各敏感河段或水域的涉水工程的允许壅水高度,基于口门均衡断面的河相关系,提出涉水工程引起的潮量减幅应控制在1%~2%以内。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河流常常直接入海,其河口段水位多受上游洪水、河口潮水共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河口段堤防整治工程设计的工作难度。以沿海地区——南渡江河口为例,基于考虑上游松涛、迈湾2座大型水库调蓄影响后的龙塘站设计洪水、海口站设计高潮位,分别分析了以洪水为主、以潮水为主时的河口洪潮遭遇情况,可为南渡江河口段河道防洪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KE洪水分析软件研究兰沟洼蓄滞洪区分洪口门开启宽度与洪水水位、流量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包括白沟河、南拒马河和兰沟洼蓄滞洪区的水动力学模型,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测资料,采用最新的地形图和水文成果进行洪水演进分析。在保证大清河水系北支整体洪水调度安全的前提下,分析合理的分洪口门宽度。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献县泛区的洪水演进情况,以一二维非恒定流方程为控制方程,运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结合献县泛区地形资料及滹沱河流域的水文资料,建立了一二维耦合的洪水演进数学模型。采用滹沱河现状行洪能力下的实测水位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基本吻合。在10、20、50 a重现期洪水来水情况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口门相应的启用时间以及河道主要断面的水位过程图;比较了在不同洪水情况下,河道主要位置的堤高与相应洪水高水位以及泛区水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 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不断变大,河道主要位置的水位都有明显升高,而且在20 a以上重现期下姚庄下游的河道水位逐渐高于河堤,出现漫堤情况。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防洪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淮河中游行洪不畅,中等洪水条件下干流高水位时间长、行蓄洪区启用标准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中等洪水防洪压力巨大。文章选取淮河中游正阳关至涡河口、涡河口至洪山头2段河道分别开展了不同疏浚规模对降低中等洪水位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长距离河道疏浚对降低中等洪水位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随着河道疏浚底宽的增加,水位降低幅度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钱塘江河口是强潮河口,流域来水过大、下游潮位过高,沿江即可能造成非常高水位.半个世纪以来,上游兴修水库,流域洪水已得到部分控制.河口地区大规模围涂,河道趋于稳定.同时,沿江对洪水、潮汐的响应特性有一定程度变化.上游水库拦蓄了一些小洪水,汛前河道容积因此减小;大规模围涂缩窄了河道,加强潮波反射,影响波及杭州湾湾口;河道过水断面减小,杭州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高潮位比80年代高近50cm,70年代开始,年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次数几乎每10年增加1倍.  相似文献   

19.
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分析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伶仃洋河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年最高、最低潮位变化规律,得出高潮位抬升与口门港口、航道建设大幅度开挖、大规模采砂等致河口纳潮容积增大有关,低潮位抬升与口门地区滩涂围垦致口门水道泄洪路径延长、河口泄洪断面缩窄等有关。了解和掌握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对河口防洪、综合治理及管理等有着重要意义,对掌握河口未来变化趋势、适应河口变化调整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腹部地区出现异常高洪水位,防洪形势严峻。为降低洪水位,保持主要水道及口门的相对稳定,开展了珠江河口整治近期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该文结合珠江河口整治近期防洪工程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泥沙资料和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口门河道疏浚设计断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